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焕然一新,围观阳山这幅特色“山水画”
走入青莲镇,“岭南水乡特色”的风采特别引人入目,岭南风格的建筑外饰别具一格,象征“小佛山”水上商贸繁荣的船帆镇标与大型水乡墙画交相辉映、互相融洽,浑然组成了一道精美的风景线,仿佛步入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山水画。
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是青莲镇今年1月份刚完成的镇标景观提升工程,是青莲镇倾力打造“文化旅游小镇”的重要举措,工程前后的变化之大让途经青莲镇的游客和群众纷纷称赞,让青莲这水乡古镇重新焕发生机,进一步提升了该镇城镇品位和形象。
美丽的镇标风景与青莲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一批美丽乡村互相呼应。今年以来,青莲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按下暂停”到“重启恢复”,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创新机制、创新措施,利用典型示范、经验推广等模式,推动统一质量标准与突出乡村特色有机融合,全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逐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穿点成线、连线成面全覆盖,全面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青莲镇完成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的整洁村16条,完成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的示范村14条,完成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的特色5条,正在推进建设的美丽乡村58条,特别是建成了的青莲镇美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工程,成为全县七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之一,禾石坑村还打造成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通过系列美丽乡村创建,构建覆盖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实现了乡村村容村貌极大改善。
青莲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一批美丽乡村“旅游带”,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组团”,叫响美丽乡村“青莲品牌”,也结合实际探索出了提颜值、增内涵、强产业等一系列做法和经验。
青莲镇探索推行“党建1+3”工作机制,将党员网格化管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以美丽乡村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创建党支部,实现党支部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队和村民小组的带动作用,引导党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分户包干,并将党员所联系的农户实施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情况纳入党支部管理范围,凸显了党员干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形成了党员带头干、乡贤发动干、群众自主干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
青莲镇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尤其在特色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村庄房屋外立面统一改造,争取村庄最好的村容村貌效果。如在新建二村特色村美丽乡村建设,该镇引导该村对房屋外立面统一进行岭南风格外立面改造,配套外立面刷白色墙体达5750平方米,以及刷深灰墙线、安装房顶树脂瓦坡面瓦、安置仿古木质窗花,将诗意美景留在身边,让整个村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进一步增强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青莲镇利用“四小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充实村庄内在美,根据农民群众的意愿和种植特长以及村庄布局,在“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中平整的空坪就地用当地青砖、英石、鹅卵石等建材修建围栏,见缝植绿,成片的种菜、栽果、植花,并规划建设小游园、小公园,努力把乡村建设得绿意满眼、花果飘香。如在下坑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镇引导该村在20多亩的黄皮果园进行了景观塑造,修建弯曲小道供步行观赏,并在该村约2000多平方米的村庄内空坪用英石等建材修建围栏,引导村民开垦起垄种菜,在村前修建配套凉亭的公园,在村庄四周因地制宜建设花基种植观赏花,进一步提升美丽田园颜值,一个个“点缀”在农家小院四周的“四小园”建设,犹如一颗颗绿色“宝石”,为美丽乡村建设增色添彩。
青莲镇立足于留住乡愁,注重利用村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村庄美丽乡村建设中,让村庄继续保持传统美。如在上坑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引导该村巧妙使用青砖、磨盘等做主体,变废为宝,用旧青砖、旧石磨盘、旧瓦片、旧瓦罐用以修建围栏,旧青砖围栏让人想起村庄历史,错落将旧石磨盘、旧瓦罐等安放在围栏上,再用旧瓦片砌成镂空古典图案,在巷道两侧住房墙面打造成文化长廊,留住乡土韵味、彰显乡土本色,也为村民留下更多乡村记忆,让人感觉走进了一个古朴、幽静的传统村落。
农业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青莲镇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产业发展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让美丽乡村建设更具持续力。如鱼良头美丽乡村建设中,依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把桑果、红衣花生、香芋作为美丽乡村农业发展方向,尤其是香芋种植面积达20多亩,在今年获得了丰收,香芋个头重的可达8斤,软粉甘甜的口感深受市场欢迎,为该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活力,实现乡村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
青莲镇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各村特色旅游元素,嵌入式发展农家乐、渔家乐、乡村民宿等休闲旅游产业,让村庄创造“美丽经济”。如禾石坑美丽乡村,全村山林800亩,耕地80亩。村前是沙洲竹林湿地,连江“小三峡”美景风光尽在眼前,原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禾石坑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以村民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建设莲子基地,莲花观赏、莲子销售同时上线,并配套建设钓鱼池、后山公园、农家乐等,吸引各类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促进前来赏乡村美景、吃农家饭、买土特产休闲旅游的游客持续增长。
采 写 | 张丽思 通讯员赖新纪
编 辑 | 阿苗
校 对 | 喵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