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我,先别着急问路!
其实关于这个标题思考了良久,前面四个字并没有找到非常理想的词组。本文想表达的思想关键还在于“先别着急问路”,因此也就无所谓了。这样的文字表述方式也非常准确的表达了本文的主旨思想,那就是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的本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有解的问题吗?是否会对被提问者带来诸多的不便?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我们向他人提出的是一个真问题吗?是否在浪费他人的时间。就像本文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吗?它对读者朋友有价值吗?还是仅是一篇无价值甚至浪费大家宝贵时间的无聊短文。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提出本问题的缘由,这里举出三个示例。一是单身青年A询问某年轻律师,如果自己打离婚官司应该做什么?二是某普通院校刚被普通院校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B咨询某名校博导(该校实行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制度,限定双一流毕业背景),如果自己想读博应该怎么做?三是某名校初试第一名研究生考生C咨询某普通院校学长,如果自己调剂应该怎么做?
限于上述三个示例为临时编造的案例,虽然来自现实中的事情,但是并不想影射现实中的具体人与事,请不要自我对照。A、B均属于不符合问题设定条件的人,对于当下的他们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假问题。C属于符合条件,但是很显然不会面对设定问题。对于A、B来说其需要面对的不是其提出的问题而是需要解决条件设定的问题。如A需要先找到一个对象谈恋爱、结婚,B需要先把硕士研究生认真的过好。对于C来说其根本不需要关注这些不少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也许很多读者朋友对上述三个人都非常理解,甚至是非常欣赏他们。但是这种假设的前提条件是“他们不要打扰我”。是的,特别是不要“免费打扰我”。作为一名老师,当然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将来读博成为学术大家,但是现实中的现实是“你能否把研究生读好都还是一个未知数,你能否毕业,你读研过程中是否改变航向等等都是一个未知数。”而当今的世界是瞬息万变,而且时间异常宝贵,老师们的时间并非无穷的。因此不可能靠“问问题”这一个方法化解你所有的问题的,更不愿意让学生养成所有事情都只知道问的习惯。也许到这里不少读者朋友已经理解了本文的主旨所在。也有不少读者会非常厌恶的说又是一篇说教文章,无聊。是的,这就是现实的感受,我们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解读,从另一种角度看就是另外一种世界。
在我们辅导调剂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深刻的体会到,虽然我们设定了严格的条件以及多次的提示,但是类似C的考生还是非常多,类似B(自己没有调剂资格)的考生也非常多。这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其并非从这起事件中真的明白何谓“努力”与真正的“勤学好问”。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他们耗费了被咨询者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我们非常不情愿的看到由于其偏离其正常的轨迹导致其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非常艰辛甚至失败(如本来初试成绩非常好,由于过度关注调剂信息,把精力没有放在复试上,导致即便初试第一也被刷下来的后果)。
本文的写作显然不能止于抱怨这种现象上,而是应该告诉读者朋友一个比较清晰的解决策略。其实我们提出很多“假问题”(至少当前不属于“真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并没有清晰的认清自我,并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又将去往何方?”这个终极哲学命题。对于类似C的考生来说可能思考这些问题价值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但是对于类似A、B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问题,如果不能妥当的解决,很可能导致自己一生都走的非常艰难,甚至是一生无成。可能这个有点夸张,但是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觉得1000块钱不是啥大问题,但是假如你当时欠下10000块钱的账时,这1000块钱就是一个大问题了,而机会几乎都在此时溜走。例如在我们身边有一个考生,第一年他因为200块钱没有报考准备不充分的某院校,想着未来自己提升实力了再来报考,谁知第二年该院校直接从报名条件上就把他给PASS掉了。再如一名很优秀的考生由于初试失利导致申博失败,等第二年再考时发现其优势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已经不是优势。这些问题在普通院校的本科生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不是你二战努力与否,而是第二年时你已经无法跟上你的竞争对手。例如2014年的时候进入北京高校法学研究生英语60分基本上没问题,但是你看看2019年入围考生的英语成绩70分很常见。很显然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自己的英语成绩提升到70+吗?”不要再相信所谓的分数线了,那是对一般人的平均要求,对于你来说,你需要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基础能力与水平,二战的提升空间。
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如果你提出类似的假问题,得到的答复无非是“不回复”与“不真心的解答”。其实这并非你想要的,无论是哪一个都会对你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是影响你的终生。即便你得到了常规下非常正确的解答,但是你身处的现实条件无法满足那么你怎么办?例如中国法学院购买法律专业数据库的院校其实不到四分之一,很多普通院校的研究生课堂非常一般,但是你翘课会让你挂科,等等。这些现实中的问题都需要你结合自己当时的现实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从过往成功的人那里寻求成功的解决路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过度的关注未来很可能导致在当下走的不稳,成功了还好,一旦不成功,那将是天塌地陷。其实考取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的法学硕士就是这样的,你一旦被刷,如果你当年想读研那么你注定是要进入比较一般的院校的。
好了,本文写的比较唠叨,如果没有体验过相关的经历可能也无法理解本文。不过从一个被咨询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是非常讨厌被跳级询问一些问题的(如还没有读研就问读博,这些事情真的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再了解,在信息化时代不要再询问信息空白者才会询问的问题了,时间很宝贵)。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标准化工作、司法文件大全【201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