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宴外交 】一次以“窝窝头”为主食的特殊国宴

2016-11-27 央视军事

在太行山的西边山西省昔阳县,有一个地方叫大寨,大寨并不大,全村才有500来口人。可就是这个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闻名全国。在那段时间里,国内外来大寨参观的人足足有1000多万。只是因为这里曾经举办过一次特殊的国宴。


一般来说,国家级宴请的举办场地,都是在大会堂或者国宾馆这样的场所,但这次国宴偏偏打破了这个惯例,在我国外交史上绝对称得上是前所未有。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在外事接待方面还在摸索阶段。为了展示国力,当时欢迎外宾,经常是大规模高规格,来宾的专机一降落,在机场就组织几千名群众迎接,从机场到市中心的路上要夹道欢迎,总统级别的还要换成敞篷车进入天安门广场。办一次国宴,起码要请四五百人,宴会上的菜品更是品种繁多,每次活动都搞得相当隆重。



当时的我国并不富裕,对于这种情况,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提出,礼宾要改革,不要铺张浪费,从仪式到规格都要简化。




1965年5月,阿尔巴尼亚的副总理科列加来访华,他到这儿给我们提出一个很大的援助的单子。说起阿尔巴尼亚老一辈的人一定不会陌生,这个位于南欧的国家,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幻,在与苏联分手之后,与我国关系迅速升温。按照他们一位领导人的话说,“向中国要援助,就像弟弟要求哥哥的帮助一样”。




当时的我国刚刚走出困难时期,对方的要求已经大大超出了中方的能力,会谈陷入僵局。


周总理说:“这样好了,明天我们休息一下,换个环境,等后天我们再继续谈”。周总理的这个建议不仅仅是缓解一下尴尬的局面,同时也是一个小小的外交策略。毕竟直接拒绝有点伤感情,周总理琢磨了一下,新生一计,准备请这些人吃顿饭。


怎么吃呢?坐飞机去吃!





1965年5月21日早晨,大寨铁姑娘突击队队长郭凤莲像往常一样,忙完地里的活儿在家里吃早饭,突然看见直升机在虎头山的山头上徘徊。飞机降下来后,大家才知道是周总理带着客人来到了大寨。



周总理虽然把客人带到了山里,但是在接待工作上也是做足了准备。大寨是太行山里的一个小村子,全靠着村里上上下下常年的苦干,在当时成了全国闻名的农业明星村。



进村后周总理来到郭凤莲的家里和她家人拉起家常,然后带着外宾在村里村外转了起来。省里听说周总理带了外宾来,就赶紧安排人带着原料和餐具,用车拉到了大寨准备接待。但是等他们到了之后,却连车也没有下就回去了。原来,周总理提出中午接待吃一顿大寨的家常饭就可以了。


当时周总理带着阿尔巴尼亚的代表团来到这里是有特殊含义的,当时的中国总是以高标准高规格的国宴作为接待形式,搞得很多兄弟国家误以为我们非常富裕不断的来索要援助,而且一再的提高价码。这次带他们来大寨,是想告诉他们中国的发展靠的是自己艰苦奋斗,第二也是为了让他们看看我们自己的老百姓也在过苦日子,能支援的也有限。




那大寨端出来给外宾吃的究竟是什么呢?那时的老百姓家里还是很困难的,吃的是糠面,还不完全是玉米面。据大寨人回忆,摆在外宾眼前的是四菜一汤,两肉两素,就是过油肉炒肉丝,豆腐,土豆丝,主食就是窝窝头,红薯,倭瓜。



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小秘密,大寨为了表示对外宾的欢迎,特意将周总理指示的三素一荤改成了两素两荤。在今天看来,用这样的农家饭招待外宾似乎有点寒酸,但对那时的大寨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桌丰盛奢侈的宴席了。



这一天的活动中,周总理一字关于谈判的事情都没有提,第二天又回到谈判桌上来谈的时候,周总理说,“昨天为什么陪你们去看,就是为了让你们了解我们农民的生活情况,我们也很困难,我们的庄稼也是艰苦奋斗换来的。”


后来阿尔巴尼亚的朋友,也理解了,也因此减少了不少援助项目。此后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寨又几次接待了来华访问的外国客人,成为当时接待外宾得重要地点。



责编:赵瑞交


来稿请发邮箱yangshijunshi@js7tv.cn

欢迎关注央视军事(CCTV-7_Junshi)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央视军事

更多资讯请点击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