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立秋】站在秋天的门槛丨与夏日告别

2017-08-06 传播 宋文化

点击蓝字关注 【宋文化】公众号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大宋文化 | 书画文化 | 开封特色文化礼品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明日立秋。


无论你无感也好,喜欢也好,厌倦也好,夏天都即将过去。


那些喧闹的蝉声,厚密的绿荫,浓稠无声的花香。


那些今年夏天里的所有故事。


都将伴随着辰光里的暑气,在记忆里慢慢褪去,只留下我们回不去的曾经。


二零一七年八月七日,即丁酉年闰六月十六,二十四节气之十三:立秋,太阳到达黄经13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立秋表示收获季节到,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此时中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气候特征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立秋第一候:凉风至】

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立秋第二侯:白露生】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立秋第三候,寒蝉鸣】

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立秋景象



夏未远,秋已到


荷花残,莲子生


梧桐伴细雨


莲塘听雨声


水面如镜


棉花成株


一叶梧桐一报秋


稻花田里话丰收


落霞孤雁秋山


西风野渡芦滩


虽非盛夏还伏虎

更有寒蝉唱不休


习俗


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民间流传着很多习俗,快来看看你都知道哪些习俗。



晒秋 :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的山区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贴秋瞟 :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节气诗词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秋来了,一起吹吹秋风,一起读读诗。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秋风词》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

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

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立秋

当代·左河水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宋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