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泽东多次亲笔信阎锡山,信中到底写了啥?

2016-10-03 央视军事

他曾是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投笔从戎献身革命,他也是老谋深算的民国军阀,重兵在握,独霸一方。辛亥革命中声名鹊起,军阀混战中左右逢源,抗日战争中守土苦战,解放战争中日薄西山,虽独霸山西38载,最终却落荒孤岛了却残生。




6岁入私塾,8年间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1897年15岁的阎锡山辍学,随父阎书堂到城内自家开的积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1898年年底,阎锡山父子,在一次金融投机中惨败,被迫逃回河边村躲债。1899年,无所事事的阎锡山,只得入本村免费的义塾读书,阎锡山在私塾学了将近10年。


这10年使得他接受了比较完整的旧式教育,形成了他儒家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也造就了他一生无法更改封建主义的思想,后来的留学日本期间,他又接受了军国主义思想。这样,这两种思想就共同构成了阎锡山思想的基调,这个基调对后来阎锡山一生的所作所为非常重要。


不过,阎锡山在村里读书的时候,他可没有想到十多年之后他会成为山西的头号人物。当然了他也想不到,这个时候,与他们家隔河相望的那个叫做永安村的小村庄里,多年以后也出了一个连他都很佩服的响当当的人物,徐向前元帅。

日本留学的阎锡山拜读了康有为梁启超主编的《中国魂》,初步形成了反清救国的革命思想。同年10月,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阎锡山成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首批会员。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期间,阎锡山也认识了一大批人,这些人后来在日本的军界,在侵华战争中都是臭名昭著的人物。比如说他的教官里面有一个人就是板垣征四郎,他的学员队长就是后来侵华战争中日本华北驻屯军的司令冈村宁次,还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大特务土肥原贤二。

1910年阎锡山任山西新军第43协第86标,相当于上校团长的标统,并同其他同盟会员,秘密进行了革命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阎锡山率部参加太原起义,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推举为山西都督。




参加辛亥革命,应该是阎锡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段。后来孙中山视察太原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时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能够得到孙中山这样高的评价,当时在国内应该说也是少有的。

1912年8月同盟会等五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阎锡山被推举为参议,但在历史的洪流中阎锡山选择了投靠袁世凯,逐渐退去了辛亥功臣的光环。在南北两派之间左右逢源的阎锡山,在政治舞台上第一次给大家展示了精明账房先生的形象。袁世凯称帝后于12月21日封阎锡山为一等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但阎锡山仍不遗余力的站在袁世凯一边。1912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阎锡山竟然说,拥戴袁世凯称帝,乃是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为了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采取的措施。

袁世凯倒台后,失去靠山的阎锡山转而投靠段祺瑞,9月1日,孙中山下令讨伐段祺瑞,展开护法战争,阎锡山却站在了段的一边,派晋城第一旅混成旅长商震率部赴湘参战,结果全军覆没。拥袁称帝与反对护法的相继失败,迫使阎锡山接受教训,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全力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阎锡山由此开始了长达10年龟缩三晋,经略山西的历程,期间他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

1926年7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北伐动员令,9日广州誓师,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了。北伐战争伊始,阎锡山是各派竭力争取的对象,在奉系张作霖的威胁和拉拢下,他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但与张作霖的关系又是若即若离,同时又与冯玉祥重归于好,对南方革命政府也是暗送秋波。1927年,在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另组国民政府,与汪精卫分裂,阎锡山冷眼观察,于6月6日拥蒋拒汪,悬挂青天白日旗,并出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同时开始了对共产党的残酷清洗。

1927年,对于中国对于阎锡山来说都是非常特别的一年,阎锡山本人经过十年的蛰伏,从偏安一隅的山西到拥蒋易帜,终于走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阎锡山最终选择蒋介石,政治上有他的必然性。事实上在之后,在大陆20多年期间,阎锡山和蒋介石两人之间一直是分分合合,相互利用。他所奉行的所谓的“三民主义”,实际上是山西版的“阎式”三民主义。




❖中原大战


1930年4月“蒋冯阎大战”正式爆发,这一次大战又称为中原大战。反蒋联军拥有70多万大军,兵力上来看是占绝对优势,但是他有个弱点就是财力支撑不住,再加上阎锡山与冯玉祥之间配合不好,这样从开始战局有利到逐步慢慢扭转了。中原大战失败下野的阎锡山,于1930年12月潜伏大连,寻求日本帝国主义的庇护,在大连蛰居期间阎锡山一面总结从政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遥控山西的军政大局。由于担心张学良宋哲元威胁其山西老巢,1931年8月阎锡山乘飞机回家乡河边村,名为隐居实则的意图加强对山西的控制。

读过私塾,管过账房,留过东洋的阎锡山的确不同于一般的军阀。看似穷途末路的阎锡山,潜回老家六个星期后,迎来了卷土重来的转机,但阎锡山的转机背后,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危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东北,也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台上支持不抵抗政策的蒋介石下野了,韬光养晦的阎锡山上台了。

除了国民党内部的威胁,共产党从西部的威胁,阎锡山还感到了日本人的威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挑起了“张北事件”,以此为借口向国民党政府施压,提出了控制整个华北的无理要求。山西因为地理位置重要,煤铁矿产丰富,加上阎锡山晋系军阀实力雄厚成为日本人的必争之地。

华北事变中,游说阎锡山挂帅五省的日本特使,各路说客可以说是络绎不绝。但任凭特使说客们,怎么软硬兼施,阎锡山总是一副太极身段忍耐敷衍,不愿出头。因为他了解日本人的野心,日本人不但想吃了他的地盘,还想侵略整个中国,面对日本人、蒋介石、共产党三方压力,阎锡山自喻为在三颗鸡蛋中跳舞,踩破哪一颗都不行。

就在阎锡山举棋不定的时候,红军为了巩固扩大苏区打通抗日道路,在1936年2月东渡黄河进入了山西,举行了东征。红军两个月内横扫半个山西,消灭了阎锡山部队一万多人,红军的东征还给阎锡山带来了另一件头疼的事情,就是前来支援阎锡山的蒋介石的5个师的嫡系部队,进入了山西,而且一进就赖着不走。

5月,红军回去陕北以后,毛泽东写了一封亲笔信给阎锡山,表示愿意和阎锡山建立反蒋抗日同盟。这个时候就看出阎锡山的韬略来了,说实话当时阎锡山处境还是比较复杂的,到底是拒蒋还是拥蒋,是恐日还是抗日,是反共还是联共,这个抉择还是很难定下来的。但是,最终阎锡山还是做出了“联共抗日”的选择,发起“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组织“绥远抗战”,绥远抗战”被誉为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毛泽东再次写信给阎锡山,希望阎锡山能够“以有力之手段进行调停”。阎锡山也确实听从了党的建议,多方进行斡旋积极进行调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力。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狂妄叫嚣一个月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此时侵犯山西的日军第五师团主将,正是阎锡山在日本士官学校的教官板垣征四郎。9月下旬,阎锡山组织国共两党军队进行平型关战役,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失守。从日军开始进犯山西,到最后攻占太原,在这3个多月,阎锡山为了守住他这个地盘还是拼了一下的。太原失守后,阎锡山撤退至临汾着手进行整顿,成立了民族革命大学,公布了由薄一波主持撰写的《民族革命十大纲领》。


阎锡山采取了一系列抗战复兴的措施,军事行动上除派兵协助其他战区作战外,还组织了一些积极地抗日活动。但这些顺应时局的背后,出现了一些涌动的逆流,这个逆流就是阎锡山制造的“反共摩擦”。1939年3月至4月期间,阎锡山积极贯彻实施,“防共 限共 溶共”的反动政策。在秋林镇召开晋绥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即“秋林会议”标志着阎锡山内外政策由抗战初期的“联共抗日”转向“防共 反共 和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我条件投降,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之前,阎锡山为了下山摘桃子攫取胜利果实,派人到太原与日军头目商定,导演了一出受降投降合谋,行者居者有功的丑剧。对阎锡山下山摘桃子的行为,解放军给予了坚决还击。




1948年3月至五月,晋冀鲁豫军队在副司令员徐向前的指挥下,发动临汾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4万余人解放晋南。6月至7月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的徐向前挥师北上发动晋中战役,歼敌7.4万余人完成对太原的包围,太原成为了一座孤城。

1948年新华社公布了国民党43名战犯的名单,在这份名单里阎锡山虽然名列第32比较靠后,但是他反共的顽固性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一口棺材,阎锡山那时候是为他自己准备的,他准备与太原城共存亡;
500平氰化钾那是给他拿500个死士准备的;
一万多做碉堡,那是给他守城准备的。

当然,那口棺材阎锡山没用,因为他在太原被攻破前,脚底抹油逃跑了。500平氰化钾,也仅仅是他手下那少数的死硬分子使用了。但是那一万多座碉堡,却给我们造成了三万多人的伤亡。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发动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解放太原用了整整六个月,比南京的解放还晚了一天。当然这中间因为要配合其他战场的作战而停了一段时间,但指挥打太原的彭德怀、徐向前这两位后来的共和国元帅都是善于打硬仗善于打个恶仗出名的高级将领,他们直接参与的指挥从这点来看,也可见阎锡山的顽固。


1949年3月29日顽固不化的阎锡山借口到南京商讨国是,乘飞机逃离执掌38年之久的山西,离开太原后的阎锡山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苦撑残局 。先后辗转了广州、重庆、成都,12月8日从成都飞往台湾隐居台北的阳明山菁山草庐。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这位乱世诸侯,生前为自己撰写了一副挽联,“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辛亥革命中曾经荣耀的缅怀以及对自己在国共斗争中凄凉结局的遗憾。






责编:赵瑞交


来稿请发邮箱yangshijunshi@js7tv.cn

欢迎关注央视军事(CCTV-7_Junshi)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央视军事

更多资讯请点击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