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大学法学院【问津学术法学院简介系列】

问津学术 2021-09-16

问津学术编者按:在辅导高考志愿填报、研究生志愿填报与调剂、法学博士院校报考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的感到相当多的学子对全国各大法学院校知之甚少,为此我们特转载刊发全国各大法学院系的简介,让我们从中去了解一个法学院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系列简介均转自学校、学院官网,限于数据更新的原因,并非当下最新的数据,我们会注明数据更新截止时间。


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99年6月26日,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北京大学法律学科发轫于1904年,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取得了飞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法学院校的前列。

北京大学法学院拥有许多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跨世纪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和新世纪人才,拥有经济法学、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作为拥有国家法学一级重点学科的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在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学、知识产权法学等诸多法学二级学科都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凭借梯队合理的法学精英师资团队,北京大学法学院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创建世界一流法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法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教学行政大楼(凯原楼)、科研楼(陈明楼)、四合院(国双庭院)及法柱广场均位于燕园东北角,紧邻风景秀丽的未名湖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近些年来,北京大学法学院在国际化方面不断推进,已与近百所世界顶尖大学的法学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在欧美多个著名法学院设立联合研究机构。2013年,在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QS排名中,北京大学法学院名列中国大陆法学院第一名。2015年至2017年,北京大学法学院连续三年位列QS排名全球前20名左右,稳居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名及亚洲前三名。2019年QS世界大学法学专业榜单出炉 北大法学院连续五年稳居大陆地区第一名

北京大学法学学科历经百年积累与建设,为中国法学之翘楚。北京大学法学院目前拥有法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涉专业完整齐备,各专业均走在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前列。

北京大学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众多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在我国法学教育、科研以及法律实践领域发挥着领军作用。学院现有在职教授46名、院聘教授7名、副教授22名,讲师/助理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60名。

北京大学法学院有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刑法四个国家重点学科。1988年,在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北京大学的法理学和国际法学被评为两个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北京大学的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与刑法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北京大学的法学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是我国最早设置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学科之一。北大法学理论教学科研力量雄厚,长期以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法学理论博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硕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司法制度等。陈守一、沈宗灵等老一代法理学家和朱苏力、周旺生、贺卫方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带领北大法学理论学科始终站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的最前列。法理学学科主要从事法学理论和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同时也为国家和各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相关的研究和咨询服务。针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法治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学术优势,密切关注国内外法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坚持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证研究,努力回答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大法学理论问题,全面推进了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获得了一批国内外关注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

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已有五十年的历史,自1978年始设硕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又增设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港澳基本法研究方向;1989始设博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外国行政法、港澳基本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肖蔚云、罗豪才、姜明安等教授是我国宪法行政法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宪法与行政法学科有着雄厚的历史基础,发挥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积极开拓新的基础研究领域。其中,“平衡理论”、“软法与公共治理”、“公众参与”、“准政府组织”、“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新行政法”、“教育行政法”等理论或领域的探索,都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重大影响。此外,本学科还参与了大量法律、法规、规章的草拟、论证或咨询工作。

北京大学法学院最早在全国设立了经济法学本科专业和经济法学硕士点。1996年设立了博士点。北大经济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云集,既有杨紫烜等老一辈经济法学者,也有吴志攀、张守文、刘剑文等中青年著名学者。北大经济法学科在经济法理论、财税法、金融法、竞争法等方面,一直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经济法学科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引进、学生培养、学术交流、管理制度与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沿着制度化、规范化、“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学发展目标稳步前进。“引领风气、厚重扎实、多元并包”的特色,使得北京大学经济法学科兼具深厚的底蕴和强盛的生命力,在巩固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也正为占领世界经济法学的制高点而努力,并已在事实上成为全国经济法研究的重点基地。

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的刑法硕士点是我国最早的刑法硕士点之一,从1978年开始招收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91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北大刑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储槐植、张文、刘守芬等老一辈刑法学家和陈兴良等中青年教授组成的强大师资阵容为我国刑事法学理论的发展、高级刑事法制人才的培养以及立法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大刑法学科在刑法理论、刑事政策和犯罪学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北大刑法博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犯罪学。刑法硕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刑事政策、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含监狱法)。刑法学科始终坚持刑事一体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杨春洗、储槐植等先生的指导下,加强各三级学科的内部整合,并突破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以及其他刑事法学科之间的隔膜,刑法学术视野时一步开阔,刑法理论的广度与深度都有所拓展。在中国刑法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国内刑法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刑法实证研究、法意刑法案例库以及关系犯罪学的研究上,特点突出,独树一帜,在刑法学界的影响日益扩大。

除了上述四个全国重点学科以外,北大法学院在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环境法等学科都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近年来又通过引进人才和选留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法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大法学院还设有经济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刑事法理论研究所、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研究中心、税法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人权与人道法研究中心、法制信息中心等三十多个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每年组织许多专业的学术活动,并为研究生提供许多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对法学院整体学术氛围的营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学院设施

★教学行政大楼——凯原楼

凯原楼位于成府园未名湖东侧,整座大楼包括地上的五层建筑和地下的停车场。这座建筑风格恢弘大气的凯原楼的建设,得益于廖凯原先生的鼎力支持。2006年12月,美国廖凯原基金会向法学院专项捐赠3100万元,支持该工程的建设。2010年9月11日,凯原楼启用典礼隆重举行,凯原楼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学行政大楼正式投入使用。

凯原楼内有学术报告厅、维宪模拟法庭、法学院图书馆、多功能研讨室等多项配套设施及设备齐全的行政办公室,是法学院行政办公和举行大型研讨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术报告厅

凯原楼学术报告厅落成于2010年9月11日,是由著名企业家廖凯原先生慷慨捐资建成。自成立以来,报告厅主要用于举办各种学术与求职讲座、各类法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学术茶会、奖助学金颁奖大会、毕业季宣讲及招聘会以及学院的一些师生集体活动等。

★维宪模拟法庭

多年来,法学院各级院友为法学院建言献策、提供信息与资金帮助,已成为北大法律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77级院友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学子,充分发挥了榜样力量。谢维宪校友作为其中的代表,多年来一直热心关心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对学院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为学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出资捐建了模拟法庭。2011年10月9日下午,法学院“维宪模拟法庭”捐建仪式暨77级院友与师生代表交流会在凯原楼模拟法庭隆重举行。为弘扬谢维宪校友的高尚品德,学院特别把新建的模拟法庭命名为“维宪模拟法庭”。

谢维宪校友在捐建仪式上的致辞中,由自己的名字“维宪”二字说起,展开论述了“维宪护法”的法律人使命。以此作为模拟法庭的名字,正表达了对法学院新一代学子们的热切期待,愿同学们遵守、践行、弘扬宪法与宪法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做出贡献,得到社会认可。

★法律图书馆

1954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设立资料室,是新中国(大陆地区)法律院系中最早成立的专业图书馆,并于上个世纪90年代率先建立起电子阅览室。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与发展,2011年,伴随着迁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馆舍面积达4200平方米,拥有600余人的阅览席位、若干研究专席、电子资源及多媒体阅览室、小型研讨室等空间,馆藏图书15万册。新时期的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已成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集教、学、研于一体的学术资源中枢。

法律图书馆馆藏以法学为主、相关学科为辅,突出专业性、学术性、理论性,确保法律文献的系统与完整性。读者在馆内可以免费使用查询北大法宝、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LexisNexis、Jstor、KluwerOnline、HeinOnline等中外文法律数据库。依托于北京大学法学院雄厚的教学科研资源,法律图书馆还自建三种特色数据库: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师科研成果的数据库、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北京大学法学讲座视频数据库。

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是法律图书馆的第一要务。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每年拥有各类读者3000余人;同时承担国家“211”工程项的图书资料保存与法律信息参考咨询服务;此外,面向北京大学法学院所属科研机构,提供文献保障和信息参考等个性化服务;作为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的法律文献信息中心,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也致力于为社会各界提供资料查阅等法律文献服务。

自2001年开始,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成为联合国在中国的托存馆之一,全面收集联合国文件、正式出版的部分图书、期刊及非正式出版物,积极参与联合国资料托存事务。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还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国外多所大学法学院图书馆、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图书期刊资料交换合作关系。

★科研楼——陈明楼

陈明楼坐落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学行政大楼凯原楼的东北侧。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科研楼,陈明楼的建设得到香港爱国实业家陈明先生后人的鼎力支持。2008年2月,陈明先生后人向北京大学捐赠2500万元人民币,支持北京大学法学院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师资队伍建设。其中,1400万元用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科研楼建设。2008年6月13日,北京大学法学院科研楼——陈明楼举行揭幕典礼,正式投入使用。该楼作为科研楼,配有齐全的配套设备和研讨室,是法学院教研老师科研办公的重要场所。

★北京大学法学院国双庭院(四合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国双庭院(四合院),位于蒋家胡同3号。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燕大教授顾颉刚1929年至1936年居住于此。1934年,顾颉刚在此筹备禹贡学会,并同时编辑出版《禹贡半月刊》,日后学界将此视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端。而蒋家胡同3号的东厢房就是学会的办公地点和杂志的编辑出版地。现在,国双庭院已经成为北京大学法学院“两楼一院”布局的组成部分,北京大学法治发展研究院、学院外事办公室等均位于其中。

★法柱广场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柱广场于2012年5月4日上午11:00落成,法柱石取自昆仑山,由法学院80级校友李凯先生捐赠。在落成典礼上,汪建成副院长朗诵了法柱颂,颂曰:地火突奔,天成奇石,邻比博雅,谓之“法柱”。法柱如鉴,辉映京师尘简,红楼雄文,燕园宏卷。法柱为笔,饱藏未名之浆,漫天疾书,洪范章宪。法柱蕴梅,俏览秀林风骨,明法厚德,正又方圆。悠悠此柱,拳拳吾心,法治天下,昆仑铭镌。

法柱广场是法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柱”将成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也会在人文底蕴、学院文化、院景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第1-21批指导性案例汇编(共112个)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前十三批51个检例)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人文社科类分学科排名汇总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标准化工作、司法文件大全【2012-2019】

法学论文选题课程预告

150+份期刊向你约稿啦!

全国历年法学考博、考研真题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法规大全(2019年4月版)

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招录情况统计分析(2016-2019)

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法学博士招录情况统计分析(2014-2019)

东南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招录情况统计分析(2016-2019)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招录情况统计分析(2015-2019)

吉林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法学博士招录情况统计分析(2014-2019)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