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手机的感觉为什么不够新

2016-10-22 Junyu 猫窝 

今年的新手机,几乎全部都是这个月买的:Google Pixel、iPhone 7 Plus、锤子 M1...

这三台手机有个共同特点:难买。除了 iPhone 7 Plus 以外,都还没有到手。iPhone 7 Plus,还是上周在微博上看到好朋友飞猪老师转一台和我想要的颜色型号一模一样的全新的 iPhone 7 Plus 亮黑色 128GB,一个多小时后闪送就送到了我的手上。按我自己在 Apple 官网订的货,那得到 11 月底去了。

现在一台新的手机早已没有什么新鲜感。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原因,过去十年年间,既是工作也是兴趣,各种各样的手机接触得很多,从 Android 到 iOS 到 Windows 到 Firefox OS 到 WebOS 到 BlackBerry 到 Symbian... 看的东西多,也就没有什么新鲜感;厂商宣传的点,或多或少你都之前在别的手机上见到过。

直白点说,可能就是年纪大了吧。

另一方面,如今的手机确实也越来越少惊喜。拿 iPhone 来举例子,我原本是一直在借用公司的 iPhone 6 Plus ,两年前的机器。拿到新的 iPhone,登录上 iCloud,再等所有的 App 下载完,竟然也没有觉得和原来那台有那么大区别。没错,Home 键变了,有了双镜头 (做为一个 50mm 定焦镜头爱好者,还蛮好的),支持 3D touch 和 Live Photos 了... 但是就日常所用而言,最让我觉得它是台新手机的,就是全新的 (需要小心保护的) 亮黑色,以及可以经常拿去水龙头下面洗一洗。 

如果玩《文明》的话,里面有一个科技树的概念;如果研究出来了某个节点式的科技,一下子就很容易获得一大片与之相关的科技突破和创新;如果没有,那创新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而每个迭代的步伐也越来越小。今天的手机硬件,从我的眼光来看,大体是这样。至少,在电池技术、显示技术有重大突破之前。

而在这种环境下,确实是「传统公司」更容易占上风,对「创业公司」更加不利。市场对创新者的要求是很苛刻的,几倍的性能提升都未必能让用户感受到,必须让整个体验有数量级的质变,才能变为优势。如果新的价值没有那么容易取得,那么,「创业公司」之所以叫做「创业公司」,差异化的存在也就不够明显。而成熟的产品设计、研发和营销体系,显然还是「传统公司」更容易掌握的,这里应该就不需要举例了。

那么在软件上呢?我偏爱锤子,也是因为其在软件层的审美和工业设计的紧密配合。但,市场上诸多「其它的 Android」之间,差异化是非常小的。而且,就拿手机的主屏幕举例,自从十年前 iPhone 推出以来,近年来唯一做过信息设计上的大胆设计尝试的,反倒是来自 Windows。其余操作系统,均沿用了静态应用图标来做为我们和手机交互的主要方式,显得保守。软件层上的创新,可能还是有一些做头的。

我自己也一直对手机的硬件并不很感兴趣。上中学的时候每周五会和好朋友去买杂志,走过华南师大门口的天桥到暨南大学北门的报摊,他买《微型计算机》,我买《计算机应用文摘》。同一个杂志社的出品,一本讲硬件,另外一本讲软件。后来,我们确实也去了不同类型的公司。我自己过去几年一直在尝试「应用内搜索」,后来明白,它本质上试图重设计的就是人和应用内的信息的关系,是适合作为操作系统存在的。

只是说,孤立的操作系统没有商业模式;做为硬件附属的操作系统,思考的维度也不太一样。即使 Google,也在尝试通过 Google Pixel 直接从硬件身上获得利润,而不是追求硬件「免费」,通过服务来获取营收。在这个模式下,软件本身则变成了对硬件的促销这也可以理解,各种发布会上演示的新鲜功能——无论 Apple、Google 还是锤子——日常到底多经常使用根本不重要,只要能让你产生购买手机的欲望,就够了。

所以,这件事情该怎么做,还在探索;但我感觉,还是有做头的。

对了,《文明 6》昨天已经上线了,但还没有 Mac 版。


这篇文章是专门写来配次条那篇文章的... 所以你们一定要看次条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