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六月六,除了去连州沙坊村,还有这些风俗让人大开眼界!

2017-06-27 连州发布


六月初六

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汉族称为天贶节、洗象日、虫王节、洗晒节

苗族谓之“赶歌节”,藏族称为“响浪节”

不一而足。

在连州,六月六是

城西直至三江龙口一带村子的大节

河村、鹅公潭、邵村、元村等村尤为热闹

是日宾客如云。

此外,在共和洞一带的村庄

以及东陂、丰阳、西岸等乡镇部分地方

也有过六月六节的习俗。

今年6月29日是六月初六

连州的民俗活动有

瑶安乡“神老节”

沙坊村“洗佛节”

和大路边“接姑姑”

虽同日举行却形式不一、各具特色

或祈福求平安

或祭祀拜先祖

或消怨共和谐

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和影友前往观摩。

 


1
瑶安乡盘石里村“神老节”




一众瑶族男女在“先生公”的领引下,把庙宇中的十三位神老请出,献祭品,焚香烛,后抬至河中洗净。



神老节的竹竿舞。



观者众。


连州瑶族现有 6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瑶安、三水两个民族乡。据史籍记载,隋唐时代连州已有瑶族,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时,就写了两首描绘瑶族生活风俗和狩猎的诗歌。


连州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和民俗活动,瑶安乡盘石里村的“神老节”是其中最有特色之一。

 

目击瑶族节庆愈夜愈精彩




别开生面的瑶安瑶族“神老节”。



瑶族老人吹响牛角迎宾客。



瑶族能歌善舞,行走每处皆起舞。



瑶族莎腰妹、阿贵哥。


近两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记者参与了瑶安瑶族乡盘石里村的“神老节”


当日,鞭炮声此起彼伏,小小的瑶寨落红满地,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同庆“神老节”。


节庆于上午10时30分开始,一众瑶族男女在“先生公”的领引下,把庙宇中的十三位神老请出,献祭品,焚香烛,后抬至河中洗净。众人便相互泼水,祈祷村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庆由繁从简,愈夜愈精彩。到了下午,是高台小长鼓舞,却见3张八仙台上各立两名瑶族男女青年,铜钵、锣鼓响起,他们便在狭小的台面上舞动起来,或跳、蹲、挫、转、翻扑等,无不流畅合拍,有别于一般瑶族长鼓舞。然后是竹杆舞,引来不少游客加入,一片喧闹。


入夜,瑶族群众用稻草织成的龙走家入户,意为送平安、驱瘟疫。瑶寨的夜分外寒冷,此时正到了最精彩的“坐歌堂”时间。在村里空坪处,燃起了一大围篝火,青年男女围火而歌即兴起舞,或谈情说爱,或敬酒留客,一时之间歌声嘹亮火光满天,让游客体验了别样的瑶族风情。

 

传说纪念神老源于唐朝




神老节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祭祀泼水。



祭祀。



游客参与竹竿舞。


当地瑶族老人介绍,神老节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相传瑶族始祖盘瓠被封为王后,便带领邓家土主、欧家土主、苏家土主、茅家土主、雷金法通、胡氏法娘、运水仙娘、白马三郎、风元帅、雨元帅、把介大王、庙烛仙人等13位神老,于六月初六这天来到盘石里开山造田,修堤筑坎,把盘石里村整治得像个世外桃源,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3位神老登仙后,为百姓留下千亩良田,造福了子孙后代。


后人为纪念13位神老,便雕塑了13尊神像,于每年的六月初六举行神老净身祭拜仪式。仪式共分三步,先由师公在庙做法事,随后背神老们去河边净身,村里男女互相之间将净身的圣水泼向对方,以求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亮点独特的高台长鼓舞




独特的高台小长鼓舞有别于一般瑶族长鼓舞,顾名思义,是站在高台上表演长鼓舞。



入夜,到了“坐歌堂”时间。在村里空坪处,燃起了一大围篝火,青年男女围火而歌即兴起舞,或谈情说爱,或敬酒留客。



瑶歌。



游客参与竹竿舞。


在神老节的活动中,最为独特的是高台小长鼓舞。它有别于一般瑶族长鼓舞,顾名思义,是站在高台上表演长鼓舞。


高台小长鼓舞是连州过山瑶的民间传统舞蹈,最具民族特色,被喻为民族艺术之花,深受瑶族同胞所喜爱。瑶族小长鼓舞有两层意思,一是图腾崇拜,祭祀祖先;二是通过长鼓的舞蹈动作,传授生产生活技艺。


在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珍藏的民间史书《过山榜》中,记述了小长鼓舞的来源:公元前十一世纪,瑶族祖先力助高王破敌有功,得娶其三公主,并封为盘王。一天,盘王入山打猎,不幸被山羊顶下悬崖死在一棵泡桐树旁。公主悲痛万分,令其子女砍下泡桐树做成长鼓,猎取山羊皮蒙鼓皮,随即打起长鼓祭祀盘王。以后瑶族每逢还盘王愿,祭祀祖先时都用这种仪式。


瑶族迁徒频繁,建好栖身的土屋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小长鼓舞主要表达的形式。小长鼓舞通过“盖地莲花”等基本动作把“平整屋地”、“推泥桩墙”、“种柱起屋”、“上剪刀架”、“盖屋顶”等36套动作形象地连贯起来,展现了瑶族同胞生活中从搭屋盖房到新屋落成、拜谢乡邻的全过程。


小长鼓舞的表演多为两人、四人对舞、群舞等,难度较高的是高台小长鼓舞。表演者两人同在一米见方的八仙桌上对舞,由于高台狭窄,两人对鼓一招一式都须配合严谨、默契。

 


沙坊村“洗佛节”人神共浴




游神。邱劲松 摄



众人协力,将神像抬向河中。邱劲松 摄



帮“神”洗浴,亲近神灵,都会带来好运气。



诸神佛保佑了当地村民一年,村民回馈给这些神佛的礼物是——为佛沐浴。


沙坊村是连州较出名的古村落之一。出名有三:一是村始祖石文德以诗闻名,撰有《大唐新纂》十三卷传世;其次系特产“沙坊粉”,该粉质地细腻、入口爽滑,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美食;第三是“洗佛节”。


“洗佛节”是沙坊人为纪念祖石文德而流传至今。五代十国时,石文德得楚王马希范赏识授水部员外郎,封沙坊村为“儒林坊”。后来连州石氏一直以“儒林家风远,水部世泽长”为宗祠联,以水浴始祖、进而洗佛的习俗就这样延续下来。

 

习俗祭祀先祖人神共浴





沙坊村人神共浴。



一位男孩子将身子伏在神佛上,一个人练起了游泳。



玩到尽情处,一位男子坐到“巨人”的肩膀上,享受着众人泼水的乐趣。



众人围着大神疯狂泼水,玩得不亦乐乎。


沙坊村距连州城10多公里,开山祖石文德选择此地,可谓眼光独到——三面青山围绕,良田连绵平坦,大龙河蜿蜒淌过,构筑成了一个天然的肥沃小绿洲。“洗佛节”习俗在该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包括“请佛—祭祀—浴佛—抢鸡”等环节。“‘洗佛节’一为纪念我祖石文德诞辰;二为祈福,人神共浴,一年平安如意。” 65岁的石万建介绍说。


 “东岳大帝”、“观音菩萨”、“五虎将”……上午9时,大大小小十数尊佛像就被村民“叫醒”。 “神老”点香,“法师”诵经咏唱,八音鼓钹奏乐……在“晨曲”的熏陶下,众神佛排着长队,踏上了沐浴更衣的征程。


诸神佛保佑了当地村民一年,村民回馈给这些神佛的礼物是——为佛沐浴。


人神共浴,是第一个将当天带入高潮的活动。不过,村民们并不安分,他们为佛沐浴,不像是一场温情的洗礼,更像是一场关乎“荣誉与尊严”的争斗。


在儿童组,小孩们纷纷赤裸着身子,伴着欢笑声,用尽全身力气往神佛身上泼水。这时候,孩子们没有人过问“爸爸去哪儿”,也没有人想起“妈妈咪呀”。他们全神投入到洗佛的嬉笑中,在为神佛洗澡的同时,也顺便将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石阿姨抱着刚满百日的孙女,手把手教孙子为佛沐浴,祈求孙女一生平安。


眼光转向成年组。只见大人们光着上身,借洗佛这一契机,在水中疯狂互泼,演绎着“冰与火的青春”。村里人说,神是庇护众生的,是可以亲近的,帮“神”洗浴,亲近神灵,都会带来好运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刚告别了“开泼”,又马不停蹄到来了“开撕”的环节。不过《奔跑吧兄弟》中撕的是名牌,连州沙坊村撕的却是鸡。


“撕鸡活动”在当地也叫抢鸡活动。过程中,一位光着臂膀的青年男子将鸡狠狠抛向空间,闹得整个团队“鸡犬不宁”。瞬间,一位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反应快捷,立刻“闻鸡起舞”,将鸡狠狠抓在手里;部分反应慢的在一旁“呆若木鸡”,等到反应过来,鸡已经落入别人手里;当然,抢鸡的过程中,也不乏有“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学会了“偷鸡摸狗”,悄悄从人群背后侵入,趁众人不意“拣鸡”,然后用得意的眼神告诉周围人:杀鸡焉用牛刀!


“抢鸡”游戏后,游行队伍把“众神”送回东岳庙,再作拜祭,庆典活动结束。历经一整个上午的“人神共浴”,佛洗干净了,更重要的是,沙坊村民的心灵历经洗涤,关系也更亲密了!

 


石阿姨抱着刚满百日的孙女,手把手教孙子为佛沐浴,祈求孙女一生平安。



“互撕”过后,青年们意犹未尽,在镜头前又嬉笑起来。



活动过后,当地特产沙坊接棒上场,到场人员均赞不绝口。



千年美食沙坊粉。


人物主张耕读并重的石文德



石文德的故事,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文人以文才登上政坛的一个缩影。一副挽联“月沉湘浦冷,花谢汉宫秋”,身份卑微的他被楚王马希范授水部员外郎;又因直谏被贬,最终匿迹于庙堂,安居山野,撰有《大唐新纂》十三卷传世。难为可贵的是,石文德主张耕读并重,建立家训要求以耕辅读,致沙坊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无愧赐封“儒林坊”之名号。


石文德出生于后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自幼聪慧爱读书。20岁时读范晔的《后汉书》,摘录其中语病数百条一一加以辩证,被当时读书人称为奇才。


为了一展平生抱负,石文德北上长沙献诗文求职,楚王马希范认为石文德身份卑微,又“形质寝陋短小”,将他拒之门外。后来成为马希范的弟弟马希广门下文士。


因秦国顺贤夫人病逝,楚王在学士文人中征集挽联以示哀悼,石文德献挽联十余章,以“月沉湘浦冷,花谢汉宫秋”获楚王评为第一。后来楚王授其为水部员外郎,赐石文德家乡为“儒林坊”。不久,石文德因直谏斥楚王奢侈被贬,便辞官回到家乡沙坊隐居,每日诗书自娱,活到87岁高龄。


在家乡,石文德主张耕读并重,在节衣缩食之余不忘勉励子孙后辈勤于读书求学,建立家训要求以耕辅读。他开垦良田数十亩,特设10亩为“祭祀纪念田”租凭出去,其收入供族中弟子求学所用。


千年前石文德留下租凭田地供后人读书家训后,读书求知成为沙坊村族人的自觉行为,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均有人读书成名,如民国期间石汉章成为留美博士。1983年,沙坊村民在集体议事后做出重要的决定:在每年集体收入中提取部分为助学金,帮助、奖励那些贫困和优异的读书郎,至今受益人数超百人,村里已有大学生100多人,有人留学海外,有人在西昌航天城搞科研,可谓人才辈出。


为传承先祖美德,沙坊人把始祖事迹及家训制成长卷,每逢节日供奉于祠堂,集村中年少者习之,不忘宗典。如今由沙坊村繁衍出去的石氏后人已遍布粤、湘、桂各地,人数不下万人。

 


温馨提示:



1交通:沙坊村位于连州市西部,距离连州市区约16公里,由连州城西入,沿途为乡村公路。


2食宿:住宿在连州市区,用餐可在距离沙坊村6公里的石角村农家饭馆,可品尝沙坊粉、河鸭、河鱼、本地鸡等美食。


3旅游衔接:去沙坊村沿途可欣赏优美的石角垌自然景色,亦可周边古村。1、沙坪村:清代文武双进士之村;2、青龙头村:充满神秘色彩的古村;昆陂村:精雕细琢的古村。



3
大路边“接姑姑”求和谐




接姑姑习俗:将其姑祖婆刻成神象,举行隆重的仪式接回娘家供奉。


连州市大路边镇一带有“六月六,接姑姑”的俗语。翻阅史料发现,大路边“接姑姑”习俗与晋南地区的“回娘家节”相仿,其宗旨是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六月初六,大路边镇一带农村家庭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其中油田村除接回“出嫁女”外,还将其姑祖婆刻成神象,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姑祖神象由婆家接回娘家供奉,称为“六月六,接姑姑”


在2010年的第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系列活动之“民间大巡游”中,就有“接姑姑”仪式表演,主要内容有“拜树头”、“抢花红”、“姑姑赐福”等。



接姑姑习俗,意在求和谐。


当地老人介绍,“接姑姑”的习俗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生日之时,朝野大小官员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横起来,不断加重赋税,祸害百姓。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还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赈灾,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儿知悉后,虽恨父亲狂妄自大,但不能见死不救,最后返娘家向母亲密告。



2010年,接姑姑习俗首次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表演。


此时的狐偃于放粮赈灾之中亲见百姓疾若,已有悔悟改错之意。听到连自己的女婿也要除掉自己,愈加悔痛,于是翻然悔悟,于六月六登门向女婿认错。一时翁婿和好,倍加亲善。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女儿、女婿回来,征求意见、了解民情。


此事流传到民间后,老百姓个个模仿,也都在六月六请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编辑:林伟杰

连州发布精选


今天连州文化广场发生的大件事,教育深刻!


连州这14个人和1户家庭,被评为【清远市道德模范与最美人物】有你认识的人吗?


晒晒连州财政账本 满满都是民生情怀



连州发布


笔写连州风云事,图渲湟川山水情!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