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论坛9月8日第三分论坛实录

问津学术 2021-09-16

本文由问津学术整理自吉林大学法学院!


9月8日下午,由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主办,吉林大学法学院承办的“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特别对话”论坛在吉林大学东荣会议中心多功能厅顺利进行。

来自教育界、学术界、律师界的十余位知名校友进行跨界对话,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国斌副院长,金杜律师事务所颜俊律师,德恒律师事务所于秀峰律师,君合律师事务所武雷律师,恒丰律师事务所田大原律师,大成律师事务所王哲律师,天同律师事务所李壮律师,中南大学法学院陈云良院长,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杨垠红副院长,汕头大学法律系陈瑞林主任,君泽君律师事务所陶修明律师,王康浩律师事务所崔志伟律师,卓建律师事务所张斌律师,科大讯飞赵志伟,中伦律师事务所许胜峰律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轶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统战部部长、法学院周杰普教授出席论坛,此外多名校友也到场倾听并参与互动,吉大学子共聚一堂。

论坛全程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主要围绕法律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开展跨界对话,上半场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国斌副院长的主持下顺利进行。论坛第一项由金杜律师事务所颜俊律师发言,作为一个从业26年的律师,他选择从实务角度来切入话题。他指出,学科教育的过度细化以及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律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由于三段论推导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学生面对问题没有发散思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他认为我们看待律师职业时应当分为九个阶段:熟人、客户、专业、平台、产品、创新、战略、跨界、道。最高层的“道”即天道秩序,是对理想社会和人生的追求,是法律人对于天道法则的追求。

论坛第二项由德恒律师事务所于秀峰律师发言,他指出实务和教育有一定的差距,各有不同的特点。在律所招聘方面,他提出如下几个参考标准:一是看人品,而人品很大程度取决于忠诚度;二是能力,既包括工作能力也包括社会协调能力,人的能力需要全方位发展,如果单纯做学术可能在工作能力上会有短板;三是形象问题,恰到好处的外表修饰和宜人的言谈举止,是对自己及对客户的尊重,对律师来讲非常重要;四是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法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未来想成为法官、检察官或是律师,语言能力必不可少。

论坛第三项由君合律师事务所武雷律师发言,他指出中国律所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律所怎么发展以及律师该怎么做值得深思。关于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个人意见:第一,可以参照金杜律所公司化管理的模式,未来在法律服务领域还有相当大的空间;第二,通过累加工作量来获得快速成长是作为杰出律师的标准之一,除了非常好的法律功底之外还需要强健的体魄,建议有志于从事律师行业的同学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好好锻炼身体;第三,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一个好的职业和好的平台至关重要;第四,学会表达,面对客户和法官、检察官,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诉求并让其接受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

论坛第四项由恒丰律师事务所田大原律师发言,就他个人而言,在法律实务中更看重实践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法律书籍浩如烟海,重要的是培养法律理念和检索资料的能力,多想一些实际的问题 ;其次,口头表述能力的缺失是目前法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他本人是一个善于辩论并且热爱出庭诉讼的律师,在律所工作当中更需要文字功底深厚和语言表达清晰的律师;最后,在校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律师从业者首先应当给自己定一个方向,就是成为一个大律师,而一个法律工匠和大律师之间的区别就是保有自己的初心,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法律人。

论坛第五项由大成律师事务所王哲律师发言,从律所和法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他提出如下观点:第一,理论研究很重要,但不要把理论搞得晦涩难懂,律所需要理论功底很深的律师加入,职业瓶颈往往是因为理论功底不够而造成的,作为律师不但需要记住法条而且还需要读懂法条,这就是理论功底的体现;第二,专业能力更重要,法学院培养的学生只是一个半成品,进入社会一般需要3-4年的系统培养才能够独当一面,在此过程中不应急躁;第三,目前法学教育的学科设置和现实需求有些脱节,应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现状。

论坛第六项由天同律师事务所李壮律师发言,作为一名法官职业出身的律师,他认为理论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法学教育应当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应该找一个平衡点。过去上课完全是被动教学,学生参与度极低,现在老师更多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参与的主体,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就是很好的典范,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他认为我们应当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律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出庭能力都很重要,对于实习律师来说能够独立汇报案件、撰写文书以及解析判决书等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论坛第七项由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杨垠红副院长发言,她的谈话主要从时代背景、现存问题以及实践探索三方面展开。当前我国大力推动法治化进程,需要大量法治人才,法学科要进行实践教学,实现校内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呈现出碎片化状态,案例简单、实践平台简单以及科学证据评估能力不足;为此在学校法学科教育中采取了“1+3”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并且与校外律所达成合作,使各实践教学模块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及道德素养。

上半场论坛接近尾声,主持人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国斌副院长总结各校友发言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通识教育很重要,法理很重要,这一基本概念应当明确;实践教学最好的办法是请律师来授课,用案例贯穿首尾,让学生理解实务操作中的程序;学生去律所实习应获得真正的系统性训练,不能任其无人管无人问;律师并非是仅仅研究法条和案例就够了,法学是很艰深的学科,案例是碎片化的知识,每个法条背后有其立法逻辑和社会政治背景,法律人必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够不被社会淘汰;法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需要重新思考,教材改革也应注意实践;中国传统不提倡能说会道,口头表达能力的缺失,不仅仅是律师行业,是整个中国教育的缺失。

   简短的茶歇过后,下半场论坛在汕头大学法律系陈瑞林主任的主持下继续进行。下半场论坛第一项由君泽君律师事务所陶修明律师发言,他指出当前市场与学用是脱节的,法学生需要培养法律思维和学习方法。有些人选择做律师无外乎是因为追求自由,愿意努力并且交流能力不错,认为做律师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但同时应当明确一点,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在于能否学以致用,并非所有的法科学生都适合做律师,全国每年仅有少数的法学生可以成为优秀律师。作为一名律师要学会独立思考、求真务实,要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商业意识,以及良好的品行及敬业精神。

下半场论坛第二项由科大讯飞赵志伟发言,他提出人工智能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及认知智能三个阶段,目前讯飞智能产品在小学、中学中应用较多,其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对学生进行“画像”,找出薄弱点并进行针对训练,从而达到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目前感知智能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在社会各行业中广泛应用,预计未来可以推广到大学教育乃至法学教育中,这将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下半场论坛第三项由中伦律师事务所许胜峰律师发言,他主要从管理者角度谈论律师职业:第一,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法律的生命在实践,通过法律实务实践是找到个人兴趣点的最好方法;第二,很多法律人仅仅停留在法律工匠的阶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对律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变高,法律人除了掌握法律知识外,还需要广泛涉猎如会计、证券等方面,并且掌握娴熟的法律技巧;第三,平台很重要,好的律所业务更多、成长更快,更有利于律师个人事业的发展。

下半场论坛第四项由上海财经大学统战部部长、法学院周杰普教授发言,她认为,在法科生教育上,司法前沿的课程应当是必修课,实践应当是立体化的。诸如派校内学生去法院学习,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巡回法庭进行合作,与律所进行实践课程合作;积极推进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在校内设立法律咨询热线,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环境法以及全英文对接的外国人来华居住与投资热线;定期举办辩论赛与模拟法庭;校外兼职双导师制度等,这些都为学生在专业素养的提升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论坛最后,由汕头大学法律系陈瑞林主任做本场总结,现场各位校友进行交流沟通,并一起合影留念,至此一场关于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跨界对话圆满结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