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乔夫:《红海行动》靠“过瘾”能好受多久?

2018-02-25 原创:乔夫 思想大视野

微信公众交流平台,由部分老同志、专家学者参与编辑,主要发表原创和选编具有思想性、思辩性、前瞻性的文章,为公务人员、学者和热爱学习的朋友提供紧贴时代脉搏,有一定思维质量的精美文章。与《思想大视野》同行,拓宽洞悉社会眼界,提升思维品质。本平台遵守国家法律,坚决捍卫国家利益,欢迎有识之士加盟并投稿。


投稿邮箱:sy_byb@126.com

联系电话:13555809907


微信扫一扫或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即可识别关注该公众号


加关注也可搜索:"思想大视野"(sxdsy_qfgzs)        

  —————推广—————
共享"思想火炬"公众


共享“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

作者:乔夫

    正月初五,应一位青年作家之约一同去影城观看了电影《红海行动》,一来节日正好得闲,二来春节期间这个片子很火,不少人观看后直呼:过瘾!笔者也有一睹究竟的愿望。

    果不其然,电影开演后不久,接连提振心神的画面就让人热血上涌,周围观众就有忍不住发出“提气”、“过瘾”的赞叹。可以说,观看过程,许多人都随着紧张的剧情进程而激动不已。直到电影结束,人们还沉浸在令人精神振奋的画面里,一种“过瘾”的感觉充盈着全身。然而,同去的青年作家却一直颇为冷静,问其感受,回答了两句话,即:剧情设计向《战狼2》靠近,但未及;战场惨烈真实场面向《血战钢锯岭》靠近,但不如。这应该是文艺创作角度的一己之言。而笔者从一名普通观众的角度感受,却是一种极其振奋和“过瘾”的感觉,即便是从周围观众的气氛神态感觉,这种“过瘾”的心情也是普遍相同一致的。

回头梳理这种被称为“过瘾”的感觉,不免想就此说上几句。给观众带来的这种“过瘾”感,无疑是正能量的一种有效传递,既是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也是对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的极大激发。从这个角度讲,《红海行动》无疑是一部给人以正能量的好作品。可是,在尽享了精神上的“过瘾”盛宴之后,也对这种过瘾难免有几分担忧。

其一,这是一部现实军事题材的电影作品。就是说这部电影不同于科幻影片,不能用想象或者前瞻性的展望思维,预置设想故事情境。据笔者所知,在近年我国涉及维护华侨利益的非军事行动中,没有发生过我军与相关对方交火的武装冲突事件,影片结尾标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无形中进一步增加了作品纪实的成份和色彩,这种用科幻式、前瞻性展望思维的方式来设计影片结构,无法避免刻意迎合观众对“过瘾”心态的期待,在人为创造提振观众爱国自信和爱国激情的同时,也不同程度产生了精神泡沫式的舆论误导。

其二,这不是一种变相的立场政策宣言。围绕红海出现的地缘政治利益危机正在日趋复杂,正在形成一个直接涉及多国的冲突阵线,正在和改变中东、波斯湾和非洲之角的地缘政治格局。影片中既有涉及国际法的内容,也有潜在的选边站队的问题,以片中军方和特战分队的形式做出相应表述,还可能存在与未来相似问题在实际操作处理中的法律政策不尽相同之处。电影只是文艺作品,为了配合剧情、营造氛围,所宣示和表述的原则观点,与未来国家处理相似情况的实际原则政策可能还有不能吻合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由此给国际社会和国内广大民众传递的信息,或者是可能带来的潜在被动,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三,“炫”的不足与失衡。首先,是我军特战分队的高超与神勇。为了激发和振奋观众,创作团队下了大量功夫,人为创造了许多神化般的剧情场面,然而越是让人感觉神勇、感觉振奋,也可能越容易忽视影视创作的传统艺术规律。客观说,三幕式的剧情结构并没有产生经典的效果,情节的衔接与转折还有牵强之处。其次,是大量残酷、血腥场面的运用。创作者很想用惨烈来衬托我军特战队员的英勇,可过多的血腥场面,却形成潜在的失衡现象,那种靠感官刺激提升观众兴奋点、振奋点的做法,反而让人感觉比重失衡,甚至产生了少年不宜的感觉。

总之,就这样一部普遍叫好的影片来讲,笔者想说的就是不能光为迎合观众让其视觉过瘾、精神振奋,就简单的要掌声。那样,看上去是在重社会效益,实则还是在为经济效益用力。试想,如果依靠前瞻性思维创造出的影片情境,让民众用“好受”的心情来叫好,那么不同程度就会带来民众心理和心态上“飘飘然”,也可能由此会对我国、我军实力作出超实际的误判,甚至可能形成自信在世界任何地方,无论怎么做都有祖国强大的后盾给兜底的概念。如果这样,这种让观众深感“过瘾”的电影作品,有没有人为的“轰抬”民众心态的因素呢?有没有潜在的误导作用呢?这种靠“过瘾”营造的心理感受情怀,能让我们真正好受多久?又能持续和存活多久呢?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