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产业外迁与企业出海?——出口系列研究之二
摘要
2010年以来,产业外迁导致中国部分商品出口份额显著下滑,详见《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2001-2023):趋势、结构及展望》。近年来中国企业掀起新一轮“出海潮”,这是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主动应对,是“走出去”的国际化行动,但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产业外迁和相关行业就业压力的担忧。
我们认为,在中国产业升级转型、成本比较优势转移的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符合经济规律,短期内不必过度担忧产业外迁风险,影响整体可控。但从中长期角度,要警惕相关的风险:一是制造业发展过快过早减速、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产业外迁过快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三是相关行业的就业压力风险。既要积极支持企业出海做大做强,也要未雨绸缪防范风险并积极应对。
一、哪些产业出现外迁?外迁至哪些国家?
根据ITC统计,2015年是疫情前中国出口份额最高的一年,此后中国出口份额连续三年回落。分细项看,2015-2023年,在全部1265个商品分项中(HS4位数口径),中国有305类商品分项出口份额下降超1个百分点。根据产业特点分类,出口份额下滑的商品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外迁至澳大利亚等资源型国家。比较典型的是食品饮料和矿产材料,2015-2023年,出口份额下滑超1个百分点的商品分项数量分别达49和19类,占其全产业链商品比重达24.1%和28.4%。同期澳大利亚的矿产材料出口份额增长18.45个百分点,2022年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矿产材料出口国。
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加工组装环节,产业外迁至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2015-2023年,中国服装、鞋靴、帽、木制品等低端制造业有34.9%的商品分项数量出口份额下滑超1个百分点。其中,对于针织钩编服装、帽类、鞋靴和稻草等编结材料制品,中国占全球出口比重分别下降7.7、13.3、10.0和15.0个百分点至30.7%、40.9%、30.3%和53.5%,同期越南出口比重分别增加2.0、3.7、8.3和2.9个百分点。
二、新一轮企业出海潮有何不同?
过去二十年,中国企业共经历两轮出海潮:第一轮发生在2010年前后,劳动密集型企业跟随外资企业外迁,以在海外建设新厂的形式,生产转移至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低成本经济体。第二轮开始于2021年前后,出海企业多数处于建厂选址的初步规划阶段,尚未发生大规模的生产转移,因此未对商品出口份额造成明显扰动。
1、新一轮企业出海的四大新特征:一是企业主体的差异,上一轮出海企业以纺织服装、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新一轮出海企业多集中于汽车、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行业,且在全球具备强劲竞争力。二是出海动力的差异,在美欧经济体的打压和内部内卷式竞争的双重冲击下,中国企业通过出海开拓新市场,改善利润。三是出海目的地的差异,除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具备人口红利优势的东南亚经济体外,美国、墨西哥、德国、匈牙利等发达经济体及其周边国家成为企业出海的新去向。四是相比全产业链的“脱钩”式迁出,本轮出海企业将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本土,仍依赖国内供应链体系。
2、中国企业出海的优势:一是国家政策为推动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简化境外投资审批管理制度,便利企业境外投资。二是源于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产业链优势。
3、挑战与风险: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潜在的贸易争端将加大企业出海的不确定性。同时,本轮企业出海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原因:我国在低端制造环节的成本优势转移、为产业升级腾挪空间、低收入经济体营商环境优化、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
一是人工、原材料等成本上涨,中国在低端制造环节上的比较优势转移至新兴经济体,但仍保有全产业链优势和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使得产业外迁趋势整体可控。
二是为国内产业升级转型腾挪空间。中国产业链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产业链升级过程中,低附加值产业一部分通过产业链梯度转移从东部地区迁移至中西部地区,另一部分则流向劳动力、土地、环保等成本更低的国家。
三是新兴经济体得到发达经济更多的关税优惠,并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缩小与中国在营商环境上的差距。一方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享有的特殊与差别待遇较少。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的外商投资环境逐步优化,给予外资企业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激励政策,缩小与中国的营商环境差距。
四是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全球产业链布局逻辑。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对华商品额外加征关税,推动全球产业链加速向低关税经济体转移。另一方面,出于产业链安全考虑,全球供应链趋向短链化、友岸化、本地化。
四、影响:中国竞争力向产业链中上游转移,但需警惕产业外迁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宏观经济波动和就业风险
1、短期:产业外迁对中国整体出口表现影响有限,出口竞争力向产业链中上游转移
总量上看,产业外迁冲击有限。2023年中国出口份额达14.2%,相较2015年的13.7%不降反增。
以服装纺织业外迁至越南为例,中国出口竞争力向产业链中上游转移。形成了“中国出口中间品和资本品-越南生产加工-出口至消费国”的产业链分工模式。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越南服装纺织业出口的国外增加值(FVA)占比较高,中国是越南纺织服装业最大的FVA来源国。截至2021年底,越南服装纺织业出口中FVA占比达58.4%,而中国这一比重不足10%。其中,越南服装纺织业25%的出口增加值归属中国。
2、中长期:要警惕产业外迁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宏观经济波动和就业风险
(1)产业链转移并不必然造成产业“空心化”,但是若不能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或产业流出速度过快,一旦出现产业“空心化”,短期难以逆转。产业外迁将加剧我国制造业发展过早过快减速风险,需警惕产业“空心化”风险。
(2)新旧动能转换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产业外迁过快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房地产和出口长期支持中国经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转型期,如果产业外迁过快,出口增速放缓,稳增长压力可能上升。
(3)相关行业的就业压力风险上升,目前部分外迁行业中的部分企业和从业人员受产业外迁冲击较大。截至2023年底,规模以上纺织服装、服饰业企业数量较2017年峰值减少2200家。规模以上纺织、鞋、帽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数从2015年的449.5万下降218万至2022年的231.5万,岗位规模几乎腰斩。
五、应对:既要积极支持企业出海做大做强,也要未雨绸缪防范风险并积极应对
一是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中国的“朋友圈”。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坚定支持和维持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全球价值链发展。
二是通过财税政策扶持、简化出海流程、加强企业境外保障等政策,积极支持出海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开辟员工护照办理便捷通道、简化企业出海手续、加强境外投资宏观指导、健全境外投资的法律体系等。
三是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吸引高质量的外商投资。一方面,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需求优势。
四是打通产业链内循环堵点,挖掘产业链升级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攻关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另一方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发挥区域间的比较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
风险提示:全球贸易环境恶化、企业调整海外战略
目录
正文
对于电子信息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其下游装配组装环节主要迁入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电子信息产业链全球化程度较高,过去中国以出口消费电子终端产品为主,手机、音响耳机、计算机和打印机出口份额均排名全球第一。但随着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调整,中国电子终端产品出口份额在2015年前后触顶,之后越南、印度、中国台湾等地区的电子消费品出口份额快速增长。2013-2023年,越南的手机、音响耳机、计算机和打印机商品出口份额分别增长4.7、10.0、3.1和4.0个百分点。
分析师:罗志恒,执业编号:S0300520110001,邮箱:luozhiheng@ykzq.com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不是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本公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公众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本公司https://www.ykzq.com/ 网站设定权限刊载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公众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供参考之用,投资者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并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本公众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投资者需自行承担依据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本公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公众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本公司其他部门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本公司并不承担提示本公众号投资者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本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公司并不对其他网站和各类媒体转载、摘编的本公司报告负责。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公众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投资者对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粤开证券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公众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因侵权行为给本公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本公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公众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本公司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本公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您并非本公司客户,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本公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