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军眼中“一流的游击战”:陈赓大将一战成名

2017-05-13 央视军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029ambp3&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38年初,入侵山西的日军,叫嚣要踏破太行山。他们一面攻夺晋东南城镇要地,一面沿邯长大道长驱突进,进攻临汾。邯长路成为日军一条非常重要的后方交通运输线,而黎城是运输线上一个重要的兵站基地。为了切断日军运输线,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决定,运用“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兵法战策,对敌人进行一次伏击。这个任务交给了陈赓旅长带领的八路军129师386旅。

陈赓带上团级干部到现场去实地考察,没想到,眼前的景象使所有的人都不禁大吃一惊。原来,他们看的结果和地图上所标的地形完全相反。公路在一个山梁上,公路的两边是两条深沟,神头岭仅是一个只有几里路长、光秃秃的山梁,宽度不过一、二百米,公路从中间穿过,公路两侧除了国民党修的一些工事外,没有任何遮蔽物。从军事上讲,伏击地点多选在地形狭长的山谷中,在这光秃秃的山梁上,既不便于隐藏兵力,又不便于展开战斗。显然,这样的地形不适合打伏击战。

后来陈赓旅长考虑再三,决定伏击战还是在神头岭打。陈赓给大家分析,在神头岭打伏击,地形确实不太理想。但是,这种不理想,却是我们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的好地方。正因为地形不险要,敌人必然会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只要切实伪装好,敌人是很难发觉的。山梁狭窄,伏击兵力不易展开,陈赓形象的做了一个比喻。他用一根棍子,架在两个桌子上问大家:“独木桥上打架,谁能打赢?”团长们说,谁先下手谁能打赢。

后来的战斗情况,果然与陈赓预料的完全一样。一个侥幸漏网的日军随军记者,在记述神头岭伏击战时写道:“他们就埋伏在距我们二、三米,最多百米的地方,战斗一开始,一两千人突然从身旁的工事中露出脸来,连被憎恶燃烧着充满仇恨的眼光都可清楚的看到,我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整个战斗从拂晓开始,到当日下午4点结束。我军歼灭1500多日军,缴获长短枪550余支,骡马600余匹,以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而我军只付出240多人的伤亡代价。

神头岭战斗是一次漂亮的伏击战,就连日军统帅部也不得不称之为八路军的“典型的游击战”。此战后,日军曾在自己的装甲车上专门用中文写下了:“专打386旅”的标语,可见这一战对于日军造成的威慑是多么巨大。全国解放以后,国家的军事院校,都把神头岭之战作为一个模范战例,列入教材来学习,甚至于美国的西点军校,还把神头岭之战,作为一个典型战例来研究。

 

央视军事综合

责编:张凯


来稿请发邮箱yangshijunshi@js7tv.cn

欢迎关注央视军事(CCTV-7_Junshi)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央视军事

更多资讯请点击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