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梅岭三章》差点成了陈毅元帅的绝笔诗?

2017-06-29 小雕龙 央视军事


提起陈毅元帅,他有个雅号叫做“元帅诗人”,不仅留下数量众多的革命诗词,更重要的是,他的诗词意境深远、含义隽永,读来让人心生向往、赞叹不已。


今天笔者着重说一下陈毅元帅最著名的一组诗词《梅岭三章》,这组诗的出名不仅因为它的气势和当时的战役,更多的是能彰显出陈毅元帅当时准备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由于陈毅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危难之下写就了这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本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堪称陈毅生死存亡关头铸就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刘勰《文心雕龙》论艺术神思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此其谓也!在《梅岭三章》84个字里,陈毅的思绪舒卷自如、流转无碍,从人间断头之危到泉台的招、斩壮举,从往昔百战艰难到死后捷报纷飞,从古代忠良头悬国门到今日自己取义成仁,从个人十年征程到未来自由花开,真可谓古往今来任驰骋,地上阴间纵逍遥,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称得上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恢万里而无阂,通忆载而为津(陆机《文赋》)了。



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节点便是生和死。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抉择,最能彰显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节。有人视死如归,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流芳百世;有人畏死远难,求生害仁,苟且偷生,遗臭万年。前一种选择,是我国仁人志士至死不渝的真理。孔子在(《论语·卫灵公》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也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还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正是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理想鼓舞着无数民族英雄为国家与人民舍生就死,留下了无数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


苏武渴饮雪、饥吞毡的坚贞气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夏明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铁骨,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为崇高壮美的景观,民族之魂就在这洋洋大观中闪烁出永恒灿烂的光芒。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时间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而赣南三年游击战,正如他自己所说,“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正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杰作。陈毅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不朽的壮烈诗篇。





作者:小雕龙

责编:张凯

来稿请发邮箱yangshijunshi@js7tv.cn

欢迎关注央视军事(CCTV-7_Junshi)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央视军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