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有声 | 活在此处

2017-03-10 Newsir 聊城大学报

 ▲点击关注“聊城大学报”,获取聊大最新鲜资讯







人生也许就是婴孩降生时的几声啼哭和临走前的苍白微笑,从自己哭开始到别人为自己哭结束。有人说新生的婴孩总是拇指紧握的,因为他们是满怀期待而来,而临走的人手都自然的张开,因为他们明白抓不住的东西应更多的释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在当下,少一份锱铢必较、斤斤计较,多一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然于心,从容于表,不沉浸于过去的伤痛之中,我想这就是余华的《活着》带给我们的启发。


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身后跟着一头牛,颤颤巍巍的向我们走来。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漫长到它跨越了地主阶级,抗日战争,内战,饥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主人公福贵多次死里逃生,而家人却一个个离去。他的手不知埋葬了多少他挚爱的亲人,老母病死,幼子抽血而死,妻子得病早去,聋哑女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死去,只留下一个小孙子苦根,竟然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只剩他孑然一身与老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顽强的活着。书中福贵平静的讲述这一切,他没有讲到悲恸不止,没有泪流满面,只不过时不时的“嘿嘿”两声,仿佛是在嘲笑年少时放荡的自己,笑滑稽悲苦的命运。作者也是一个聆听者,没有评论和叹息,世间一切都在静静的听老人的诉说,似乎田间的草也停止了摆动。


 


回想起这个故事,我常常惊讶,人生的命运,仿佛是一根纤细的发丝承载了千斤的重量,然而并没有断,这种韧性似乎证明绝望对于人生而言不算什么。福贵的人生,也许就是一株盘剥的冬笋,固执而顽强的纤维清晰可见。


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曾评价过这本书“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有用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因为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最平铺直叙的文字揭示了生命的真谛。



在读完后,我想了很多。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的种子都可能成为希望的果实。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脖子上套着什么,肩膀上肩负着什么,或许只能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无聊与平庸。生活在世,每个人都像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历经千辛万苦,无数离合悲欢,但只要活着,步伐始终是向前走的。


所有的悲欢藏于纸间,在余晖里,垂暮的老人驾着牛远去,沙哑的歌声响起,就是生命的韧性支撑你努力活着吧,我们也要为活着而活着。




往期精选







文稿 | 郑雅涵

声音 | 张銮

图片 | 来自网络

排版 | 张紫微

校版 | 李桂兰

审核 | 魏菊兰 朱芷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