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人尽知周总理的治国之才,却鲜闻他的斐然文采

2017-06-23 小雕龙 央视军事

在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中,毛泽东的诗词无疑是独占鳌头,堪称诗中“状元”。他的诗词气势恢宏,有一种掌控天下的气势,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天不算高,“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海不算深,“敢下五洋捉鳖”。



相对于毛泽东洋洋大观的豪迈诗词,周恩来一生作诗不多,且风格隽永而不失豪迈,细腻而不失恢宏。他的诗大多是在青年时期所写。


1914年《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踪。


周恩来迄今所见最早的诗是1914年发表的《春日偶成》,当时他年仅16岁,在天津市南开学校学习,与几位同学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创办《敬业》杂志。面对百姓涂炭,外侮猖獗,周周来愤而作《春日偶成》一诗,该诗曰:“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该诗以忧愤的心情,深刻地揭露了反动头子袁世凯祸国殃民、镇压革命的罪行,预感到革命人民必将奋起抗争,表现了他忧国忧民,发誓扫清笼罩在中华民族头上“烟霾”的革命情怀。



1916年《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

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伤时事》原诗  张皞如

太平希望付烟云,

误国人才何足云;

孤客天涯空涕泪,

伤心最怕读新闻。


这首诗是周恩来为反对张勋复辟而写的。1916年,袁世凯死后,张勋为了打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处心积虑,勾结各地军阀,在徐州订立臭名昭著的北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妄图复辟封建帝制。张皞如先生当时是天津市南开学校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老师,曾应“敬业乐群会”之邀,加入该会的诗团。当他从报纸上看到军阀徐州会盟的消息时,十分气愤,疾书《伤时事》一诗。周恩来读后,当即步韵奉和一首,一同发表在《敬业》第五期上。

  

周恩来和诗,从军阀重开战的风云突变写起,揭露了反动军阀造成的“举国昏沉”的黑暗局面。后两句以草木摇落的秋天和凄切哀婉的虫鸣作为象征,暗示封建军阀张勋之辈复辟倒退的喧嚣,正如秋虫一样,不过是死前的悲鸣而已,表现出敢于蔑视强暴和立志变革现实的革命精神。


1916年《送蓬仙兄返里有感》(其三)

相逢萍水亦前缘,

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

持螯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

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

他年预卜买邻钱。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共有三首,这是第三首,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发表于《敬业》第四期上,写于一九一六年初。


  诗题中的“蓬仙兄”是周恩来的同学兼好友张蓬仙,东北吉林人。他在一九一三年秋和周恩来同时考进天津南开学校,是“敬业乐群会”的三个发起人之一,并任会长。周恩来当时任副会长兼《敬业》主编。张蓬仙从东北老家去日本后一年,周恩来也去了日本,常有交往。“九·一八”前后,张蓬仙贫病交加,死于北京。



这首七律通过与好友共同战斗生活的回顾,抒发了为拯救祖国而刻苦自励、热烈期待他日为国立功、在革命胜利之时再与好友欢聚的大无畏和乐观精神。


1917年《无题》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1917年9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周恩来日本回国前夕,他的同学好友张鸿诰等人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等字句。 这首诗的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941年《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首诗发表于1941年1月18日的重庆《新华日报》。


1941年1月4日,蒋介石策划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周恩来正在特务横行、恐怖气氛笼罩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为了揭穿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和“皖南事变”的真相实质,声讨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屠杀我新四军数千人的罪行,周恩来同志以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一诗。



今天笔者精选了周恩来总理比较经典的五首诗以飨读者。让大家在钦佩周总理励精图治、为国为民、外交风采的同时,了解周总理的斐然文采和济世情怀!



作者:小雕龙

责编:张凯

来稿请发邮箱yangshijunshi@js7tv.cn

欢迎关注央视军事(CCTV-7_Junshi)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央视军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