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是国馆 大师堂 的第 11篇文章

文 丨 国馆


古人认为,唱戏是卑贱的行业。但我们有梅兰芳,证明身为戏子可以有多伟大的人格。倒是当下,得到社会无限恩宠的戏子,丧失了底线。


真可谓当年戏子真君子,如今戏子多婊子。


——国馆君按

全文约7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8分钟。了解民国第一花旦一生的爱恨情仇。



从小吃苦,天资不行却成大材

 

《霸王别姬》里头,戏班里的小赖子去看大腕儿唱戏,看得泪流满面,他哭着说:

 

“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得挨多少打啊!”

 

京戏讲究童子功,能唱成的,大半都有个不太快乐的童年。

 

很多人讲大师童年喜欢美化甚至神化,好像大师一出生就自带光环。

 

但梅兰芳并不是天资聪颖的小孩,甚至他小时候有点笨,有点痴,也不爱练戏。

 


梅兰芳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京戏传到梅兰芳父亲这一代,英年早逝,去世时梅兰芳才5岁。

 

来教他戏的朱先生,觉得梅兰芳双眼呆滞无神,脑袋瓜子也笨得很,简直不像梨园世家的子孙。

 

“朽木不可雕也!”一气之下拂袖而去,不教了。

 

梅兰芳也乐得不唱戏,他连私塾都不想去,天天逃课玩,家里没有长辈管教,反而是老生大师杨小楼(《霸王别姬》里头段小楼的原型)有一回瞧见了,把梅拉芳给揍了一顿:

 

“我让你不好好上课!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父亲!”

 

所幸祖父梅巧玲的朋友吴菱仙老先生不嫌弃,把梅兰芳收了当徒弟。

 

从此每天清晨,东方才发白,梅兰芳就要起床、出门,边遛弯边练习吊嗓子,“咿~”“啊~”两个音反反复复,从低到高不断地唱。

 

不管天气冷热,每天早上都要这么练,从不间断,这叫“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天气越恶劣,练习越有效果。

 

除了吊嗓子,还要学唱腔,先把唱词背熟,之后师傅就会教唱。

 

在《霸王别姬》中梅兰芳扮演虞姬

 

吴老先生手里拿着一摞铜钱,桌上放一个盒子。“来,唱一段!”

 

小梅兰芳就“咿咿呀呀”开始唱。一段唱完,吴老先生觉得行,就拿起一枚铜钱放进盒子里,“哐!”的一声。

 

“再唱一遍!”梅兰芳又“咿咿呀呀”唱,每唱一遍,过得去呢就可以放一枚铜钱,唱得不行,就放不了。

 

眼巴巴地盼着10枚铜钱终于放完了,梅兰芳以为可以过关了,没想到吴老先生把盒子拿起来,把铜钱全倒了出来。

 

“好,接着唱!”铜钱又要从头放了。

 

就这么反复几十遍,一段唱腔才算过,可以唱下一段。

 

小孩子做这么枯燥的重复练习,当然无聊得受不了,梅兰芳唱着唱着就走神,甚至还打起瞌睡来,小身子一晃一晃。

 

吴老先生也不拿戒尺打人,只是轻轻推一推梅兰芳。他一个激灵醒来,又“咿咿呀呀”接着唱。

 

梅兰芳练习眼神

 

京戏四功,唱念做打。口头、身段两手抓,能听又能看,才能成角成腕。

 

于是梅兰芳开始练眼神、身段。

 

梅兰芳有点近视,因此眼神呆滞无光。为了练出旦角该有的或锐利或哀婉的眼神,梅兰芳养了一群鸽子。

 

每天清晨吊完嗓子,就放飞几只鸽子,拼命集中目力盯着鸽子飞,飞到哪儿就盯到哪儿,盯得眼泪不住地流都不肯放松。

 

如此天长日久,才能练出足够有力的双眸。

 

而身段与动作也要苦练。梅兰芳的姑父找来一张长凳,上置一块砖头,让梅兰芳站上去,坚持一炷香的时间,这是练习踩跷功。

 

小梅兰芳站在上面,重心不稳、摇摇晃晃,拼命稳住了又开始头晕、恶心。一不小心掉下来,就要挨打。

 

一炷香又一炷香,踩跷踩到小腿抽筋、头昏目眩,还是要咬牙坚持。这种近乎虐待的训练让小梅兰芳心里很反感,他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他一个小孩应该承受的嘛!

 

可多年以后,梅兰芳却说:“我很感谢我小时候受过的这些苦,我如今年近六十还能唱能做,就是因为自小打下的基础。”

 

梅兰芳1940年代全家福

 

有人说,演员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靠脸吃饭的行业嘛!

 

这话放在现在的小鲜肉上成立,因为他们没有演技,不懂表演,支撑起粉丝市场的不过就是颜值二字。

 

说颜值,梅兰芳比现在许多小鲜肉更有资格谈颜值,他的脸符合东方人的典范,施以妆容后美轮美奂,虞姬、杨贵妃在他身上复生。

 

但真正决定梅兰芳和小鲜肉差距的,是努力,而不是颜值。

 

以小鲜肉演员们的努力程度,根本不配和梅兰芳比颜值。

 

梅兰芳照片

 


有戏德,台上台下皆君子

 

以前,戏班子里的学徒都是仆人奴隶一样的存在,打小受欺负,要熬到成角儿成腕儿才能扬眉吐气。

 

因此,戏班有句话叫“脾气随着能耐长”,旧戏班子的大腕儿,通常都是心高气傲、端着架子。

 

电影《霸王别姬》里段小楼、程蝶衣成名前,戏班子的老板那爷可以对他们吹胡子瞪眼。他俩成名后,那爷就得点头哈腰、跟前使唤了。

 

但梅兰芳并非如此。

 

昆曲大师俞振飞先生和梅兰芳有多年的交情。他曾经说:“每进后台就向‘龙套’演员鞠躬问好的‘名角儿’,在当时也只有梅兰芳一人了。”

 

梅兰芳在排练中


有一次梅兰芳演《贵妃醉酒》,管服装的工作人员却漏了一个重要道具没带——贵妃手中的扇子。

 

眼看着戏马上要开始,工作人员急得直冒汗,梅兰芳却不慌,随手借了剧团另一位同志的一把普通扇子,拿着就登台了。

 

扇子样式完全变了,也重了许多,做起动作来很容易失误,梅兰芳硬是凭他的实力应付下来。

 

演出结束之后,他也没有追究,反倒是那位管服装的人,再也不敢疏忽了。

 

《贵妃醉酒》中有一场,杨贵妃要下场换服装,台上是高力士和裴力士在摆花设筵,就等着贵妃上台。

 

以前一些有习气的腕儿,碰到这段就会在场下多休息一会儿,拖到不能再拖了才肯换装上台。

 

但梅兰芳每次演,都是匆匆忙忙换好装,提前在场边等着上台。就这个细节,和他搭档多次的萧长华老先生念叨了很多年,一直赞叹不已。

 

梅兰芳演出《贵妃醉酒》

 

有些戏,大腕儿直接搭把手,总是喜欢互相抬杠,要压过对方一头以彰显自己的江湖地位。

 

梅兰芳从来不这么做。

 

有一次和武生大师盖叫天合作一场三国戏,他演孙尚香,盖叫天跟他说:“梅先生,我演的赵云是梆子派的,戏路跟您很不同。”

 

原本按梅兰芳当时的声望,完全可以要求按自己的戏路来演。但他笑着说:“行,就按着您的路子来。”说完还跟盖叫天走了一趟,让他放心。

 

戏一上,懂行的人看见了,都暗地里称赞梅兰芳有大气度。

 


梅兰芳和小辈合作演戏,从来不摆架子,相反总是很照顾小辈。

 

有一次和小辈搭档演《御碑亭》,两个角色在剧中有一段相同的唱词。结果排练的时候,两人发现唱词不一样。

 

那位小辈演员十分紧张,梅兰芳哈哈一笑,拍拍她的肩膀说:“没关系,就按你的词来,我记住就好了。”

 

原来梅兰芳怕对方舞台经验少,还要记住新词,上台一紧张容易忘。

 

还有一次演《龙凤呈祥》,同台有一位小演员演一名太监,整场只有一句词:“太后有旨,请郡主前去拜堂。”

 

结果那位小演员特别紧张,一上场就念错了词:“太后有旨,请娘娘前去拜堂。”台下哄然大笑。郡主孙尚香还没拜堂呢,哪就成了娘娘了?

 

演出结束后,小演员又羞又愧,躲在角落里哭。

 

梅兰芳找到他,依然一脸笑容,说:“别哭啦,下次小太监还是你来演,跑不了的,放心吧!再演就不会念错了。”

 

一句话说得小演员脸上雨过天晴。

 

梅兰芳演出《穆桂英挂帅》

 

梅兰芳是勤奋的戏子,更是风度翩翩的君子。以前,唱戏的多半素质不高,不尊重人,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

 

但梅兰芳不同,他从醇厚的修养中绽放出的巨大人格魅力,让人心生爱意与敬意。他让人明白,戏子也要讲戏德。

 

想想成龙曾经公开吐槽过现在一些演员,年纪轻轻,拍戏喜欢迟到,在片场也不认真,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

 

请不要称呼他们为戏子,他们根本不懂梅兰芳的“戏子有德即君子”。

 

梅兰芳与梅葆玖

 


有气节,宁死不给日本人唱戏

 

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恐怕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四个字看起来轻巧,背后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抗日时期,沦陷区的戏曲界有规矩:唱戏时观众有日本人没关系,甚至可以给日本人唱戏,但底线是不能参与具有政治色彩的演出,比如日本人要是办一个跟“大东亚共荣圈”有关的演出,那就万万不能去。

 

唱戏的也要吃饭,那时候迫于无奈,给日本人唱戏也不能算汉奸的。

 

可梅兰芳就不。他的底线比所有人都高:绝对不给日本人唱戏,无论什么场合、什么原因!

 

上海沦陷了,他携家带口逃到香港。后来香港也沦陷了,他只好干脆闭门不出,拒绝所有演出。

 

梅兰芳蓄须明志

 

日本军队上门来清查户籍,一看名字:“你就是梅兰芳?”梅兰芳答:“正是。”

 

那士兵笑笑:“我看过您的戏,那时候我还是小孩子呢。”

 

原来,二十年前,梅兰芳曾经应邀到日本巡演,也因此得了一大批日本的狂热粉丝,如今这些热爱京剧的日本人,竟拿起刀枪杀到中国来了。

 

以梅兰芳的国际影响力,如果他能给日本人唱戏,日本能从中得到多少舆论上的好处!国宝级艺术大师亲自为日本站台,这样的新闻放出去,对中国人又将造成多大的心理打击!

 

日本开始源源不断地派人上门请梅兰芳出山唱戏。

 

梅兰芳为此做的,可不只留胡子这么简单。他说自己来香港是为养病,因此衣服从来不穿戴整齐,胡子流长也不修剪,甚至不洗澡、不吃饭,把自己活生生弄成个病怏怏的邋遢形象。

 

有一次实在被逼得没办法,梅兰芳找人买了三支伤寒预防针,给自己打下去,结果发了42度高烧,冒着生命危险,才吓退了上门的日本人。

 

那可是一颦一笑倾国倾城的梅兰芳啊!如今为了坚持气节,面容枯槁、声弱无力,见之者,谁人不心疼梅郎,不恨天杀的日本鬼子!

 

梅兰芳、福芝芳和梅葆玖

 

外表是一回事,对梅兰芳来说,更难忍受的是事业荒废。

 

他的影响力太大了,以至于他在抗战八年,一句戏也不敢唱。

 

有人问他:“您平时还吊嗓子吗?”

 

梅兰芳无奈苦笑道:“我哪敢吊嗓子!这四邻住着这么多人家,我这些年都跟外头说,嗓子坏了唱不了。要是吊个嗓子,人家准说,啊呀梅兰芳在吊嗓子了,梅兰芳又要开始唱戏了!

 

以唱戏为生命的梅兰芳,就这样整整八年,不曾开过一句口.

 

抗战胜利的那天,作家柯灵去看望梅兰芳,梅兰芳指着屋子说:“人家都以为我很有钱,才能不唱戏,其实我哪里有钱!这八年,都是靠变卖屋子里的东西过活的。”

 

顿了一顿,他轻声说:“这八年不唱戏,对我来说,实在是很大的牺牲。”

 

柯灵说,如今赶跑了日本鬼子,全国人民可都在盼着您出山登台哪!

 

梅兰芳大笑:“要的,我要唱的!哪怕一次也行,不然我这八年的咬牙就没意思了!”

 

梅兰芳代表着中国艺术的巅峰,也凝聚着中国人民族气节的精神。

 

日本鬼子打来,汪精卫、周作人等多少自诩为上等人的社会精英,都当了汉奸。

 

社会地位不高的戏曲界,却出了梅兰芳这样的铮铮铁骨。

 

戏子是贬义,士人是褒义,在这个差距面前成了巨大的讽刺。

 



 

敬业勤奋,一辈子未曾松懈

 

梅兰芳是著名的“常青树”——八年没唱戏,一上台,依然神采奕奕、功底十足,令人击节赞叹;舞台生涯长达四十多年,晚年的唱功、打功并没有很大程度的褪色。

 

这都得益于他平时生活的勤奋、谨慎和克制。

 

在被困香港的日子里,戏唱不得,梅兰芳为了锻炼身体,每天起床就打两套太极拳,每个星期都会和家人朋友打羽毛球,通过体育运动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霸王别姬》里有虞姬舞剑的片段,台上道具当然都是木剑,但梅兰芳平时自己练,都拿实打实的钢剑,借此提高自己的力量。

 

画家丰子恺是梅兰芳的忠实戏迷,他曾经赞叹梅兰芳的样貌和身材,是东方的维纳斯女神,堪称典范。

 

这当然是艰苦锻炼得来的了。

 

 

为了保养嗓子,梅兰芳从来不喝酒,偶尔吸烟,也要把烟吐出来而不吞下去。

 

他每顿饭的量都有所控制,不能吃得过饱,以免发胖。不能吃太过油腻、香辣的食物,以免嗓子沙哑。

 

生活上的谨慎克制,还要加上艺术上的不懈追求。

 

梅兰芳刚开始演《穆柯寨》里的穆桂英的时候,由于没有扎过靠旗,身体力量不足,时不时会不小心低头。

 

来看戏的朋友告诉他,穆桂英低了头就不够英姿飒爽了。于是梅兰芳拜托朋友,再来看时,发现他一低头,就轻轻拍掌作为提醒。

 

如此,朋友一拍掌他就注意自己的身段,演下来三四场,自然就克服了这个毛病。

 

有一次,梅兰芳在演出一出经典剧目《凤还巢》时,唱到“遵父命在帘内偷觑才郎”一段时,竟少唱了一句,而且多加了几个羞涩的眼神。

 

剧团的其他人都以为这是大师为了增强人物娇羞的一面,而即兴改动,演出结束后也向梅兰芳祝贺他改动得妙。

 

没想到梅兰芳却说:“对不起,这是我一时出神,才失误漏了一句,没办法才多加了动作掩饰一下。我对不起观众,应该作检讨。”

 

如果不是梅兰芳坦诚相告,根本没有人会看得出来这是个失误。但他身为大师,却不肯在一处小小失误上放过自己。

 

 

如果说一个行业不需要敬业就可以做得很好,这个行业一定已经畸形。

 

因此,看看小鲜肉们的天价片酬,再看看他们令人尴尬的演技、拼命轧戏乃至抠图演戏的胡作非为,才知道,在演戏这个行当里,敬业已经成了笑话。

 

他们敬的是金钱,而不是把戏演好的工作。

 

梅兰芳若于天上有知,该如何痛心疾首!

 

 


多情又薄情,卿本佳人奈何负心

 

1926年,梅兰芳和孟小冬相遇了,展开了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孟小冬时年18岁,小小年纪却唱得一手劲道的老生,已经是名震京城的“冬皇”。

 

梅兰芳则早已是国内旦角的王者。两人同在北京一位政要的生日堂会上演出,有人提议:一位是冬皇,一位是旦后,自然应该合唱一出《游龙戏凤》。

 

眼看着已经没时间排练了,众人征求梅孟二人的意见。梅兰芳自然不拒绝,而孟小冬竟然也十分干脆地答应了,说:“既然没时间排练,那我就和他台上见!”

 

好一句“台上见”!面对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师,孟小冬倒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和梅兰芳直接上台就唱。

 

孟小冬

 

第一次见面,两人就直接上台合作,竟也唱了个圆圆满满,一位是帝王风范的负心郎正德皇帝,一位是情真意切的痴情女李凤姐,梅孟二人竟像是相爱多年的情侣一般,唱得让人心醉神迷。

 

没想到,这一唱就唱出些莫名的情愫。加之戏迷们从中撮合,大家也像现在看电视剧的人一样喜欢站CP,就盼着这一皇一后能够在现实中也是一对。

 

于是,梅兰芳不顾家中妻子,以“兼祧”之名和孟小冬开始同居,也就是两个老婆都是正娶,孟小冬和原配地位平等,不算小妾。

 

然而家中的原配福芝芳夫人可不会善罢甘休。孟小冬以为自己追求到了爱情,却不知自己踏入了多么狗血的深渊。

 

1930年,梅兰芳要赴美演出。本是美事,却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带哪位“梅夫人”同行?

 

他本想带孟小冬,可福芝芳本已怀孕,却为了能够和梅兰芳同行,毅然找医生打胎。

 

事情闹到这般不可收拾,梅兰芳最后谁也没带。

 

孟小冬

 

回国之后,梅兰芳的大伯母去世,按理说孟小冬也是梅家的正娶妻子,也有披麻戴孝的义务。

 

没想到,当孟小冬穿着孝服上门时,却被梅家的下人以一声“孟小姐”生生挡在门外。

 

孟小冬不肯离去,站在梅家门口叫着梅兰芳的名字。

 

福芝芳和梅兰芳一起穿着孝服出来了,看了眼身边夫人阴沉的脸色,梅兰芳竟然转头对孟小冬说:“你先回去吧。”

 

孟小冬这才知道:什么“兼祧”、什么“冬皇旦后”,都是镜花水月。

 

梅兰芳为此事犯愁,有朋友劝他:“福芝芳夫人能服侍你,孟小冬却要别人来服侍,二者相权,还是福夫人好。”

 

这种荒唐的理由,梅兰芳却听信,正应了那句“不爱了,什么都是错”。

 

但梅兰芳贪恋孟小冬年轻貌美,仍然不忍和她分手,反倒是孟小冬性子烈,直接上门找梅兰芳,要求离婚。

 

她坚决地对梅兰芳说:“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也不会比你差;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不会比你差!”

 

梅兰芳与夫人福芝芳

 

两人离婚后,孟小冬一度绝食,剃发出家,终于又还俗。

 

她当年咬着牙向梅兰芳发下的誓呢?

 

唱戏上,她拜老生第一大师余叔岩为师,成为余氏唯一传人,在老生中地位堪比梅兰芳之于花旦;

 

嫁人上,她嫁给了民国第一大亨杜月笙,亦是名传百世的人中之龙。

 

而梅兰芳明知梅家容不下孟小冬,给了她“兼祧”之名,却连最基本的尊重都给不了;

 

既知已对孟小冬亏欠很深、伤害很重,却仍然扭扭捏捏不肯放手,最后搞得自己灰头土脸,如果不是孟小冬非平凡女子,怎能经得起梅郎这一片心!

 

梅兰芳的“负心郎”污点一辈子也洗刷不掉了。不知这么多年,梅兰芳又是否曾在深夜里痛悔呢?

 

反正,多年以后,梅兰芳在回忆录《舞台生活二十年》中讲述故人,对孟小冬只字未提。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在不正确的时间地点,碰上了不正确的人,悲剧早在一起唱的第一出戏时已经埋下种子。

 

如今斯人皆已逝,空留后人叹息。

 

孟小冬和杜月笙

 


他的风华倾国倾城,更能倾天下

 

梅兰芳和卓别林,一辈子只见过两次面,却彼此欣赏,可谓神交。

 

梅兰芳喜欢看卓别林的电影,经常让自己的学生也看,研究卓别林如何不借助台词,单纯用肢体动作和表情推动剧情。

 

卓别林在《大独裁者》中有一段爬地球仪的动作戏,难度很大,梅兰芳看后赞不绝口,认为能和京剧中难度最高的武生戏《挑滑车》相媲美。

 

1930年,梅兰芳应邀到美国巡演,终于和卓别林见了第一次面。

 

那天在洛杉矶,梅兰芳参加一个酒会,卓别林也在受邀之列,他本在片场拍电影,一听说梅兰芳来了,衣服都没换,穿着电影里的衣服就去找梅兰芳了——

 

那会儿他在拍的是《城市之光》,穿的可是一身脏兮兮的车间工作服!

 

结果梅兰芳看到一位邋邋遢遢的小个子工人向他奔来,当场就懵了。

 

互相介绍之后,梅兰芳大笑:“十多年前我就在看您的电影了,一直只记得您拄着拐杖、摇摇摆摆的样子,今天见到真人竟如此风度翩翩!”

 

梅兰芳与卓别林等人合影

 

1933年,萧伯纳到中国,在上海停留了一天。这位英国剧作家当时在中国非常火,迎接仪式使得上海万人空巷。

 

萧伯纳已经77岁高龄,本是应邀访问,并不想参加太多活动,也不想见太多人。那天下午是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的欢迎会,萧伯纳却问:“梅兰芳先生会来吗?”

 

其他人都愣住了:梅兰芳根本都不是笔会成员。但既然萧伯纳特意提出了,那就赶紧去请。

 

于是梅兰芳也来了,萧伯纳非常高兴,和梅兰芳还聊了起来。

 

他问梅兰芳:“京剧为何有那么多敲锣打鼓、吵吵闹闹的声音?去掉似乎也不会影响剧情,反而更高雅?”

 

梅兰芳说:“京剧起源于民间,在乡野中演出,需要用锣鼓吵闹的声音才能吸引人来看。中国戏曲的高雅部分如昆曲,就没有锣鼓声了。”

 

萧伯纳大笑:“多谢指点!”

 

梅兰芳与俄罗斯戏剧理论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

 

1935年,梅兰芳应邀到莫斯科访问,当时苏联最杰出的导演爱森斯坦,提出要给梅兰芳拍一部短片,内容就是一出戏的片段。

 

梅兰芳心想,不就是多演一次嘛,于是爽快答应了。

 

爱森斯坦却很神秘地说:“您可要做好心理准备,拍摄完成后,您和您的团队都会恨透了我的。”

 

果然,一开始拍才发现和平时唱戏根本不一样。为了多机位地呈现一个场景,他们需要把一段词翻来覆去地唱;灯光或者录音出了纰漏,也要重新来。

 

折腾下来,其他演员和乐师开始抱怨连连,搞不懂爱森斯坦为啥这么苛刻。

 

倒是梅兰芳最为耐心,一直一脸微笑地满足爱森斯坦所有的要求,还转过来对身边人说:“导演的话要听仔细了,这部片子拍好了对京戏作用可不小,全世界的人都在看着咱呢!”

 

最终呈现出来的片子效果非常好,京剧也因此搭载了更有力的翅膀飞向世界。

 

梅兰芳访苏时合照,前排左二为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指导梅兰芳等人拍摄

 

梅兰芳一生多次代表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到外国演出,在苏联、日本、美国等国家都有大批的粉丝,用现在的话来说,绝对算得上国际巨星了。

 

全世界以戏剧、电影为事业的大师们,也视梅兰芳为行业的骄傲。

 

现在也有些年轻演员一副“国际巨星”的样子,却是因为背景强大,能够在国际大片上露脸来实现。

 

你总能在好莱坞、中美合拍等各种电影中看到ta的面孔,算“国际巨星”吗?

 

开什么国际玩笑。

 

梅兰芳1910年演出《天女散花》

 

实际上,梅兰芳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中国戏曲界甚至艺术界恐怕确实是空前绝后。

 

西方人并不熟悉中国戏曲,但有一种美,可以超越民族、国界与时代,为全人类所共鸣。

 

毫无疑问,梅兰芳具有这种普世的美。

 

梅兰芳属于每一个时代——即使在现代,他依然是美的典范。

 

我们庆幸拥有梅兰芳,却惋惜不能亲眼亲耳感受他的绝代风华。

 

可是,从模糊抖动的老电影中,从黯淡发黄的黑白照片中,从杂音沙沙的旧唱片中,无缘亲见梅郎风华者,还依稀能触摸到那倾国倾城的风情万种。

 

去听听梅兰芳的录音,看看珍贵的录像吧,如此遗产,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如果你的心被此等美丽震撼,你就能体会到:

 

总有一些风华,超越时间与空间,青春永驻,容颜不老。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从汉字,解读中华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