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法学院简介【法学博士】

问津学术 2021-03-08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是国内国际化卓越法律人才和高级外交外事人才培养的重镇,其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国际法学系,2001年改为现名。


法学院现有法学(分国际经济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等方向)、外交学、国际政治3个本科专业,法学、政治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点,欧洲法律、欧洲政治与外交、俄罗斯国情研究3个博士培养方向。


法学院拥有一支以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山领军学者、云山杰出学者、省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等为代表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师资队伍82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1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人,6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法学教师大多数具有律师或仲裁员资格,他们有着丰富的法务实践经验。法学院还聘有多位全国著名的法学、外交学专家担任客座教授。


学院设有国际法学系、法律系、民商法学系、知识产权法系、外交学系、国际政治系和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学校和学院共设有6个法学学科省级研究或培训基地: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走出去”战略下涉外法律研究服务中心、广州市绿色经济与环境能源法研究中心、中国-非洲法律研究中心(广州)和中国-非洲法律培训基地(广州)、华南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共设有4个法学学科和国政外交学科校级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中国信访法治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学院设有6个院级研究机构:教育法制研究所、WTO法研究所、非政府组织研究所、欧盟法律与外交研究室、法律与经贸事务研究所、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


法学院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法学专业于2010年获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法学学科于2012年获评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国际关系学科于2012年获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法学院于2012年获评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广东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获评为广东省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获评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学院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培养“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卓越法律人才和高级外交外事人才。法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将外国语言文化、国内外法律制度和国际交往规则三大专业板块有机结合,形成了“专业与外语深度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法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法学双学位学生150余人,硕士生300余人,博士生10余人。法学院70%以上毕业生在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或者其他机构的外事部门工作。历届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率为99%以上。


历史沿革


从1996年到2016年,历时二十个春秋,法学院大致经历了创建奠基、调整优化和跨越发展三个阶段。


(一)创建奠基阶段(1996年6月-2000年6月)


199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与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适应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两校合并的优势,拓宽专业门类,1996年6月,新大学成立国际经济法系筹备组,依托原两校国际商法和外贸英语的师资力量,筹建国际经济法系。当年9月,国际经济法专业招生30人,英语(国际经济法方向)专业招生20人。10月,筹备组先后到上海、北京和武汉等地的13所法学院学习和借鉴法学专业和外交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经验,走访并听取有关部委、外经贸公司、涉外律师事务所等用人单位对法学人才的要求,在比较高的起点上确定了国际经济法系的“法学+英语+经贸”课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997年9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法学系(作为大学直属教学系)正式成立,下设国际经济法专业、英语(国际经济法方向)专业;11月,国际法学系成立外交学专业筹备小组。1998年9月,首次招收专门用途英语(国际经济法律语言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4人。


(二)调整优化阶段(2000年6月—2006年9月)


经过几年连续招生和培养,学生人数初具规模,教师队伍也有所壮大,2000年6月,国际法学系更名为国际法学院,完成由大学直属教学系向学院建制的转型升级。国际法学院计划招收国际经济法专业、英语(国际经济法方向)专业和外交学专业本科生,2000年外交学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30人。


2001年,学校开展教学、科研架构调整,5月,国际法学院更名为法学院,英语(国际经济法方向)专业及14名法律英语教师划归国际商务英语学院,校级科研机构国际问题研究所划转法学院,法学院与国际问题研究所实行院所合一的体制。学院下设法学系和外交学系。法学系设置法学专业,法学专业分国际经济法方向、法律方向、WTO法方向,外交学系设置外交学专业。


2002年起,法学院加大引进人才力度,积极筹划申报硕士点。2003年申报成功国际法学硕士点,全院有16名正副教授首批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并于200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外交学系新增国际政治本科专业,设立国际政治教研室,2003年招收国际政治专业第一届本科生80人。2002年起先后建立教育法制研究所、WTO法研究所、非政府组织研究所,法学院形成两系四所的架构。2004年9月,大学城校区投入使用,法学院2004级新生入住大学城校区,法学院跨南北两个校区办学。


(三)跨越发展阶段(2006年9月—)


2006年9月,学校调整校区布局,安排法学院整体进驻大学城校区,从此,法学院开始步入快速、跨越式发展时期。办学场地稳定下来,办公条件大为改善,招生规模得到控制,本科专业相对确定为法学、外交学、国际政治,法学下设国际经济法、法律、民商法、知识产权法四个方向,并于2007年开始在校内招收双专业双学位本科生,按照专业和方向相应设立国际法学系、法律系、民商法学系、知识产权法系、外交学系、国际政治系六个教学系。2008年,原广东财经职业学院部分法学专业教师转入我院。


2006年,法学院成功获得民商法学和国际关系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又开设了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高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具体由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组织实施,2010年开始招生。以上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获得,不仅扩大了研究生的招收规模,更大大提升了法学教育的水平。


2010年,法学院获批法学、政治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取得,标志着法学院的办学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在此基础上,法学院乘势而上,2010年法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2012年,法学被评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国际关系学被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法学院被评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广东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法学院被评为广东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法学院被评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依托法学院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2010年12月成立大学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法学家罗豪才教授亲自为中心揭牌。2013年,依托法学院和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联合建立了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作为省级重点研究基地进行建设。2014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北京市信访办联合建立中国信访法治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2015年4月,广东省法学会的省级研究基地——“走出去”战略下涉外法律研究服务中心在我院挂牌成立;9月,以我校低碳经济与环境能源法研究中心为基础申报的广州市绿色经济与环境能源法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4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挂牌成立,参照省级科研机构管理与运作。


为搭建法学院与校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更好地为社会和校友服务,2014年9月,法学院校友会正式成立,时任院长蔡镇顺教授担任首任会长。


经过法学院师生二十年的辛勤耕耘,努力攀登,法学院在教育教学、学科专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今后学院将继续开拓进取,力争成为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当影响的法学教学和研究机构,在华南地区法学教育的高地上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欧洲学博士点(欧洲法律方向)


2005年至2008年,学校在世界经济、国际法、国际工商管理等二级学科下分别招收了欧盟经济、欧洲法、欧盟企业管理等方向硕士研究生。经备案教育部,学校分别于2013年设立“欧洲学”博士点,并在该硕士点下设置欧洲法律研究方向。欧洲法律研究方向主要培养熟悉欧洲法律事务,能够以欧洲国家语言为工作语言,从事学术研究或社会实践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胜任国际法律方面的研究工作或实际工作,能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目前拥有校内教授12名,副教授3名,国外教授7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