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 孙正隆教授: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师说
孙正隆教授: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工学院特推出“师说”系列专访,对学院教授进行访谈,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奋斗历程及对专业领域的见解,表达他们对教学的热爱,激励理工学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期师说邀请到孙正隆教授来畅谈他的成长历程和对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理解与看法。
教授简介
孙正隆博士,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得工科学士学位(B. Eng., 2005),而后加入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下属的机器人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学位(M. Eng., 2008)和博士学位(Ph.D., 2014)。2008-2009年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集成手术系统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参与项目研发。博士毕业后加入了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成立的国际设计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7年回国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教,现任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同时担任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硕博专业负责人,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医疗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2020年4月,荣获IEEE高级会员称号。
科研历程
孙教授的成长之路
在孙正隆教授的成长道路上,不同人生阶段下良师的指引犹如灯塔,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孙教授致力于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孙教授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手术医疗机器人。早在本科阶段他就有幸接触了这一领域,得益于毕业设计导师的引荐和指导,孙教授的本科毕业设计进展顺利,并结识了后来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彭树捷 (Phee Soo Jay, Louis) 教授,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彭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孙教授对手术机器人有了深入的认识,全程参与了从项目概念到原理验证,再到临床试验和产业孵化的流程,这也对他后续的科研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孙教授前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时,他当时的导师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泰斗之一,Russell Taylor 教授,年过六旬但仍然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以身作则。有一次,他为学生修改论文一直忙到凌晨2点,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也给孙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路上,优秀的导师和良好的科研氛围,无疑对孙教授未来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正隆教授(右一)与Russell Taylor 教授(右二)合影
孙正隆教授(右六)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期间
孙正隆教授(下左三)攻读博士期间实验室团建
科技匠心
孙教授的坚定信念
在孙正隆教授的理念中,医疗机器人不应只局限于实验室中,而要真正应用到临床实践。通过跟临床医生的深入交流,在实践探索中找到发展的新路径,冀求在未来让公众体验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在选择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时,他不仅考虑到地区的发展优势,更因为港中大(深圳)已汇聚了一批机器人领域及其他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具备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与氛围。
在谈及课题组目前研究的手术机器人时,孙正隆教授提到了“柔性”这一关键词。课题组最开始研究的是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其结构类似于柔性的胃镜、肠镜或支气管镜,之后对其进行功能化的开发,以便在柔性的通道中抵达病灶解决传统腹腔镜手术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实现从微创到无创的治疗理念。在临床应用中,柔性手术机器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医生进行内镜诊疗的操作习惯,降低操作难度,从而提高手术精准度、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除此之外,手术机器人也可以利用5G技术实现低延迟的远程手术操作,从而解决偏远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孙正隆教授(右二)攻读博士期间参加临床试验
孙正隆教授(中)在博士毕业典礼与导师(左)合影
言传身教
孙教授的殷殷嘱咐
科学更倾向于理论基础,工程则更侧重于实际应用。孙正隆教授认为,计算机工程的独特魅力在于其软硬件结合,计算机工程不局限于数据处理、解决计算机系统本身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硬件设计与开发,而是运用所学,跨学科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学习和研究中,大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涉及多领域的问题,如果仅凭单一领域的知识可能无法解决。因此,他鼓励同学们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泛地涉猎、学习。在求学的道路上,尤其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下,这种探索和好学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学习与科研方面的建议,孙正隆教授尤其希望同学们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仅在学业与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在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也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懂得在获得的同时更要付出。大学是同学们迈入社会的起点,在这里,同学们除了习得知识与技能之外,更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孙正隆教授课题组2024年合影
今年是港中大(深圳)成立十周年,孙正隆教授送上了他对学校的祝福:
很荣幸与港中大(深圳)一起成长,见证学校的发展的同时,也乐见于优秀的学子在这里得到锻炼和成长,奔赴美好的前程。在此建校十周年之际,祝港中大(深圳)未来越办越好,立足大湾区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部分文案 | 于越仲(理工学院 逸夫书院)
【END】
点击以下链接,进入理工时刻:
院长面对面 | #7:唐本忠院士锐评“生化环材”被称为“天坑”专业
科研速递 | 理工学院李怀光教授在Nature发表空气中直接碳捕集的最新研究
院长面对面 | #6:唐本忠院士:院士齐聚本科课堂,大学四年步步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