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55天 | 一个女大学生的分手日记
大学堂
﹀
﹀
﹀
那个男孩子和我在一起快四年了,老师的斥责反对没有拆散我们,高考大魔王也没能奈我们何,最后还是在异地一年多后惨淡分手。人言异地如此辛苦,很难不分手;我笑总有样本和总体不同,一对成功的概率要么0要么1。
然而我们最后还是0。
2011.11.11我们在一起第1天,2015.11.11我们分手55天。
第1天
Diary
「我们分手吧」
刚在票圈秀完一发恩爱的我,看着刚刚收到的短信,有点懵。
“这件事我想了很久,我坚持不下去,我也不想谈下去,我累了,真的心累,不知道在一起有什么意义,就这样过着。”
还没等我做出任何反应,第二条短信就这么叮咚一声闯进手机,还带着他的专属提示音。
一瞬间感觉大脑都是空白的,完全不知道该做什么。拨电话回去,立刻就被他挂掉,这让我感到鄙夷:都是成年人了,还不敢当面说分手。
看看手机,时间是0:05,但我还是穿过半个走廊敲响了基友的宿舍门。哦不,我可能是先给基友打了电话让她走出来——不然一定会被她宿舍里的姑娘们揍个半死。
“我分手了。”
我以为我能平静地跟她说出这句话,结果说完“我”字就开始抑制不住地哽咽。她二话不说就把我紧紧地抱住,“没事,你可以找到更好的。”
泪水流得很自然,完全停不住,但是感觉并不是很悲伤,而是震惊和麻木。
“一个像亲人一样的人,祝你一切都好。”
一点多爬上床,没有辗转太多就睡着了。
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在校大学生会为打算建立家庭而恋爱;而在这十分之一中,在高校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恋爱成功率远远低于失败率。但专门研究异地恋的调查并不多,《中国大学生失恋报告》里将失恋分了十二种类型也没有提到异地恋失恋。
失恋,爱的断裂,心与心吻合与感应的消失。震惊、难以接受、痛苦,这些复杂的情绪都可能是失恋的第一时间反应,这期间包含着非常丰富而繁杂的个人生活环境、心理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外人一般是很难深入感知和理解的。许多心理学者反对在心理学上把爱情“模式化”,正是由于其复杂、独特而神秘的存在。
第2天
Diary
「西操配啤酒」
醒来的时候,我觉得昨天晚上可能是做了个梦。翻了翻手机,头疼地发现分手这事儿他妈的不是梦。
不是头疼某事那种头疼,是真头疼。可能是昨晚睡得太浅,没休息够。
上午有四节课,下午有两节课的讲座,晚上有两节课,然后给新部员们开第一次部门例会。
我好想翘课啊我好想翘课啊我好想翘课啊。想了三十遍,然后起床去上课。
第一节课上得好好的,第二节课走了个神,也没想什么,就开始流泪,止不住地流,好像刚刚才意识到,呀,那个人不再和我在一起了。把头埋在臂弯里,基友不停地给我递纸,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就紧紧地揽着我的肩膀。
这学期开学以来一直忙,忙得毫无头绪,有什么槽就直接吐给他,可是现在他不在了,我还多了一个槽要吐。
我一直觉得不管我走多远,身后都会有他。可是现在后盾没有了。
晚上开例会的时候觉得自己笑得挺不自然的,一点也不像平时的我。好不容易没有冷场地开完会,我长舒一口气,立刻打电话给基友:西操配啤酒,走?
当然最后也没有喝什么,毕竟我酒精过敏。只是分手后的酒就像仪式一样,不管有没有用,总觉得有这一个步骤,分手,哦不,被分手才算完整。
相比于童年,人在青少年时期会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和他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包括友谊和爱情,并且朋友、同伴、恋人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突出;当同伴能够给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并充当“安全基地”作用时,同伴依恋便形成了。同伴依恋发展迅速,同伴逐渐成为青少年重要的依恋对象,这是个体离开家庭后接触的第二个社会世界。
研究发现,在整个青少年期,个体与同伴间依恋关系的亲密度呈稳定上升趋势,这能够减少该时期出现的急剧变化给青少年带来的焦虑和恐惧;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活动,青少年扩展了对自身所处社会世界的认知,在安全感、归属感,爱与尊重等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拥有安全同伴依恋的青少年更有自信且更容易被同伴接纳,孤独感更少,自我价值感更强,生活满意度更高,甚至能对其他依恋关系的建立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拥有如此多重要积极影响的依恋关系突然终结时,给青少年带来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高强度的负面情绪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带来头疼等一系列生理痛苦。此外,研究已经证实,社交受挫而感到的沮丧也会带来真实的痛觉——这大概就是“心痛”的来历。
第3天
Diary
「没事,吃点好的」
告诉爸爸妈妈我分手了。
以前我们在一起时他们没有阻拦过,现在他们对我也只有心疼和关爱。
“没事儿,去吃点好的。”
家才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根据现代依恋理论,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仍是最重要的支持来源,对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青少年时期,亲子依恋更多以内部心理表征而非外在行为的形式存在,即青少年可能不会在身体上亲近父母,但当青少年面临压力和困扰时,他们想到的依然是父母,并且相信父母会随时为他们提供信任和支持——事实上也是如此。
第4天
Diary
「买买买」
不开心的时候就 会买买买,今天收到好几个快递!
今天社团外场招新,快要“收工”的时候我已经凭一人之力安利了好几枚小鲜肉加入,心情还算晴朗,然而刚脱下小马甲就来了电话。
手机屏幕上亮着“A 爱”——备注我还没来得及改。我觉得我不是舍不得,是懒得改,四年来那么多点点滴滴的相互渗透,各种社交软件上有那么多和他相关的东西,实在不想一页一页翻找删除。
我想想一想该不该接,可是头脑是空白的,我还是接了起来。
对话并不愉快。他问我还好吗,我则认为这样的问句实在是没有意义。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清醒而略有愤怒,但我在接电话的时候却泣不成声。分分合合从来都是我先认错,这次我决定不再继续,但依然像之前的许多次一样哭成傻逼。
“真的,我祝你一切都好,你的分手是暂时分开,而我同意的分手是再不联系。别再继续了,既然我们都知道不可能。”
在这样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情侣们不再或很少通过纸面上的文字来传递信息,而是使用QQ、微信、人人或其它一系列社交软件。传统的交流方式更加私密,而社交软件则“让人有自我暴露的倾向”。空间、朋友圈、人人动态等都可以随时记录并发布亲密关系中的小互动,这些“秀恩爱”也使分手后的整理变得更加麻烦。
自我同情水平指的是包容自己、宽容自己的程度以及不过分夸张自己痛苦遭遇的程度。自我同情水平比较高的人能够避免负面想法 ,即使会偶尔发泄负面情绪,也能够坚决地避免过分沉溺于过去,他们在分手后大多会坚决地断绝与前任的联系。
第7天
Diary
「出来喝点?」
“我状态不好,我什么活都不想干。”
“怎么了呀?”
“我分手了,四年。”
“这样啊,出来喝点?”
然后我听到了一周以来最好的安慰。
我不想听“你能找到更好的”,我现在并没有找个更好的的想法;我不想听“他是眼瞎的吗”,毕竟四年时光让我待他如亲人;我不想听“别想了坚强点会过去的”,我有话想说不吐不快。
最好的安慰是倾听是陪伴。
当你由于失恋或其他生活变故产生了一些情绪问题,也许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但真正的心理咨询可不是坊间“知心大姐”的安慰指点。
心理咨询不但是人际沟通的技巧,也是语言交流的艺术。人们通常以为,心理咨询就是为来访者说教人生,指点迷津,直截了当地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干脆替来访者拿主意,所以坊间自称情感咨询专家者多劝人“别想了”“你可以找到更好的”。
但替人拿主意并不是心理咨询的意图,心理咨询强调的是“虚功”,讲究以虚击实,循循善诱。失恋的来访者真正需要的是倾诉,倾诉前因后果、焦虑郁闷,因此心理咨询师会引导来访者表达出自己的真正想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与决策,学会自我开导。
第10天
Diary
「分手快乐」
玩玩玩浪浪浪真是好呀真是棒……
所以手机响的时候我根本是下意识就接起来了,然后才意识到是他,意识到我们已经分开了。完全是下意识地就接起来了。
对话39秒。“在干嘛?”“玩。”“还好吗?”“还行。”“恩,那没事了,拜拜。”
我去唱了一首《分手快乐》,基友搂着我,可是我一点也不难过。
我只是焦虑,改一个习惯有多难呢。
接起电话的行为就像心理学中所说的“条件反射”。当一段亲密关系正在进行时,及时接起电话,随后便能得到对方的温言软语,随后便能引起的积极情绪。这些之间建立起连结,于是接电话这一反应得到了强化,每次看到对方的来电就会更加乐意接电话,甚至立刻做出接电话的反应。
当经典条件反射建立后,消退没有那么简单。消退的原因之一是遗忘,如果条件刺激不再出现,那么你就会渐渐忘了有这个刺激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如他很久很久不给你打电话,你也不会主动想起这件事,那么再受到这个刺激(看到来电)时反应就可能会减弱;另一个原因是新的抑制性连结的形成,如果每次接电话时引起了更多的负面情绪,那么乐意接电话这一反应就会逐渐被抑制。
改一个习惯,要消耗多少认知资源,要建立多少条件作用。
第15天
Diary
「计划之外的惊喜」
前一天定了去外地的车票,连住所都没找到就出发了。分手后的出走和喝酒都像仪式一般,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意义,但我就是觉得非做不可。
误打误撞遇见了哆啦A梦百年展,100个手持不同道具的哆啦A梦——我小时候他还叫小叮当——表情姿势也各异,和基友配合着它们照了好多照片,开心得很。
出走的意义大概在此吧,在遭遇计划之外的变故后,遇见点计划之外的惊喜。
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小孩子打针的时候,父母往往引导他们注意一些好玩儿的东西,比如给他们读故事、讲笑话,甚至和他们玩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这就是因为认知资源集中于其他好玩儿的事情上,就没有那么注意打针的痛了,就好像“感觉不到痛”了。
当将注意力集中在玩上时,分配给失恋情绪方面的认知资源就少了。“别想了”“来玩吧”这些建议正是为了转移注意力,以防过多的认知资源集中在分手这一事件上时,人会更加悲伤而敏感。
第21天
Diary
「同病相怜」
得知发小也分手了,通了个电话致以慰问。
她在那边唱《董小姐》,我在这头唱《分手快乐》。
心塞得很,那些以为能一直走下去的情侣,渐渐地都被打败了。
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能力称为同理心。
当两个分手的朋友交流时,由于经历、处境相似,不需要太过努力就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更能理解对方的心情,相互安慰也更加有效。追求同一女孩失败的少年们往往能够成为铁哥们儿,住在同一病房的患者之间往往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情,这也是同理心使然。
第30天
Diary
「云淡风轻」
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他给我发过几次QQ消息,从来不赞我动态的他秒赞了我几次,然而我每次都只有一个想法:“然并卵”。我终于记得把他的单独分组取消了,把他的备注改回名字。
我觉得我清醒得可怕,我可以撕心裂肺纠缠不清,但也可以一笑而过云淡风轻。每次提到“我前男友”的时候,我觉得波澜不惊。
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忙,作业考试DDL,社团工作挣外快,倒也充实得很,基本上没有时间顾及难过。
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部分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恋人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比如当你正处于恋爱中,就会多给自己赋予一个角色“XX的男/女朋友”。分手后,恋人的身份丧失,自我概念的缺失崩溃会导致情绪上的空虚崩溃。
很多分手后的人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学习,或者找其他事情来忙碌、充实自己,这是一段“打鸡血”的日子,因为分手后的人渴望快速重建自我概念,渴望赢得尊重。忙得没有时间难过,也不失为一种治愈自己的好办法。
第45天
Diary
「自黑」
抽时间和许多同学朋友去看电影去吃饭,慢慢拓展局限已久的朋友圈;已经丧失了一年的和异性沟通的能力,最近也在慢慢恢复。
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水到渠成(咦好像什么不对)。
“天有点凉,手有点冷。活该,没有人暖手的人穿什么没有口袋的大衣。”愉快地黑别人和自黑,反正都是单身。
遗忘来自于消退和干扰,一方面前任的不再联系,使得关于那段亲密关系的记忆渐渐消退,虽然不至于很快忘记,但习惯也在慢慢改变;另一方面和新的朋友接触更多,许多愉快的记忆不再是和前任的独享,对前任的眷恋也会慢慢减少。
从消极难过到幽默自黑,这是一个体验着心理弹性的过程。心理学家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个体改变自身以适应多变环境的行为倾向,以及从压力情境中恢复的能力,“弹性大”的人能比较容易地从消极状态“弹”到积极状态。心理弹性越大,抗压能力越强,越能保持积极的心态,越容易治愈一段消极情绪。高心理弹性有利于减轻压力,保持良好心情;有利于形成外向性格,促进与周围人的交流,有利于建立积极人际关系;也有利于身体机能的良好运行,保持身心健康。
第55天
Diary
「嘿嘿」
双十一快乐呀。
据说,积极性写作有利于产生正性情绪,所以我开始着手写日记,写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这一篇还挺长的,比我交的专业课论文还要长。
谢谢你读到最后
谢谢你忍受我无意义的叨逼叨
和无聊且并不深刻的自我分析
祝你拥有稳定而幸福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1]Sbarra.A, 2012, Whenleaving your ex, love yourself observational ratings of self-compassion predictthe course of emotional recovery following marital separation.
[2]JulieSoleil,2011, Archambault Breaking up because of the phone and the transformativepotential of information in Southern Mozambique. 2011 13: 444 New MediaSociety.
[3]崔丽霞,2012,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的关系:积极情绪中介效应的实验研究
[4]郭文杰,2008,中国大学生失恋报告
[5]李彩娜,2014,亲密关系与青少年发展
[6]万德智,2007,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7]姚梅林,2010,学习心理学——学习与行为的基本规律
[8]岳晓东,2013,登天的感觉
作者 | 乖,摸摸头
编辑 | 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