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入伍,从此和“毒”打了一辈子交道

央视军事 2019-04-07


近日习近平主席视察了军事科学院,还特意看望了在军事科学院工作的“两院”院士,关切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



今天我们来认识下,上图中坐在习主席右手边的这位院士。他叫陈冀胜,是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也是一名和毒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防化老兵。


一分钟带你认识这位防化老兵

点击视频观看

来源《军旅人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657ruws2l&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32年,陈冀胜出生在天津,5岁那年他跟随家人一路南下,最终辗转到重庆求学。幼时的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逛书店,渐渐地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1949年2月,正在复旦大学攻读化学专业的陈冀胜,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陈冀胜报名,并且动员8名同学一起参军入伍。之后陈冀胜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防化学兵。



防化学兵是技术兵种,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学科研力量,于是陈冀胜和其他尚未毕业的学员,分别被选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继续完成学业。1952年7月,陈冀胜从清华大学毕业回到化学兵学校担任教员。没过多久,学校抽调陈冀胜参与筹建化学研究室,我军的防化事业开始起步。



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反馈回来说需要化学兵解决侦察问题,因为当时在战场上很难分辨是否有化学毒物,是否有细菌。1953年4月,陈冀胜受领了研制侦检器的任务,当时他们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三个从战场上缴获的外军侦检包和一份简单的说明书。



就是猜也要猜出来,作为项目的负责人,陈冀胜立下了军令状。凭着一股热情,他们仅用不到三个月,就研制出了我军第一个化学装备“石鹰一号侦检器”。赶在部队出发之前,他们把侦检器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中。




他们很开心,因为觉得自己终于像一名化学兵了,可以完成其他战士完成不了的任务。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侦检管的使用寿命长短不一,作为负责人陈冀胜被调离研究室回到了教员的岗位。那时候的陈冀胜觉得有些委屈,毕竟自己也是出于好心,同时他也认识到了科研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石鹰一号侦检器”的研制让我军化学防护研究迈出了一大步,这一步也让陈冀胜明白,科研工作必须按照规律,眼光放得长远,才能真正接受实战的检验。半年后,他又被调回到研究室工作,重新回到了科研岗位。



后来,陈冀胜在国内率先开展有机磷化学、有机氟化学和生物毒素的研究,由他主编的《中国有毒植物大全》,收集了我国的101科943种有毒植物,为农业和医学的综合利用以及人畜中毒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还组织了海洋有毒生物的调查,其中芋螺毒素、河豚毒素等已经相继被开发成新药,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今年他86岁了,虽然已经离职休养,但他每天还在盯着毒,心里也在想着毒。他常说:“我熬的不是夜,是自由。享受思考的自由,是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动力。我非常庆幸,环境选择我步入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今后我还要继续探索和追求,为我钟爱一生的事业继续奋斗。”



更多精彩,请观看CCTV-7《军旅人生》



声明:来源央视军事,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赵瑞交

来稿请发邮箱yangshijunshi001@163.com

欢迎关注央视军事(CCTV-7_Junshi)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央视军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