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为了让山城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报”关注我们吧





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重庆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民政部工作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稳扎稳打,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效保障山城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实现新提升


▲重庆市“渝悦救助通”应用覆盖全市区县、乡镇(街道),95%以上困难群众救助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重点举措,逐年提高救助水平、完善主动发现机制、推行数字救助,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2019年以来,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580元、440元提高到750元、610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754元提高到975元。打造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充分发挥联合机制统筹协调、协同增效作用,实现救助政策联合、救助资源联动。目前,全市已有18个区县完成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盘活闲置资源4.7万平方米,服务困难群众3.7万人次。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构建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主动发现网络。全市建设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点)11350个,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1.14万人。开发“渝悦救助通”应用,实现民政部6项信息和18个市级部门50项信息在线核对,将11类170万余人纳入监测。目前,该应用已实现区县、乡镇(街道)全覆盖,95%以上困难群众救助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城乡养老服务创造新业绩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街道浮图关社区幸福老年食堂内,老人正在就餐。

近年来,重庆市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农村养老服务,不断提高机构养老服务能力,已建设养老机构1766家、养老床位23.7万张。印发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方案、加强和改进“一老一幼”服务工作方案等文件。建成运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为3.9万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推进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改革,全市老年食堂和助餐点达1578个,年服务约180万人次;将13.29万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15.59万特困人员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为18万人次老年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为77万人次老年人发放高龄失能补贴或高龄津贴。建成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60个、护理型床位8000余张,确保每个区县至少有1家失能集中照护机构。升级改造乡镇敬老院564家、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743个、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8000个,实现农村养老服务全覆盖。推行农村“四有五助”互助养老模式,配备“护老员”5000个。设立养老服务政策咨询岗位,为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提供全流程全天候服务,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达887家。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5000元—1万元的建设补贴,区县配套建设补贴及运营补助。探索建设“渝悦养老”应用,一站式线上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

儿童福利保障展现新作为


▲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举办儿童防溺水知识宣讲活动。
近年来,重庆市聚焦儿童身心健康,坚持最有利于儿童原则,推动儿童福利和权益保护工作,提升儿童福利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护航儿童健康成长。2019年以来,全市集中供养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404元、1204元提高至1825元、1625元。实施福彩圆梦助学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别给予每人每学年1万元、8000元助学补助。持续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实施重庆市政府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童心相伴”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为13万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个案服务。实施城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印发《进一步加强城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方案》《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重庆市监护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办法》等文件,健全完善主动发现识别机制、数据比对核查机制、部门联动监督机制、兜底监护救助保护机制,提升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开展流动儿童精准监测摸排工作,建立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支持重庆市爱心庄园打造全国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提升重庆市儿童福利院等3家机构养、治、教、康和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水平。选优配强1031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1万余名村(居)儿童主任,打通儿童服务工作“最后一米”。

基本社会服务取得新进展


▲一对新人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打造的特色婚姻登记户外颁证点打卡。

近年来,重庆市持续提升殡葬管理服务水平、残疾人福利服务保障水平,优化婚姻登记服务,推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深化区划地名界线管理。印发《重庆市深化殡葬改革行动方案(2023—2027年)》,连续两年将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不断加大公益性殡葬服务供给。实施96000殡葬服务热线减免首次遗体运输费政策。建立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和“全程网办”。打造“渝康家园”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品牌,建设1800余个社区康复站(点),为4.6万余名精康服务对象提供“家门口”的康复服务。实行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试点,推出“公民婚育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出台《关于印发支持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措施清单的通知》。设立“重庆婚姻幸福热线”,实施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家和计划”项目。打造特色婚姻登记场所、结婚登记户外颁证点和数字婚庆产业园。根据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变动情况调整提高救助机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有效开展救助寻亲、安置落户服务。建立行政区划工作请示报告制度。开展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制定乡镇(街道)设立标准,加强统筹谋划,稳慎科学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挖掘、宣传、保护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修订《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印发《地名命名更名工作规程》等文件,建立住宅区楼宇命名更名正面指引和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地名乡愁”行动和“乡村著名行动”,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编撰出版《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丛书和重庆市标准地名图录典志。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完成5条省界、83条县界四轮联合检查,全面推进乡镇勘界工作,发布《乡镇级行政区域勘界规范》重庆地方标准,强化边界常态化巡查管护,深化平安边界建设。

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


▲重庆市2024年“中华慈善日”“重庆慈善周”主题活动现场。

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近年来,重庆市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截至2024年10月,全市累计培育社会组织1.7万余家,各类社区社会组织10万余家。探索简化社会团体成立验资程序,与银行合作建立“验资通”在线验资系统,免除验资费用。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清理整治行动,减轻企业负担近1.02亿元。围绕乡村振兴,引导1600余家社会组织开展活动近2000场,带动经济效益10亿元,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探索在有条件的10个区县试点建设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已建成8个,累计盘活闲置国有资产19768平方米。制定《重庆市慈善条例》。持续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全市230家慈善组织、2100个公开募捐项目公开信息。按照每年20%的比例对市级慈善组织进行抽查,实现5年全覆盖。打造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设立社区慈善基金905只,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小急难”问题1万余件。网络募捐从2019年的1.3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9.52亿元。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接收慈善捐赠116.4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


民政事业发展保障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重庆市持续深化民政领域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推进民政数字化改革和民政标准化建设。印发协同增效改革工作方案,打造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严格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动态更新民政三级行政权力事项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推动“一网受理、一次办成”。持续优化“一窗综办”,方便群众“只跑一地、一窗办结”,有序推进“联办通办”。2019年以来立项地方标准68项、发布40项,基本实现民政领域标准全覆盖。(本报记者   祝   闯)

(本版图片由重庆市民政局提供)



END




来源:中国社会报



编辑:杨景莹



制作:周晓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社会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