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死亡离你很近
大学堂
﹀
﹀
﹀
人的生命就像一把尺子,无法延长,却可以随着折断。
每年有80万以上的人死于自杀。2015年,我国有近3000万亲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至少25万人因为心理问题自杀,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实际上的自杀人数可能是报告人数的两到三倍,因为某些国家的数据甚至还未统计在内。庞大的数量背后是无奈、疑问、甚至指责。
自杀不仅仅是个人问题
从宏观上看,自杀是一个社会问题。涂尔干是第一个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自杀问题的,他在《自杀论》中分析了婚姻、经济、宗教、政治等因素对自杀率的影响。一方面,现在的青年人正处于社会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思潮的变化增加了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这种社会环境的巨变,可能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感受。另一方面,年轻人也经历了自己人生经历的巨变,离开原生家庭、进入婚姻;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变化交织在一起,加大了青年人的精神压力。
影响青年人自杀的社会因素还包括社会效仿,有时候他人的自杀行为会成为一个人自杀的催化剂。一部讲述自杀少年故事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曾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自杀的风潮。很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轰动性的自杀事件报道之后,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紧接着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
“为什么就想不开了呢?”
每当听说自杀的消息,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对自杀者的思维和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告诉我们,自杀者通常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无助的情绪。
二分思维
一种倾向于采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以黑白、对错、好坏的简单二分方式来分析遇到的问题,不认为问题存在中间状态和多种解释,在生活中表现为绝对化和走极端。自杀者和普通人相比,对于生死有更多的二分思维。如果认为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那么就只能死了。极端思维的另一个表现是“过度否定”,认为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灭顶之灾。当他们绝对化要求中的“必须”和“应该”的事物并未如其所愿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忍受,从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
描述了一种真正“弃疗”的状态。即使结果还未知,即使可以通过行动改变,但却认为自己无法改变,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对未来失去希望。在分析问题时,自杀者倾向于固执和被动,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命运、运气和客观环境,相信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带来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绝望
给人带来的痛苦程度远远超过了习得性无助,更容易预测一个人的自杀倾向。放弃改变现状的努力通常不会导致对生命的放弃。而绝望更多和对意义的感受相联系,绝望是意义的不复存在和摧毁,是更加深刻的内心感受。
过度概括
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角度对人或事物做出评价和判断。例如学习不好,就认为前途没有希望。“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还表现为一种不恰当的迁移,当感情不顺时,便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得到幸福,别人也不会再喜欢自己。而在某一方面的失败,并不能决定在其他方面的事情上的结果。
问题解决缺陷
面对困难时,要么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要么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正确的估计,或者根本不做估计,结果经常选择了不适当的解决方式。甚至把自杀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研究表明这与自杀意愿的强烈程度存在高度相关。
我们能做些什么来阻止下坠的黑暗?
宏观的研究帮助我们解释现实生活,改变政策解决问题。在具体的情景中,在你我身边的人,每一个都是生而不同的,面对着不同的挑战承受着隐秘的重担。
痛苦,从来无法感同身受。但他人的支持,甚至某些话语,却也能点亮深邃的黑暗。
有哪些危险的迹象我们可以察觉?
当一个人具备以下多项危险因素时,可以认为他正处在自杀的危险时期:
疾病和过往经历 | • 自杀的家族史 • 曾经自杀未遂,或者已经形成自杀的计划 • 精神疾病发作,抑郁症或抑郁症的恢复期 • 出现药物和酒精滥用 |
遭遇重大的创伤性事件 | • 心爱的人去世、离婚 • 家庭中的变故,遭遇虐待,暴力 • 躯体上的或心理创伤 • 深陷于过去的躯体、心理或性虐待情结中不能自拔 |
行为和情绪改变 | • 长时间独处,拒绝和他人联系 • 安排后事的行为,如分配个人财产等 • 特别的行为举动,如情绪改变,冷漠、退缩、隔离、易激惹、恐慌、焦虑、社交、睡眠、饮食、工作习惯的改变 • 严重的绝望和无力感,愤怒、攻击、内疚、敌意或失望 |
发现可能的危险时,你能够做什么?
△ 告知你的担心,积极倾听他们。
△ 直接的询问他是否在考虑自杀,或者是否有自杀的计划和打算。
△ 不要就自杀的正确性讨论或者作出道德的评判。
△ 告诉他自杀的想法迟早会消失,可能不是立即消失,但慢慢来会有解决的办法。
△ 强调他随时可以寻求帮助,提供可以帮助他的资源。
△ 避免让他独处,立即将他企图自杀的想法告诉家人,老师,并且向专业人员(咨询师或医生)求助。
△ 当他摆脱自杀的念头后,继续留意可能的异常行为,自杀未遂的人再次自杀的可能性很高。
在上述的建议中,使用“他”不仅是因为写作习惯,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男性的自杀人数都多于女性。虽然女性尝试自杀的人数多于男性,但男性往往会采取极端的、致死的手段。
“通过倾听去理解,不要争辩、责备,或者告诉那个人你知道他的感受,因为你可能不知道。但你在那里,你可能就是他们所需要的转折点。”
看完这篇推送,只需要三分钟。但你可以改变,你可以成为,他人生命的转折点。
沉重从来不是闪躲的理由,正视并且积极改变,一切都会好起来。
下面的TED演讲,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更好地改变糟糕的事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47b5r48o&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了这个视频,你还觉得自杀是最后的解决方案吗?
参考文献
《变态心理学》
《危机干预策略》
作者 | 白&匿名
编辑 | 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测验 | 催眠 | 星座 | 失恋 | 双性化 | 同性恋
学霸 | 单身 | 熊孩子 | 女博士 | 老年人
听觉 | 视觉 | 记忆 | 睡眠 | 痴呆
假期 | 双十一
职业生涯 | 北极研究 | 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