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未解之谜 | 心理学家帮你破解商家诡计
大学堂
﹀
﹀
﹀
文 / 易北北、墨雪1207、echo小媛
双十一马上来了,也许你已经被铺天盖地的促销信息包围,也许你已经投身双十一的购物大军。但你是否想过,究竟是什么驱使着你买买买?今天我们来为你破解 N 大双十一未解之谜!
双十一的折扣真的是折上折,无底线,比如,随手打开一个购物网站,眼前就会突现”XX 女装, 1 折起 ”的广告!天,打折真能 1 折起?这么大的优惠,快打开看看。
然而,进店之后,为了找到打折最多的美衣,按照折扣率由高到低排个序,我们发现折扣率最高的竟然是……
三折?!
这个时候,你或许觉得有点小失望,但仔细一看,这家店的衣服还不错,价格虽然不是 1 折,但也划算。所以,你在这家本不想逛的店里逛了半个小时,竟然选购了一件。呵呵,你又花钱了吧 !
这一消费过程是 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 effect)的典型体现。该效应是指人们在同意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前后一致,或避免认知失调,接下来更可能同意更难以接受的要求。允许推销员登上自家门槛对产品做宣传,就更容易接受随后的推销,如果一开始推销员就请求购买商品,恐怕大多数人都是拒绝的吧。
促销商品即使有一折起的,比例也不大,但是这些店家通过“1 折起”的口号招徕顾客,顾客先登上了他们的门槛,再同意购买他们的商品就不难了。
打折多少不重要,进店才能掏钞票。
编者按:
面对推销、散发传单、打折促销的宣传,消费者应该明确自身需求。如果自己并没有购买需求和意愿,不妨从一开始就表示拒绝,从根本上杜绝非理性消费的可能。
买了计划外的东西,很心塞,于是你决定去百度贴吧逛逛,排遣心中苦闷。然而你看到了这个 ——
左边,男神!右边,什么鬼?难道说这位男神长得很机械?不过,霸道总裁代言的产品总是会自带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气场,不论右边这东西是机器人还是暖宝宝,你都是不是觉得靠谱了一点? 说服消费者同意“这是好东西”,并不需要详细的解释论证商品的品质、功用,一个形象优良的代言人,好印象秒秒钟形成。旁敲侧击的说服可能更有效。
要夸产品别细讲,代言人强它就强。
编者按:
名人代言商品确实可以吸引眼球,但是在购买过程中,还是应该提醒自己多关注商品本身,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寒冬将至,初雪已下,怎奈竟没有一双好看的靴子!
趁着双十一剁手节,买!买!买!去某宝某猫逛一逛瞧一瞧,哎呦,不错,这个好 !
这双看起来不错噢!反正定金才十几块,到时候能抵接近 30 块呢,先下手为强!
逛着逛着,咦,这一款更带劲,还更便宜呢!
可是!可是之前那一双已经付过定金了!赶紧去看看定金能不能退,点开预售规则,发现商家早已料到了这一刻——
定金都付了,想想还是别浪费了!虽然内心纠结,但还是买原来那双吧!
你就这样跳进了商家的坑里!曾经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摆在你面前,你没有珍惜!如果上天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没有提前预付定金,你还会执着于原来的选择吗?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毅然决然地抛弃原来的选择,选择更好的选项。为什么付过定金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呢?
这是因为人们出现了“沉没成本效应”。提前预付的定金是人们已经付出且不能挽回的成本,即沉没成本,当沉没成本出现后,人们做决定就似乎不那么理性了。心理学家发现,相比于之前没有做出任何投资,当人们在一个事物上投入了一定的时间、金钱或努力后,人们会更倾向于继续投入。一个常见的例子:同是一部无聊的电影,和免费观看相比,在电影院买票观看的你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继续观看。
对于又贵又丑的鞋子,放弃还是不放弃,这是一个问题。一旦放弃,意味着面对一个确定的金钱损失,意味着违背了“不浪费”的准则,还意味着承认自己先前的选择是错误的。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心存情形会变好的侥幸,期待更多的投入能带来更多的回报,抹去先前的损失,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
正是,预付订金沉海底,掉到消费陷阱里。
编者按:
避免“沉没成本”陷阱,一要不执着于过去的损失,考虑替代选项,评估继续投入是否合理;二要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考虑没有前期投入的情况下自己将怎样做出选择;三要聚焦于收益,以收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双十一到啦,正好洗发水用完了,买一瓶洗发水好啦。
你原以为以为应该是这样:
点开网站,看到的居然是 ......
哼哼,好贵呢,都超过一百大洋啦,才不要剁手,我可是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人呢,下个月才不要吃土呢!
我要仔细逛逛,咦?
哼哼,两个大瓶装居然还要 94,前一个套装三个大瓶还送吹风机呢,想想还是很划算呢!机智如我哈哈哈......
所以,119 元套装就跑到了购物车里,支付,发货,在路上,哈哈,马上就可以到了呢!
等等,这个时候你已经中招啦!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指的是在不确定情境下,判断与决策的结果(目标值)向初始信息(初始值),即“锚”的方向接近而产生估计偏差的现象。
应用于消费领域,一般人们很难说清一个价格的绝对值,只能感觉出一个价格范围,往往需要通过搜索外部线索,即“锚值”,来感觉价格,这些线索可能是自己更熟悉的同类产品、可能是刚刚看到的某样物品,也可能是卖家提醒的一个数字。
试想同样的两瓶洗发水,一瓶原价48元,一瓶是降价后48元,你会选择哪一瓶呢?
理所当然是后者,我们会非常愉悦地认为自己捡了大便宜。
商家在销售时往往会声称商品原价 XX,现价 XX,即使事实上这个商品一直是这个价格,这其中就体现了锚定效应。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寻找“锚值”,进行价格对比和讨价还价。我们对价格的判断,会受到锚值的影响,这个数值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深深固定,而原价 XX 就是一个“锚值”。
回到前面的情境,我们以前买过的洗发水都是几十块钱左右,“几十元”这个数字已经影响了我们对洗发水的判断,当看到标价一百多的洗发水时,远超预算,第一反应就是好贵呀,不买。
所以,商家在定价和推销时,一定会寻找一个其他商品进行参考定价;而在实际销售中,又会有意地设置环境(摆放性价比更低的产品),去暗示顾客商家主推的产品很划算。也就是说,商家会巧妙地模糊“锚点”。
一百块大洋的洗发水贵,虽然是三大瓶加吹风机,但买这么多我也不需要呢 。
此时,九十元的套装出现啦,两大瓶还没有吹风机,原本的定价立马被模糊掉了,参考点从几十元变成了九十元。
其实一百套装很划算嘛,囤下货以后还可以用,果断入手一百套装,于是乎,消费几十元就变成了消费几百元,商家成功提高了销售额。
涨价降价玄机多,正价误当便宜货。
编者按:
摆脱”锚定效应“的干扰,购物前要写好清单,明确自己要买什么,不要被广告诱惑,一定要货比三家,找到更多的信息,更准确的价格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晓庄.(2009).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心理科学进展,17(1):37-43
2. 李斌.(2011).锚定效应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研究述评.消费经济,27(5):94-97
3. Dejong, W. (1979). An examination of self-perception mediation of foot-in-the-door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12), 2221-2239.
4. Kassin, S., Fein, S., & Markus, H. R. (2010). Social psychology. Belmont: Cengage Learning.
5. Molden, D. C., & Hui, C. M. (2011). Promoting de-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a regulatory-focus perspective on sunk cos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1), 8-12.
6. Zeng, J., Zhang, Q., Chen, C., Yu, R., & Gong, Q. (2013). An fMRI study on sunk cost effect. Brain research, 1519, 63-70.
编辑 | Iclisher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