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不是一部关于"慰安妇"的电影, 而是告诉我们, 人怎么活着

2017-08-22 传播 宋文化

点击蓝字关注 【宋文化】公众号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大宋文化 | 书画文化 | 开封特色文化礼品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王志凤、符美菊、李美金三位老人在一起 



赶在“零”之前

8月14日,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纪念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一部记录中国内地最后22位“慰安妇”幸存者晚年生活的纪录片《二十二》在这天上映了。


韦绍兰的笑容 拍摄于2012年12月 广西


在2014年,导演郭柯决定将所有幸存者的故事都搬上银幕时,由于一些老人的离世,之前曾经在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短片《三十二》已经变为了《二十二》。


导演郭柯的镜头一直在追赶时间:几年前,他拍了一个“慰安妇”的故事,以《三十二》命名——当时全国仅有32位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

 

两年后,这个数字减少到22。

他把镜头对准了这22位慰安妇,片子取名《二十二》。

 

如今,这个数字减至9,而就在电影上映的此时,在世者不过8人。他很清楚,这个数字最终会成为 0。




从 “三十二” 到 “二十二”


这是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二十二》,在这部电影中,你不会看到那些符合固有想象的偏见、苦难、沉重,你能看到的只是22位老人的真实生活。



对于中国的普通民众而言,“ 慰安妇 ”三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是偏见,也是歧视。


1991年8月14日,韩国老人金学顺首次以“慰安妇”受害者的身份举行记者会,揭发了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强制征调亚洲国家妇女充当“慰安妇”的历史,“慰安妇”一词在被隐瞒了近50年后,首次为世人所知。


即便不被歧视,这三个字也以一种“刻板印象”存在于很多人心中,这一点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得出答案——在对“慰安妇”的描述中,最常见的形容词是:沉重、悲惨、苦难、噩梦……而在大量关于慰安妇的记录中,最重要的主题都是让老人们细致地回顾过去受辱时的经历。




导演郭柯  图 / 来源网络






《二十二》并不是郭柯执导的第一部“慰安妇”题材纪录片。2012年,他执导拍摄了纪录短片《三十二》,“三十二”是当时全国公开身份的幸存“慰安妇”老人的数量,一年多以后,当郭柯决定拍摄一部长片时,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 二十二 ”。


他希望用《二十二》去影响每一位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让他们了解——这些老人到底是怎样的人?她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她们?


2012年的一天,郭柯在刷微博时读到了韦绍兰和她“日本儿子”的新闻。看过之后,这个故事就留在心里了。在那之前他做了十年副导演,不停地拍各种题材,除了经验和钱,没什么收获。


于是,郭柯决定拍《三十二》。


摄制组与韦绍兰老人合影




纪录的是人 不是“慰安妇”


《三十二》讲的就是韦绍兰老人的故事。她那时候九十多岁了,瘦瘦小小的,和快七十的儿子罗善学住在广西荔浦乡间的一个小破屋里。拍摄之前我看了一些史料记载性的书,很血腥,看了以后真的觉得作为中国人,恨不能把当时的日本人捅死。



拍摄的时候,主要由郭柯来提问,老人回答,因为她去日本参加过诉讼,所以可以很完整、很细致地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当时是怎么被抓进去的,在里面经历了什么,怎么逃出来的,逃出来以后丈夫什么反应、婆婆什么反应,然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因为害怕失去生育能力,所以生下了日本人的孩子。



 

大概拍到第三四天的时候,郭柯开始感觉到不对。讲过去的事,本以为说到日本人她会咬牙切齿,但没能想象到的是,她在笑,态度轻轻松松地就说完了,她的笑就像小孩一样,于是郭柯终于知道要拍什么了,跟摄影师说去捕捉老人的笑。


▎  韦绍兰 网友评论 这是最慈祥 最美的微笑



后来,我开始问她被抓之前的事,她一下子讲了好多开心的事,回忆起了小时候唱的瑶族民歌,还唱给大家听,就是电影片尾的那首歌,“日头出来点点红……自己忧愁自己解……”



因为是“日本人的孩子”,她的儿子这些年过得很惨,讨不到老婆,受尽歧视,对生活也没什么希望,但韦绍兰不一样,她并没有陷在过去悲惨的回忆里,她说,这世界红红火火的,吃野东西也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郭柯和韦绍兰老人





“ 拍摄老人们的真实生活——这是《二十二》的底线。在老人和慰安妇这两个身份中,老人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不是去拍慰安妇,而是去拍老人。” 郭柯对大家这样说。


22位老人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被外人期待为“历史的橱窗”。可真正看到这部“没有冲突”的片子,观众才恍悟,相比那段历史的“暗”、“苦”,她们穷尽余生在寻找“明”、“甜”。


相比宏大的“历史”,有一种更宏大的主题:活着


镜头里的这22张“沟壑纵横”的脸庞,像极了我们身边的老人,仿佛就是我们自己的阿婆阿妈。



爱兰是《二十二》拍摄的所有老人中个性最强的一位,对,我们叫她爱兰,因为和她的感情非常深。

 

林爱兰的腿抬不起来了,抗战期间曾被强抓进日军慰安所的她,如今瘦小的身子陷进了一张粉色的塑料椅子。海南农村,暴雨和艳阳不断切换,这位慰安妇幸存者日复一日抬起“面条粗细”的胳膊,一点一点挪动椅子到门口。她收养的子女都大了,走远了。


“ 我第一次见爱兰是在海南临高的养老院里,是《二十二》拍摄前的踩点。爱兰坐在一把粉色的塑料椅上,包着头巾,五官特别深,眼睛很亮。” 导演郭柯说。


老太太的经历非常传奇。14岁加入红色娘子军打鬼子,17岁被俘成为“慰安妇”,她也是目前有记载的唯一一名由被俘战士变成“慰安妇”的老人。因为抵抗,右大腿筋骨被打断,亲眼看着母亲被日本人杀害之后扔进河里。


解放后去广东做过生意,终生未婚,自己主动选择的,但和她亲近的人告诉我,爱兰心里一直有一个人。养女阿香是她70多岁时在一个台风天捡回来的,阿香结婚生子后顾不过来,才把爱兰送进了养老院。




爱兰在养老院的房间里挂着9把刀,曾经有媒体在报道时为了符合某种想象,说挂着刀是因为她做梦都在杀鬼子,其实不是,那是她用来防贼的。她最宝贝的东西是政府发的抗日战争纪念章,因为藏得太好,自己都不知道藏在哪儿了,一口咬定被偷了,还要去找人算账。后来我们帮她打扫房间时发现了,这才罢休。


郭柯问老人,为什么要挂那么多刀?

 

“因为小偷很多,他们如果来偷东西,我就拿刀砍他们。”端碗米饭都会颤颤巍巍的林爱兰很认真地回答。






▎林爱兰老人





下面是一段郭柯对林爱兰老人的记录:


她不说我们也不勉强,就是陪着她。拍摄进行到最后的时候,有一个下午,她终于说起被日本人抓进去了两年,“那一年我才17岁啊”,然后就沉默了,我看着她的眼睛,个性这么强硬的老人,眼神一点一点软下来,过了15秒左右,开口了,说,不提了。这个15秒的镜头,我一点没剪地放进了片子里,观众可能不理解,觉得无聊,但我觉得什么都有了。

 

2015年春节前,我去给爱兰送慰问金,她看到我们会主动伸手来抱,听养老院的人说,我们走后,她会经常把我们的合影拿出来看。那一年的12月23日,我收到了阿香的微信,说爱兰走了,这个日子我记得特别清楚。

 

一个多月后,我们去看爱兰,因为直系亲属中没有男性,根据当地的风俗,爱兰的墓不能立碑,就是一个小土包,她在养老院住的那个房间已经空了,只有那把她一直坐的粉色塑料椅还在那儿。

 

今年春节前我又去看了一次爱兰,当地政府终于给她立了碑,碑上写着:抗日女战士林爱兰女士之墓。


如今,老人已经与世长辞。。。


采访时“刀枪不入”的林爱兰提起日本人都是面色如常,可话题一转到亲人,林爱兰就开始抑制不住地哭泣。她的手紧紧抓着那个粉色塑料椅子,哽咽着告诉摄制组,当年,她的母亲被日本人抓住,被绑起来,然后扔进了河里。很快,还未满20岁的林爱兰也被日本人抓住,被送进了慰安所。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迟到了,正好赶林爱兰老人故事的时候进场。并拍下了这一幕,当记者问到老人往事的时候,老人沉静了很久,忽然捂住了脸,情绪有些激动,说:“ 那时候我才17岁,我也不是自己愿意去的。。。不提了,不提了!”


没有控诉、生活平静、难见眼泪,当了十几年副导演的郭柯感觉,自己似乎触碰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慰安妇。




▎毛银梅老人


郭柯发现,当镜头慢下来后,那些历史的隐痛就露出来了。他去寻访这些慰安妇老人时,只有村子的地址,可几乎每次到了村子后,所有的村民都知道外人为何而来,能准确无误地指出老人的房子。

 

越来越慢的镜头里,老人向郭柯展示着自己最难以示人的那段历史。

毛银梅老人和摄制组在一起




郭柯用了最克制的手法来拍摄,很多时候老人开始哭泣,他的镜头就拉远,飞到了天上和窗外,云静静地飘过,雨哗啦啦地落下。大段大段的空镜头和远景让这部片子变得“一点儿也不好看”。因为想一个不落儿地呈现22个老人,这部电影甚至被一些学院派批评 “没有故事” “没有层次” “没有起承转合”。


故事中的老人生活,我们不在此文中一一表述,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亲自去看这部电影。片子对于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我们来说,肯定会觉得无聊。但当你到最后,也许忽然会有所感触。




腾讯的“活着影像档案” 通过 “真相”栏目

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

这些老人如今的生存状态


真相

摄影、撰稿 / 陈庆港   编辑 / 王崴

刊于《活着》栏目2011年10月15日

这里记录了数十位中国慰安妇的悲惨经历。日军侵华期间,她们遭受到非人的折磨;现如今,她们瑟缩在穷乡僻壤中苟延残喘。“他们(日本政府)什么时候赔罪?我能等到那一天吗?”没有答案。


“被关在这里的其他姑娘都和我一样从附近各村被抓来。我当时18岁,长得又漂亮,因此天天都要遭到很多日本兵欺负。”卓天妹,1924年生,海南省陵水县人。18岁时被日军抓走,关押于组关军部,充当日军慰安妇达3年时间。


“开始的一段时间,我一直都被队长一个人糟蹋,他还说要娶我,把我带去日本,我开始看他的样子,还真有点相信。大概一个月左右,他就对我不感兴趣了……”林石姑,1920年生,海南省陵水县人。19岁时被日军关押于军部,期间因反抗日军性虐待,胳膊被打断,几度自杀。


“……日本兵强奸我的时候,我反抗了,他们就用刺刀指着我的喉咙说要杀了我。最后我还是害怕了,就不再敢反抗。”蔡爱花,1926年生,海南省橙迈县人。15岁起成为日军慰安妇,后出逃一直藏身于深山中,直至日军投降。


“当时,因为我年纪小,不来月经,所以来糟蹋我的日本兵从没断过。”陈亚扁,1927年生,海南省陵水县鸟牙峒人。1942年春被日军抓进军营,押往崖县藤桥慰安所。成为慰安妇,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


“……这时门外又进来两个日本兵,他们一个冲上来帮抱着我的那个鬼子剥我衣服,一个朝我的婆婆扑了过去……”。高银娥,1924年生,山西省盂县人,1942年被日军抓进炮台,由于遭受极度性摧残,终身不育。


“一直没有人肯娶我。好几年以后,河东村一个丑汉子才要了我,他家特别穷,兄弟又多。我和他结婚6年,没有生下孩子,丑汉子就不要我了……”赵润梅,1924年生,山西省盂县人。17岁时被日军抓进炮台充当慰安妇,其父变卖家产,后用200块大洋将其赎回。


“为了早点出来,见到两个弟弟,后来我就依他们的做,要我怎样我就怎样,我这样讨好他们让他们满意,就是想他们能早一天放我出来。可他们根本不会放我。”王志凤,1928年生,海南省橙迈县人,16岁时遭日军关押,期间遭受了非人的性摧残。图为王志凤和丈夫。


“从朝鲜到了中国的北方,又坐车到了南京,再坐船往武汉,当时江上有轰炸,就下了船上岸,坐火车到了汉口火车站。最后到武昌,当然不是进工厂,而是进了慰安所。”毛银梅,1922年生。原籍朝鲜平安东,18岁起在武昌一日军慰安所当慰安妇。


“……家人就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姐妹俩给鬼子糟蹋,完了又被他们带走……”尹玉林,生于1920年,山西省盂县人。1941年春,尹玉林和姐姐尹春林一起被日军抓走,姐妹俩在日军炮台遭性摧残达2年多时间。


“我和小伙伴们去挑野菜,突然看到楼上一扇窗户被打开,一个日本兵在向她们招手,几个大点的女孩子拔腿就跑,但我自己人小,没跑出几步就被下楼的日本兵逮着了……”雷桂英,1928年生,江苏南京人,9岁起遭日军强奸,13岁被骗入日军慰安所,是南京站出来指证南京慰安妇历史的第一个人证。


陈金玉,生于1925年,海南省保亭县南茂场北懒下村人,1941年被日军编入“战地后勤服务队”,1945年逃出日军营地。


昏暗的小屋里,陈金玉坐在自己的床上。


“我的身体实在是熬不住了,姐妹们就对我说:‘你快逃吧,这样子下去你会被弄死在这里的。’”郭喜翠,1926年生,山西省盂县人。15岁被日军抓去充当慰安妇。因被折磨致病,家人接回,不等治愈日军再次抓回。如此往复四次,最后被逼疯。


郭喜翠年轻时的照片。


“看到自己的手上流出了血,被咬的日本兵就拔出军刀,举起来朝着我的头就要往下劈。”黄有良,1927年生,海南陵水县田仔乡人。1942年被日军抓进藤桥兵营,被迫充当慰安妇4年之久。


“……一路上,血顺着腿往下流。过一条小河时,日本人让我用河里的水把身上洗一洗,我反复洗了又流下,流了那么多血,把河水染红了……”郑金女,生于1928年,海南省陵水县人,12岁被日军抓走充当慰安妇,因患重病被家人领回。


“金管事与我的恋人来中国后同在一个部队,一起在华北地区跟中国军队作战。金管事告诉我,我的恋人到中国不到3个月就战死了。我哭了几天几夜,后来大病一场,还没痊愈,日军就又强迫我接客……”朴来顺,1916年生,韩国庆尚道咸安郡内谷里人。


“小时候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拿她不一样看待,我也不告诉她,怎么告诉她?告诉她你妈是个日本娼?你是日本人的种?”蒲阿白,生于1915年,海南省三亚市凤凰镇人。1941年成为日军慰安妇,期间怀孕并生下一女儿。


“日军见我长得漂亮,几次下村找不到,就命令甲长把我亲子送到扎奈,威胁说如不送去,就杀了村里人。”杨阿布,1922年生,海南保亭县人。1940年春起屡遭日军强奸并怀孕,曾生下男婴,后夭折。1942年遭日军扣留,成为慰安妇3年。


如今杨阿布瘫痪在那张铺着椰树叶、同时也铺满了屈辱的老床上。她的手中总是握着一把刀,谁也不能拿开。刀很锋利,但她仍在不停地磨着。她说她夜夜都梦到日本兵来抓她,没有刀,她怕!


“……我刚刚16岁,日本人欺负我也特别得厉害。有时候一个日本兵在欺负我,边上还有几个日本兵在看,这个欺负完了,那个又来……”符美菊,生于1928年。海南省澄迈县人。16岁时被编入“战地后勤服务队”,成为日军慰安妇。


山西盂县风坡山炮台遗址,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关押过慰安妇。现在炮台已成废墟,隐隐的,阴冷的空间里似乎回荡着慰安妇们屈辱的叫喊。。。


。。。


整部电影并没有谈历史大背景,也没有民族和战争的讨论,只是告诉大家,这些老人如今,是如何乐观地活着 。。。

电影结束时音乐响起,“二十二”的电影标题在飘雪的背景中出现,背景音乐想起了韦少兰老人唱起的这首瑶族歌谣,屏幕缓缓出现了这些老人留给导演和观看者的话。。。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这苦处难处 

难到这一步止了 

。。。

这世界真好 
现在我不想死 

吃野东西 也要留条命

看这世界红红火火

。。。


当最后结束出现满屏的参与电影人员的名字幕墙的时,在场观众没有一个离场,似乎都在默默为参与所有电影拍摄和因参与采访而发生了生活改变的老人们,她们承受着我们所不知的痛苦和屈辱,但却如此坚强乐观地活着。。。



“ 谢谢你们!” —— 韦绍兰

。。。


还没看过《二十二》的朋友们可以先睹为快,先看看这部获奖的纪录片,《三十二》。(时长43分钟,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短片 《三十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40mf9isu&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电影《二十二》中

还有一张特别的面孔

来自日本的志愿者米田麻衣

她也详述了她和老人相处的经历



▎米田麻衣


2017年8月12日,在接受完“每日人物”的采访后,米田麻衣飞赴海南探望还健在的阿婆。当晚9点,曾用笑容打动过她的黄有良阿婆在家中离世。至此,电影《二十二》所拍摄的老人中,目前仍在世的仅剩——八位。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宋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