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 理工学院张纵辉教授专访:张弛有度,方可砥砺前行
2021年10月15日下午,理工学院首届卓越科研奖颁奖仪式圆满落幕。在经过学院严格评选后,最终本次大奖由张纵辉教授获得,成为学院首位卓越科研奖获得者。本次师说专访让我们一起了解张教授背后的故事吧!
点击以下视频,收看视频版访谈内容哦!
教授简介
张纵辉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台湾清华大学)
理学学士(台湾清华大学)
研究领域
信号处理;无线通信;优化方法;数据分析;智能电网
个人简介
张纵辉教授分别于2003年与2008年自台湾清华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学士与通讯工程博士学位。在2012年八月到2015年七月期间,他在台湾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自2015年八月,张教授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并于2018年八月担任长聘副教授。在担任教职以前,张教授先后在台湾清华大学(2008-2011)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2011-2012)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张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于通信系统与机器学习中的关键信号处理与优化方法。
张教授在2014年获得台湾科技大学年轻学者研究奖,2015年获得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年轻学者奖, 2018年获得IEEE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张教授是IEEE信号处理学会通信与网络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IEEE SPS SPCOM TC)的委员,也是IEEE信号处理学会感知与通信一体化技术工作委员会(ISAC TWG)的创始主席。他担任多个信号处理领域国际一流期刊的编辑工作,包括顶级IEEE信号处理期刊(IEEE Trans. SP)的编委(2015-2018)与高级领域编委(2021-今),IEEE网络信号与信息处理期刊(IEEE Trans. SIPN)的编委(2015-2018),以及IEEE信号处理开放期刊(IEEE OJSP)的编委(2021-今)。
别样的求学经历:
转变与探索
谈起张教授的求学经历,张教授笑称自己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他也曾经历过迷茫和不适应,但是在大二的时候张纵辉教授就对个人追求进行了反思,并确定了更加投入电机系繁重课业学习之中的目标,秉承着这样的目标,尽管台湾的电机系课程繁重,张纵辉教授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本科的全部课程。
2010年张纵辉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期间于维多利亚港留影
除了个人的转变,张纵辉教授还谈到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张纵辉教授在本科电机系的学习中接触到了很广泛的知识体系,从机体电路的设计到半导体材料,从微电子电路到电力系统和、从控制系统到通信系统,再到计算机结构等,在众多学科课里面,张教授发现自己对信号系统,线性代数这样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形成这样的认识之后,张教授选择了与信号处理领域相关的博士导师,并在信号优化这个方向上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2020年12月张纵辉教授在北京邮电大学作专题报告
科研路上的故事:
兴趣驱动与个人追求
科研路漫漫,途中张教授有感而发,与我们讲述了属于他的科研故事。张纵辉教授着力于研究无线通信中信号处理的优化方法,并针对无线通信中的物理层,比如波束赋形,资源管理,信道估计等领域设计算法。大家所熟知的5G通信网络正是张教授正在钻研的方向之一,同时与校外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合作,比如说华为。
对自己的事业的热情与兴趣是张教授坚持从事科研的最大动力。对于培养兴趣,张教授提到兴趣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投入的结果。以自己的本科学习经历为例,张教授认为要先投入到学习或者工作中,并享受这个过程,逐渐发现自己喜欢的领域和方向,在进一步的投入中能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反过来又能激发自我不断投入,这就形成了长期的正反馈,驱动着个人不断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前进。这时张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最引以为豪的研究,张教授表示当时他与自己的长期合作导师一直致力于通信的波束赋形技术研究,凭着大家对这个方向的热忱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张教授在早期就为此方向的工作做出显著贡献,因此工作成果受到高度认可,并在2018年获得了IEEE信号处理学会的最佳论文奖。
2011年摄于UC Davis的实验室。张纵辉教授(右一)与其指导教授Prof. Anna Scaglione(左一)合影
除了兴趣,我们也要有一份去实现心中目标的强烈欲望。在港中大作访问学者的时候,张教授也曾因为科研过程中的挫败辗转难眠,但也正是在港中大漆黑一片的深夜,张教授不断告诉自己要坚持,要去找到一个心中的答案,最后张教授做出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同时,张教授也提到了自我鼓励的重要性。当我们遇到挫折或感觉压力大的时候,要及时与自己进行沟通并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自己休息一下,不要急于求成,而是平复好心情后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与学生对话
在本次访谈中,小编收集了三个学习电子信息工程的同学们最关切的问题向张教授进行提问。快来看看张教授都是怎么回答的吧!
Q1
张教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教学、科研与生活时间呢?
张教授对于时间的把控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争分夺秒。为了在课堂上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令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张教授在每次上课前都会至少花费半天时间备课。对于课堂设计,张教授仔细选择重点讲解的知识点,也认真设计白板展示的文字和图片摆放位置。张教授希望能通过自己流畅,清晰,简洁的讲解,学生能在优先课堂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内容;课下,张教授也尽量给自己保留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自己的科研工作,比如研究文献资料和与学生探讨研究进程,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沉淀和反思研究内容。除了工作之余,张教授并不忘享受生活,在闲暇时光他也热衷于通过跑步、看电影等方式放松自己。
对于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张教授建议可以给自己做一个详尽的并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计划,时间安排切忌与他人相比,若不适合自己则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此外,同学们必须要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行事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尽可能多的事。
Q2
给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同学们的一段话
电子信息工程在未来应着重发展交叉学科的应用,极有可能会和生物、医学及计算机人工智能交叉,引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在学好基础学科之余,尽量多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了解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应对将来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张教授作为教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门课程的老师,表达了自己对同学们的期望。尽管当前社会和科技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各门学科应用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踏实学习大学中的基础课程,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打好“地基”后,一定要主动去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在校园内的学习的只是第一步,为了以最佳状态应对快速迭代的技术和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需要开放包容的接纳新知识并主动去了解学习它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此外,面对一个浮躁的社会,我们也要培养自我反思能力。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停下来反问自己最初追求的是什么?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匹配自己获得的资源?同时保持理性地去看待信息爆炸的社会,不随波逐流,这样我们才能坚持走自己的路。
Q3
如何看待“内卷”?
这个问题的重点是该和谁“卷”?怎么“卷”?过度的内卷会带来无效的内耗。我们只应牢牢记住和自己相比,通过去反思和过去半年、三个月、一个月的自己相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再去修改计划。我们应始终了解自我需求,拒绝随波逐流。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社会里,“内卷”氛围在所难免,但相对于这种阶段性的压力,我们不应该忘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很长远的,因此要坚定的走自己的路,这样你才能拥有最好的生活方式。
点击以下链接,进入理工时刻:
科研速递 | 理工学院沈闓明教授课题组的文章被IEEE GLOBECOM 2021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