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帅!2分钟了解共和国礼炮部队

2017-07-09 央视军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23ccqsc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国之命在礼,国运昌则鸣”。400年前海军相遇鸣空炮以示无敌意的习惯,经历史的演变已成为世界各国盛大庆典和迎宾活动的一种礼仪。而今,每一个神圣的庆典时刻,轰鸣的礼炮都伴随着56个民族的欢呼,回荡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历史诉荣耀


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100门礼炮,28响齐鸣。这一次气势恢宏的鸣放,不仅打出了中国礼炮鸣放史上的最强音,更向全世界宣告着东方古国走向复兴的坚定决心。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礼炮兵以礼花为笔,在浩瀚的苍穹下书写着一个民族百年期待的欢欣。


2008年8月8日晚,百年企盼,百年梦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朵朵礼花染红了北京的夜空,凝聚起亿万颗爱国之心。


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上,56门礼炮,70次轰鸣,每一响都在庄严的正告世界,过去那个饱受凌辱的民族和国家,如今正威武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1984年3月1日,礼炮中队第1次在天安门广场为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举行欢迎仪式并鸣放礼炮。

礼炮兵在天安门广场整齐列队。

9.3阅兵”前期全体礼炮兵对党旗庄严宣誓。龚松


热血铸忠诚


在礼炮中队楼前,一块庄严的荣誉墙上镌写着一句话“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礼炮事业重于生命。”


礼炮中队有个传统,每名新战士成为炮手,都要首先回答为谁而干、为谁而练、为谁而战这个看似简单的命题,他们以这种形式为一茬茬队员植根塑魂。官兵寒来暑往、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进行礼炮跪炮、装填、退弹等训练,只为在天安门广场击发礼炮的那一瞬,不给祖国,不给头顶的警徽丢脸。


每天训练装弹、递弹上千次,礼炮兵手与钢铁的较量


响数必须绝对准确;响声必须在同一点上;礼炮鸣放必须与国歌声同步;礼炮兵必须形象一流,动作规范。为了达到这条“红线”,礼炮兵有自己的“训练密码”:开栓、递弹、装填3个动作3秒钟内完成;5米炮位日平均往返跑动5公里;3名炮手日跪下、起立1000次以上;每天平均开栓装弹1000次。


为了完成好任务,他们跪破了膝盖,手上磨出了老茧,甚至在5米炮位踩出了道道深痕,留下了个个膝坑……这一串串令人吃惊的训练数据,勾勒出一名礼炮兵沉重而光荣的成长轨迹。

用汗水印上自己磨练的标记。龚松


责任在心中


曾担任礼炮中队中队长的巴志刚在一次工作汇报中感慨道:“不知为什么,现在越打胆越小,每次来了任务,几天都吃不好睡不着,生怕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几十年了,礼炮兵们共同创造了这‘万无一失’的记录,我只能将这个记录保持下去,破了他,我就成了历史的罪人!”


“万无一失,一失万无”正是悬在每一名礼炮兵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重于泰山!


2015年备战“9.3”阅兵集训期间,六炮手师栋豪照常与战友对装备性能进行检验。当他接过炮弹时,忽然发现第7发弹怎么也推不上炮膛。“这枚炮弹的底座较正常炮弹厚了2毫米,导致无法正常装入跑栓,如果让这样的炮弹上了鸣放任务一线,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场的炮弹厂家技师赶紧做出鉴定,着实为这个“小情况”捏了一把汗,师栋豪却说:“我们早就在平时的训练中练就了火眼金睛,即便是两毫米的隐患,也逃不过我们的眼睛!”


三炮手顺势将礼炮弹送到二炮手手中


正是因为礼炮部队官兵对于细节的极度执着,才有了733次礼炮鸣放勤务的万无一失。


礼炮兵进行排弹


作风重千钧


出海的水兵们常说:军舰就是一块流动的国土,无论走到哪里,站在甲板上,我们的形象就代表祖国。


而共和国礼炮部队,无论在何方,每一次行进、每一个踏步、每一次操炮,都代表着祖国形象,肩负着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


礼炮兵的训练有一项重要的课目就是练站功,用他们的话说叫形象训练: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为了让每一名礼炮兵都能有这样的良好形象,针对一些官兵出现的靠脚弯腿等孤僻动作,礼炮中队制定了站姿“三条线”,即“帽线、胸线和脚线”,就炮“四条线”,即“帽线、胸线、膝线和后脚尖线”的严格标准。


军姿训练汗珠滑落脸颊。龚松


炮火从炮管喷涌而出。龚松


挺拔的军姿、威严的军容、踏上炮位、整齐划一。这群一米七八以上的年轻小伙,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到哪里,都是人们眼中靓丽的风景线。


作者:宋梦圆 陈虹羽  崔茂生)


责编:赵瑞交

来稿请发邮箱yangshijunshi@js7tv.cn

欢迎关注央视军事(CCTV-7_Junshi)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央视军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