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学子说·毕业季 | 梁杰淳:认清追求,一心不惘
Pursuit without regret
理工学子说·毕业季
编者按|
又是一年毕业季,本期“理工学子说”,小编采访了2016级毕业生梁杰淳,听听他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的经验,以及他作为本科生参加科研的收获和心得吧。
梁杰淳
2016级理工学院、思廷书院学生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将继续在本校攻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博士学位
梁杰淳同学在校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
Q1. 回顾你的大学四年,你觉得自己在各个阶段有什么成长变化吗?
第一,是对外界信息的态度。上了大学时候有了更多的信息接收渠道,也能更多地去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但是有一点是最重要的,任何的媒体报道都是带有立场和个人情感的,所报道的事件真实性可能会趋近100%但不可能等于100%。在科学上没有0%和100%,一切都是以一个概率的形式发生。有一句我自己想到的话,“非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不可知事件真相,即使是参与者也只知道所参与部分的真相”。徐校长曾戏称“我们学校要培养合格的吃瓜群众”。我个人认为,正确地看待信息是一个合格的“吃瓜群众”应该有的品质。
校长府邸新年派对,与徐校长合影
第二是对毕业的感受。最主要的是今年,由于疫情原因,不仅是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提升(我看到某些985高校史无前例地向用人单位发出公开信,希望能更多地接收本校学生),而且对未来的研究毕业生也有不小的挑战(当前全国已经扩招了近20万研究生,这也说明了就业压力极大)。面对这样的激烈竞争,唯有比别人付出更多,同时善于发现机遇,才能脱颖而出。
第三是对升学态度的变化。最初,我对升学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是觉得“读个书就好了”。这显然不是一个正确的想法。后来在接触了很多学长和老师后,我渐渐理解了升学的意义。首先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比如我想做跨学科的人工智能,那我就确定了这条路,选择本校的CIE(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博士,这几年一直在为之积累资源。其次是资源,读博不只是一个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发挥、创造自我价值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一个好的平台是贯穿始终的关键因素。我在做研究的这三年加入了好的团队,遇见优秀的平台,拥有了很多资源,这些对我之后的探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继续在理工学院读博的原因之一。
和实验室的学长学姐聚餐
Q2.为什么会选择NSE(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呢?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NSE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学科。好比“造汽车”,虽然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其实是一个“组装”的概念,但是真正的制造工作是由造轮胎、灯组、玻璃、ECU等的附件厂商,以及造车架、发动机、变速箱的三大件厂商完成的。新能源这个行业也是,能源产出(电机、电池板、热质转换过程等),能源储存(电池、固氢等),能源传输(智能电网等),能源市场(期货、电力定价、电厂设计等)等领域都需要专注于该领域,甚至是专注于更细分的领域的人,而非“什么都会一点,但是没有特长”的人。
NSE不是“万金油”,而是“金刚钻”专业,它要求同学们做好长期规划,扎根于某一领域,专注制胜。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就试着默写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和微分形式都默一遍,都写出来并解释对了的才有资格迷茫。如果连这都不会,说明没有认真学习,那当然会迷茫。
参加中学校长研修班活动(左三)
Q3. 本专业的课程里,有哪些让你受益匪浅?或者哪些课“虐”了你,让你印象深刻?
本专业的课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了。
一开始在这之前我就了解过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即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后来,当我在这些课程中更深入地学习物理理论知识后,我发现虽然已经有了数百年的理论铺垫,甚至有多套描述不同尺度的理论框架,依然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体系。这时要引出Carl Campel的科学两难问题。这是我在学习这两门课的时候了解到的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即我们无法证明当前理论的完备性,但是还是要按照当前理论继续进行探索。这个概念也对我之后的科研生活有深远影响。但是,不能因为“无法证实”就对当前学习的理论抱有悲观的态度。追求真理一定会需要足够的相关知识作为铺垫。
ENG2001结课合照
Q4. 有没有参加过什么新能源相关的科研或实习?有的话与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体会吧
我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度过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我做的研究主要是和物理相关,同时结合了计算化学和人工智能。我个人认为做研究中最主要是态度。在确定要进行研究之前,要想清楚自己的目的,端正态度,不可半途而废,不然是在浪费自己以及教授们的宝贵时间。然后是要走对方向,在考虑研究方向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个人兴趣,所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个人对物理比较感兴趣,同时深圳是一个高新的、还处在发展中的城市,在这里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热门且重要的部分。所以我选择了一个人工智能和传统学科相结合的交叉领域。
参加浪潮人工智能会议(左一)
Q5. 简单描述一下今后博士学习的方向吧?
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人工智能在物理和材料方面的应用,以及用物理和化学理论改写神经网络片段,使人工智能的交叉应用能够有物理图像作为支撑。
参加环珠海自行车赛
Q6. 总的来说,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呢?
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我见过一些大一到大三都只上课,暑假也只是上了暑课,到大四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实习、没有研究经历、没有比赛经历,开始非常慌张地想办法弥补的同学。到了大四,时间非常有限,就算你已经有了较好的英语成绩,想在短时间内做出研究成果是不太可能的。实习也往往是三个月或以上的长期活动。所以,一定要有长线规划。
当你真的确定了要做科研的时候,千万别害羞,不要觉得自己和教授之间有代沟。官网上有所有教授的研究方向,可以给自己感兴趣的教授发邮件约时间,谈谈自己想做的事。就算最后没有跟这位教授合作,也一定能得到不少的指点,可能不只局限于学术方面,他们的丰富经验会对你接下来的人生安排产生深远的有益影响。
杜克大学暑期课程合照
Q7. 最后,毕业在即,有什么想对理工学院说的话吗?
“理”是科学进步的基础,而“工”是将“理”进一步普适的过程。感谢理工学院提供我探索的平台,感谢理工学院的教授们给予我发挥的机会。
梁杰淳同学将会加入5月22日(周五)17:00举办的理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宣讲会,分享他在本专业的学习经验,欢迎大一同学积极参加!
文案&图片由梁杰淳同学提供
采访&排版/理工学院 Celia XIE
审核/理工学院 Crystal WANG
系列报道由SSE Media Centre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更多往期“理工学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