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记者节,这些记者你不能不认识

七班长 央视军事 2019-12-10

今天

11月8日

第20个中国记者节

这是属于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也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在你看推文的此时此刻

仍有许多记者

或是正在新闻现场忙碌

或是在奔赴一线的路上

 

“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

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

永远在路上

是他们常见的姿态

也是职业的魅力之一

采访,是送给自己最好的节日礼物

↓↓↓


视频的主人公就是央视国防军事频道记者

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

他们开车上到5000米高原

奔赴世界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甘巴拉雷达站进行采访

缺氧、不适,那就吸氧、调整

依然冲向前方

他们说

“这是送给自己最好的节日礼物”

 

在广大记者中,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的足迹

遍布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

他们的镜头

记录着军人的一点一滴

他们就是

↓↓


军事记者

 

在许多人眼里

军事记者可谓是“全能超人”

 

上天

 
在高空拍摄官兵跳伞
 
下海 
出海采访因晕船蹲在船舱过道
 
跋山 
边防官兵帮助记者攀上接近九十度的险坡
 
涉水 
新闻报道员在边防一线跨过河水

 

记者需要广博的学识

他们需要更丰富的军事知识

 

记者需要吃苦的精神

他们需要更加不畏艰难的勇气

 

 
因为,他们
时刻准备出发
时刻迎接挑战

时刻投入战斗


 

哪里有部队

他们就往哪里走

哪里有召唤

他们就到哪里去


(图自军报记者)

 

高原、边关、大漠、海岛……

处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甚至扑向纷飞的战火

告诉世人战争的残酷

 

凭着热爱和追求

他们诠释了什么是铁肩担道义的责任

什么是奋不顾身的逆行

 


2012年4月
央视战地记者王薇薇在叙利亚
第一次遭遇交火
被密集的枪声包围
她当时抱着万一遭遇不测
为自己留下一段资料的心态
慌乱中打开手机视频模式
攥在手里趴倒在地
所幸躲过一难
她说,“和团队在一起,
我不害怕,更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徐德智,2016年起
担任央视驻叙利亚记者
前往战地采访20余次
去年4月,美国空袭叙利亚
他一个人肩负出镜、编辑、导播
摄像、新媒体直播等多重任务
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
 

 
他们肩扛梦想、心怀责任
为真相、真理呐喊发声
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 许杏虎、朱颖夫妇
 
1999年3月24日
科索沃战争打响
记者邵云环、记者许杏虎和朱颖
深入战争一线
采写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报道
直到壮烈牺牲在
北约的精确制导武器下
 

▲ 邵云环

▲许杏虎

许杏虎多次深入战区
去最危险的科索沃地区采访
经常与死神打交道
在一次驱车赶往现场途中
他遭遇空袭
一颗炸弹就在他们前方不远处爆炸
冲击波和横飞的破片几乎将车掀翻
但他没有退缩
 

▲ 朱颖

朱颖与许杏虎既是夫妻,又是同事
她随丈夫一同赴南斯拉夫开展工作
在北约发动空袭后
组织曾考虑安排她回国
但她毅然决定留下继续工作
夫妻共同撰写了43篇战地日记
《亲临炮火》
 


▲ 杨学泉


《解放军报》记者杨学泉
曾参与报道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潜射导弹升空、边境作战等重大事件
最后一篇新闻特写《情洒草原路》
仍被边防官兵相传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还在进行采访


 杨学泉(左三)在南沙采访

 
1993年5月4日
杨学泉在采访内蒙古边防部队时
血洒万古荒漠
享年44岁
 
选择了做记者
就选择了永远在路上的生活方式
 
历史上,有很多前辈在战火中殉职
今天,依然有记者牺牲在采访途中
 
但,时光荏苒
这份职业以其特殊的魅力
吸引着无数后来者努力
与更多人、更远的星空相遇

 
他们直面台风地震
他们置身枪林弹雨
有新闻的地方
总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是观察者、记录者
也是参与者、建设者
每一笔都成了
历史的追光
时代的注脚
前行的基石

▲ 在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现场,记者完成报道后原地休息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
我在路上
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
新闻在路上”
 
记者节
向每一名新闻工作者
致敬!
 


来源:央视军事综合央视新闻、中国军网、中国火箭军、新华网等

推荐阅读

★ 编号0000001-0000010!学霸们竟都选择了同一个行业!
★ 他叫张贵斌,连儿女都不知道他曾经历过这么多!
★ 神秘军犬捕杀ISIS头目有功,深度认识一下这群“汪星人”吧
★ 杜富国受伤一年后:一次打60针剧痛难忍 被子仍要叠成豆腐块

监制 | 刘一鸣

主编 | 白晨  任泽兵
编辑 | 单志超
©央视军事




喜欢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