其他

三伏将尽丨八月你好

2017-08-02 传播 宋文化

点击蓝字关注 【宋文化】公众号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大宋文化 | 书画文化 | 开封特色文化礼品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兹晨戒流火,

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一场突如其来的双台风,带来难得的清凉,也让人忘记了时令的变化,忘记了时光已经从指缝中悄悄溜走。


转眼间,夏季已经进入尾声,立秋也就只有一周的时间了。


坐在八月的门口,左边是夏的葱茏,右边,是秋的静美。虽然厌烦了没完没了的酷暑,但眼看着就要立秋,还是会让人心生眷恋。


喟叹时间走得太快,心头无法放下的,是那一夏绿意,一路花开。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这首《立秋》,是南宋诗人刘翰,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细致入微的感受。



傍晚时分,乳毛未退的小乌鸦在枝上叫着,它的声音那么稚嫩,那么柔和。


天黑了,乌鸦归巢了,周遭一下安静了下来。方才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清楚,天黑之后,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房间里,显得那么的空旷。


暮夏时分,扇子摇出的风还带着阵阵暑热,立了秋,这风感觉一下也凉爽起来。半夜听到风吹草木的呜呜声,起床觅秋,却万籁俱静,只见得落满台阶的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在刘翰的眼里,仿佛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换下了一副容颜,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季节的变幻哪能如此立竿见影?多半是诗人受不了长夏的酷热,心里盼着凉秋早早到来罢了。



七月尾,八月初,只是一个门槛跨越的距离,热气自然不会那么容易消去。


唐朝诗人齐己在这样的时节,写了一首《城中晚夏思山》:


“葛衣沾汗功虽健,纸扇摇风力甚卑。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


“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天外有山归即是,岂同游子暮何之。”



一路行走,葛衣上沾满了汗液,感觉自己的脚力还行,但是用纸扇扇风时,却知道自己力气小了。


一直遗憾因为暑热无处散步,因此对立秋时的微凉感到欣喜。


在竹轩中静静地看蜘蛛挂网,到芳草茵茵的小路上听蟋蟀搬家,天外之山是我的归宿,怎么能像游子一样,到了傍晚不知落脚何处?



立秋过后,天气虽然不能骤然凉爽,也还未出三伏天,但总算有所盼头了。


毕竟,古人也是人,当然也怕热。



唐人刘言史,在夏秋之际写下这样的诗句: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流火”代指农历七月,仍然是较热的月份。“商飙”代指秋风。


从立秋日开始转变,暑热渐退,秋风开始蠢蠢欲动;云际天空开始收敛夏日的色调,树叶间秋声已动。


一句话,秋天的脚步近了!



高温的天气可以数着日子过了,早晚开始凉了,这对于经历夏天炙烤后的人们,无疑是最大的诱惑。


你听出来诗人喜悦之声了吗?


肆丨


走过七月的燥热,心也跟着躁动,让情绪都生了火焰。


人间八月,微风澹澹,即使只是稍许的清凉,对于熬过七月暑热煎熬的人们,也是一份莫大的慰藉。



宋朝诗人高观国,在《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写道:


“不肯楼边著画船,载将诗酒入风烟。浪花溅白疑飞鹭,荷芰藏红似小莲。”


“醒醉梦,唤吟仙。先秋一叶莫惊蝉。白云乡里温柔远,结得清凉世界缘。”


不愿将船儿停靠在楼边,诗酒载船,去水上风烟之中,享受着难得的凉爽。


飞溅的浪花,看上去好像飞起的白鹭,出水莲花,透着红晕好像某位红颜。醉梦半醒中,诗客逍遥,赛过神仙。



临近立秋了,但愿那落叶的响声,不要惊动了鸣蝉。


白云乡里的温柔,离我们尚有一段日子呢,先与这清凉世界结个缘分,也总是惬意的。



夏秋之交,在古人眼里,是个重要的时节。


这个时候是蔬果生长旺盛的时候,为了回报农人的辛勤,玉米、青豆,各种瓜果、芝麻等等,都在这时拼了命地生长。



立秋前后,也正是水稻长势最旺盛的时刻,立秋,无疑意味着即将到来的收获。


“立秋十日割早黍,处暑三日无青穆。”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在农耕社会的黄河流域,有着深厚的民俗影响力。



自天子诸侯以至平民百姓,在立秋这一天都要有所表示。


据说在周代,立秋这一天,天子会率诸侯大夫、三公九卿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一直到汉唐时期,也沿袭着类似礼仪。



这应该是农耕社会对秋天丰收,国泰民安,告慰祖先的一种向往与祈祷吧。



而在宋代,这种对秋的敬意,有更富有诗意的文化表达。


宋代《梦梁录》中记载:


“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庭内,以梧桐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



这段话读来既有趣又不失庄重,我们想象一下,朝廷百官侍立于侧,在禁庭内,于梧桐树下,太史官穿礼服,执朝笏,向皇帝奏曰:“秋来!”


这时候,一片梧桐树叶应声飞落,报告秋天的到来。这才真正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啊。


一叶知秋,本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唐人强幼安诗也有“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句。


为什么到了宋代,会成为宋人报秋的一种文化仪式呢?



我们现代的人也都在期盼立秋。只是我们的期盼少了几分诗意,而是在等待凉爽。



即使没有双台风,八月,也会有多多少少清凉。


少了六七月的燥热,也让枯燥一个长夏的心,多了些许安静,些许润泽。


只是这夏季,还没有理清来龙去脉,就已经收尾,还有几天就要立秋了。


新一天,新一月。过去的七月,不管你过得怎样,不必太在意。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人生没有折返的通道,只有努力才会改变,只要努力就会改变。


站在八月的门口,迎接八月的莅临,即使你不知道我的心声是多么炽热,我还是感谢你把凉爽悄然带入人间。


八月,你好。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宋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