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潮文丨路仲印象

海宁发布 2024-02-02

路仲我去过两次,一次是冬天,一次是夏天。
在一个虽是阴天但还算温暖的冬日,我驱车前往路仲,找到刻有“古镇路仲”四个大红字的石头。普通的小镇,为何可以命名为“古镇”,为何在名人文化气息浓厚的海宁,虽未经好好宣扬,仍让人念念不忘。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了路仲小镇。

真正可以供浏览的地方离大石头还有百米远,在我们来时的一条不起眼的沿河小道拐进去。看江南水乡,古镇一般都建在河边,河流孕育古镇。在杭嘉湖水网地带,循着河流就可以找到大大小小的古镇。滔滔河水串起的是一颗颗如明珠般具有历史感和人间烟火味的水乡古镇。

沿河道走,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河岸对面一片白墙黑瓦的房子。沿河有一排长亭子,很有水乡建筑风味。往前走,来到一座古石桥,桥面有三块条石宽度,桥头栏杆刻有花纹,石柱上盘踞着卷毛小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看桥的标志和说明,有些年头,原来是文物。此桥名为德义桥,2004年,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到路仲考察,认定此桥风格式样有元代建筑特点。2010年,被海宁市政府列入市级文物加以保护。这座石桥完全可以解释路仲为何当得起“古镇”这个名号了。



大潮拍客 心缘摄

桥边有一些老屋,砖结构,墙面斑驳,地基在河中,估计早已无人居住。这些老屋是将来古镇修复时的重点。老屋也是桥边的一道风景,不由会让人想起以前是怎样的人家逐水而居,日日操劳。古镇内还有几座石桥也很美。最妙的是向远处张望时,眼帘忽然闯进一座小小的石桥,那弧形的下拱与河面的倒影、周围的树枝、摇曳的芦苇形成一个个美丽焦点,很适合留在相机里。

古镇冬日的色调是灰色的。河面上穿过树梢,湖水绿中带灰,还有紫灰、蓝灰等深浅不一的灰色,配上白墙黑瓦的房子,整个色调很中国水墨画。夏天的色调就比较明快啦,房前屋后、河旁水边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老镇总会有很多树,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喜欢在新建的小屋旁种上一些树,这些树随着他们的孩子和年龄一起长大。到他们搬出时,树已经繁茂如盖,老屋和树都会留下些许美好的时光和回忆。沿河岸都是一些河草,丰美的样子。草的嫩绿、树的深绿、河水的蓝绿,还有那一墙墨绿的爬山虎,合成一曲绿色古镇的夏之歌。



古镇路仲 尤菊怡摄

到路仲是来看女词人朱淑真的,这里是她的故里,那首很美的诗就是她写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沾满春衫袖”。诗人与她生长的地方调性是相吻合的,那么多水,那么多树梢,那么柔的风,那么明的月,那么适合情愫滋长。古镇还有几处长亭很有特色,亭边有几簇小细竹,很是雅致。想象那时的朱淑真们轻摇着绣花扇在长长的亭上、旖旎的河边款款落座。这里确实是约会和赏月的好地方哪。
路仲除了是朱淑真的故里,还有著名篆刻家、书画家钱君匋的祖居。祖居在一处不起眼的地方,有一种养在深闺人不知的感觉。两次去都关着大门,门楣上是花纹细致的砖雕,刻有篆体“淡泊明志”四字。围墙上长出茂盛的灌木,整齐地伸出墙外。门外有些杂草,还种着两棵枝干弯曲的树,与墙上绿的灌木,映衬得白墙仍然清俊的样子。

有时候走着走着,眼前不小心出现一面有骑马墙的门楼来,墙面斑驳得很均匀,与蓝天白云相配,像一幅水彩画。有时忽见前面小院伸出如华盖的树冠,形成独特的老屋风景。很多地方还是断垣残壁,杂草杂树丛生。古镇多的是小巷,有的只容一、两人经过,巷子上空电线多而凌乱,像打乱了的五线谱,如果再加上《美酒加咖啡》《爱一个不回家的人》或类似迪斯科舞曲的声响,绝对让人有回到八十年代小镇的感觉。



古镇路仲 尤菊怡摄

夏天那次去,发现隔了一年路仲几乎没啥变化,看到的是依然古旧的小镇。细细体味,第二次的心情与第一次不同,第一次是惋惜,第二次是庆幸。对于古镇来讲,没变化意味着没破坏,在保护。一切还是原样,静静等待开发。不随便开发,规划好再慎重开发对于古镇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次去时发现一些围墙上增加了颇有艺术感的涂鸦,这倒是个惊喜。来路仲前就听说,古镇很得中国美院师生的青睐,是个写生的好去处。在我们眼里又老又旧的东西,在学艺术人眼里就是一道风景。期望路仲在今后的开发中可以融入艺术的元素,呈现出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又不失古朴韵味的面貌,让古镇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美丽。
权威发布,民生服务请关注↓

来源:海宁日报
作者:偶尔独去闲
编辑:戴震宁



往期回顾

@海宁人!超方便!你的医保卡有新用法啦!是什么→全省率先试点!在海宁办证件更方便!证件照现场免费拍,165个场景通用!1000个!海宁这些地方将增设停车位!具体位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悦读·潮文丨路仲印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