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大山深处到无垠宇宙,一家三代人实现一个梦……

七班长 央视军事 2019-12-10

对于罗世杰来说,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地方。这里承载的记忆,要从罗世杰外公郑信说起……

外公郑信章:大山里的赤诚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群拓荒者按照国务院“一线、二线”搬迁的要求,怀着豪迈的创业激情,背井离乡,奔赴黔北高原大三线。在群山深处,他们开山筑路,白手起家,唤醒了这片沉寂了千年的土地。

那时候,罗世杰的外公郑信章从陈毅市长手中接过上海市劳动模范的奖章,牢记建设国防力量的嘱托,带着妻子和三个女儿,离开了繁华的上海,满怀激情地来到中国革命的红色热土——遵义。

郑信章这一走,便是带着整个家庭背井离乡。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第一代大三线建设者们白手起家,没宿舍就住帐篷,租借农民的小茅屋,没有电灯就点煤油灯,喝的是稻田水,吃的食物要靠人背进山。
罗世杰的妈妈——当时年仅13岁的郑菊芬与姐妹也跟着从上海来到了“山旮旯”中。看惯了都市车水马龙的姐妹们,从此推开窗看到的是高高低低的山岭,或是老乡家零星的灯火。而吃的,则是难以下咽的杂粮。
郑信章所在的工厂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在那里,三十多家航天企业组成了航天科工061基地,开始了战术武器的研制和生产。

母亲郑菊芬和父亲罗伍忠:默默坚守航天梦

罗世杰的妈妈郑菊芬,从航天职业学校毕业后,也进入了基地的航天企业工作,并遇到了罗世杰的父亲罗伍忠,组建起第二代航天家庭。

罗伍忠在贵州一干就是40年,亲身参与一系列工艺革新,见证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990年年初,市场化大潮席卷中国,相比每月200元左右的工资,很多人坐不住了,有南下广州、深圳做生意的,也有去重庆、成都打工的,2000人的厂只留下了500人。

虽然很多父辈熟悉的朋友、同事都离开了,外公、外婆退休了,但是罗世杰的父母、阿姨、姨夫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


外公郑信章说,他的青春在这里,这是他航天梦开始的地方。罗伍忠和郑菊芬对儿子罗世杰说,这就是生养他们的第二故乡,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退缩,航天人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这里的航天事业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坚守这里,就是坚守航天梦想

在贵州的近40年时间里,罗伍忠参与了一系列工艺革新,亲眼目睹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也意识到了差距和短板。


儿子罗世杰:梦想一定能实现!

1998年,罗世杰填报高考志愿时,父亲罗伍忠特意找到了厂里的总工程师,了解当时航天单位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总工程师说,稀缺的是冶金铸造类的专业人才。不少同事好心相劝,说冶金专业不好找工作,但父亲依然决绝地为罗世杰填报了冶金专业作为第一志愿。


老罗的目的就是:要儿子好好努力,为国争光,把航天工业的短板补上


2002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罗世杰通过招聘进入了上海航天系统工作,先后参与了“风云二号”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等重大项目。

2005年,罗世杰在单位里认识了现在的妻子,2008年他们携手参加了第二届上海航天集体婚礼,组成了家族中的第三代航天家庭。


外公郑信章自豪地说:“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女儿、女婿是第二代航天人,外孙、和外孙媳妇依然是航天人。相信未来,中国航天强国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戳视频,看航天人的故事!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
为“一家三代航天人”的坚守
点赞!

来源: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国防军事早报》、看看新闻

推荐阅读

★ “我一切都好,勿念!”夫妻间最温暖的话竟是一句“谎言”
★ 火箭军战士上热搜,这个细节被网友狂赞!
★ 还记得他试图挽救战机的4.4秒吗?这是一首家乡人写给他的歌
★ “用脸测风速”的大校上热搜!可你知道吗?他是汶川空降十五勇士第一人!

监制 | 刘一鸣
主编 | 白晨  任泽兵
记者 | 李荣强 刘伟
编辑 | 单志超
视频编辑 | 崔晨耘
©央视军事




喜欢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