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迁精神 | 复旦重医两所医院共同纪念首任院长陈翠贞教授诞辰120周年


·陈翠贞教授·

(1898-1958)

陈翠贞( 1898—1958),女,北京人。教授,中国儿科医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24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1年到国立上海医学院任教,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院长、儿科学教研室主任、儿科系主任,兼任重庆医学院儿科医院院长和儿科系主任。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主编等。

2018年12月19日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任院长陈翠贞教授诞辰120周年纪念日。18日下午,两院共同举行纪念陈翠贞教授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主会场设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政楼多功能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设立分会场,以远程视频形式参加。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夏景林教授出席座谈会。两院院领导、老专家、中青年骨干、党支部成员近百人参加了本次活动。陈翠贞教授的女儿沈珝琲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原副理事长)和女婿肖梓仁教授(原卫生部科技司司长、中华医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专程从北京来到儿科医院参加纪念活动。

座谈会的主题是“敬往思来 护佑儿童”,与会者高度评价了陈翠贞教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顽强奋斗,筚路蓝缕,创建两家儿童医院,护佑儿童健康,培养儿科专门人才,为我国儿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董志、院长李秋也在大会上致辞缅怀陈翠贞老院长,表示将共同保护和挖掘陈老院长的创院历史,弘扬陈老精神。


■ NICU护士王毅恒、重症医学科护士齐韩宇:缅怀陈翠贞老院长的生平 —《花谢花开,芬芳永在》;

■档案室主任奚晓蕾介绍撰写陈老院长传记的情况和体会。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郑惠连教授、杨锡强教授追忆陈老;

■ 儿科医院刘美华教授分享自己在陈老指导下的学习、工作情况。


桂永浩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赞扬了陈翠贞老院长济世为怀、甘当良医、无私奉献的医学精神,肯定了召开陈老院长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对医院传承文化、凝心聚力推进医院发展的重要意义,希望新一代儿科人能够传承儿科优秀文化,在老一辈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奋勇向前,实现医院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

60多年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一代代儿科人继承了陈老院长的遗志,努力拼搏,发展中国儿童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中国儿科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陈老院长对医学的执着追求、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爱国热情,已经成为两家医院共同的文化基因。

在新的发展阶段,儿科人将努力传承和发扬儿科医院的优良传统,继承老一辈儿科人高尚的精神品质,不懈努力,“敬往思来,护佑儿童”,不辜负陈院长的建院初心。

【陈翠贞教授生平故事】

热爱儿科,艰苦创业  陈翠贞教授十分热爱儿科专业,抱着一生奋斗目标:要为祖国的儿童医学保健事业发展作出贡献。1916年,她考取清华“庚子赔款”公费赴美留学。1924年获得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世纪20年代,祖国正处在苦难深重、民不聊生之中。陈翠贞教授毅然放弃在美国生活、工作的优越条件,立志要把自己学到的本领献给华夏子孙,返回祖国从事儿科医学事业。新中国成立前,在困难重重、艰苦动乱的岁月中,她先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南京、成都的中央医学院任教。抗日战争时期,上医在重庆歌乐山艰苦办学,她来校任教;迁回上海后继续在上医从事儿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坚守医治病孩、教育后一代儿科医生的岗位,勇挑开拓发展我国儿科医学的重任,成为我国儿科学初创时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创建儿科医院   1951年,上医计划将各医院按科分院。陈翠贞教授提出,儿科是一个以年龄划分的科,服务对象儿童具有生理、病理上的各种特点,应首先成立专为孩子服务的医院。她的这一正确倡议立即得到上级同意和支持,也受到群众拥护。1952年春,上医任命陈教授为首任院长,着手筹建附属儿科医院。1953年,为了适应医疗、教学的需要,卫生部决定拨款兴建一座新型的儿科医院。陈院长看到儿科事业受到国家重视,非常兴奋,亲自选择基地,研究设计方案。建院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她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听取群众意见,不但亲自督促检查,并设法解决困难。她主动腾出家中房屋存放医院所需的衣被等。建院之初,人员来自各附属医院的儿科,如上海第一红十字会医院(今华山医院)、中山医院和西门妇孺医院(今妇产科医院),业务力量薄弱,物质条件很差,操作制度和工作常规也有所不同,缺乏行政管理经验。但她秉承为祖国儿童服务、发展儿科医学的宗旨,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去完成任务。这种为国为民、不断奋进的精神大大鼓舞了当时儿科医院的医护职工。在她的领导下,儿科医院业务迅速得到发展。1954年迁入枫林路新址后,儿科医院床位数很快从150张增加至250~300张;门诊从每日200人次增加至800人次以上;临床科室从单纯儿内科扩大到具有儿外科、传染科、中医科、口腔科等专科的医院,并设有独立的儿童保健所,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儿科医院,对我国儿科医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建立儿科系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培养大量儿科专业人才的形势,卫生部于1953年决定在上医建立儿科系,由陈翠贞教授兼任系主任。当时国内尚无建立儿科系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国际交流又少,一切要从头开始。上医要从原来一个医本科的儿科教研组扩大成具有儿科基础、系统儿科、临床儿科、儿科传染病及小儿外科等教研室的儿科系,不但人力缺乏、教授不足,教学课本都要现编现用,确实困难重重。但陈院长始终认为,培养儿科专业人才的儿科系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天大的困难也要努力去克服,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她全身心地投入,大大鼓舞了医院教职工建系的信心。她大胆启用中青年教师担任教研组负责人,并给予重点培养。她一面亲自带领同志们学习俄语,学习苏联建立儿科系的经验,征求全国各地儿科专家们的意见,引进儿科人才,使儿科系在很短时间内奠定基础,开启教学活动。并于1958年、1959年、1960年毕业3届儿科医生,输送至全国各地,大大增强儿科专业的新生力量。为了加速培养急需的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师资,陈院长还首先提出,从医学院医本科高年级中分出一部分学生建立儿科专业医生培训班,增添儿科系授课内容,延长儿科实习时间。儿科专业培训班于1956年毕业后,重点分配至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如上医、上海第二医学院、武汉同济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儿科各5~6人,成为儿科教学的重要后备力量,为全国儿科医学不断前进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筹建重庆医学院儿科医院,并决定将儿科系迁渝  正当上医儿科医院、儿科系处于建立奠基,走向发展时期,上医又承担了支援重庆医学院(简称重医)建校的任务。陈院长为了祖国的需要,为了全国和内地儿科事业的发展,毫不犹豫地接受此光荣任务。虽然当时上医儿科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十分繁重,仍积极抽调得力业务和行政骨干30余人由副院长石美森医生带领赴渝,支援重医儿科医院的筹建和儿科系由沪迁渝。重医儿科医院建院初期,陈教授还兼任该院院长和儿科系主任,并亲自去重庆指导管理,奔走于上海和重庆两地,一心想着为国家发展儿科医学事业,坚守全国一盘棋,从不顾忌身临各种艰辛。她的这种精神,深深影响着跟随她的后一辈儿科人员,并代代相传。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重医儿科已成为我国儿科医学的领先基地,在我国儿科学界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拓儿童保健事业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儿童遭受的折磨更甚于成人,婴儿死亡率估计高达200‰以上。陈翠贞教授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儿童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一个儿科医生,不仅要为儿童治病救人,更应参与促进儿童健康的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她参加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任成都分会主席。她任中山医院儿科主任时就要求科内医务人员外出进行儿童保健康(简称儿保)检查,协助进行预防注射,鼓励他们编写科普小册子。新中国成立后,儿保工作得到了重视与发展。陈教授非常高兴,带头在全国加强儿保业务,定期派出医生到托儿所、幼儿园进行健康指导和培训。为尽快普及妇幼卫生知识,还让医生脱产参加上海市首次妇幼卫生展览会的筹备和执行。1954年又在新建的枫林路儿科医院成立儿童保健所,首先在医院附近开展系统的地段儿保服务,并加强集体儿童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她亲自到里弄了解情况、选择地段、制订相关儿保工作规划,建立了国内较早实施儿保的基地。她不仅重视学龄前儿保,对学龄儿童健康也十分关心。曾在第三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就“加强学龄儿保工作”作了发言,促使有关部门将学龄儿保纳入卫生事业规划,坚决贯彻儿科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卫生方针。此外,为预防当时剥夺儿童生命最猖獗的儿童传染病,她还积极参与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的制备和临床应用研究。验证其十分有效的防病效果后,大力推广应用,取得惊人效果,儿童传染病迅速大幅下降。她这种超前的防治结合、为儿童身心健康服务的思想,带领儿科医学迈向不断创新、造福人类的康庄大道。


创办和主编《中华儿科杂志》    陈教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高瞻远瞩地把提高全国儿科医学学术水平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她和儿科学会同道一起促进中华医学会积极筹备创建《中华儿科杂志》。这本杂志于1950年7月在上海创刊,陈教授出任首任主编。她在创刊号上亲自撰写“编者言”,阐述杂志的目的和宗旨:为了“阐扬科学医疗,鼓励学术研究,推广保健学识,促进儿童健康”,”借刊物交流意见心得,互通消息,促进儿科发展。”并特别提出:“儿科医生素以预防与治疗并重,甚或预防重于医治。本刊对儿科预防尤其注重。”那时除《中华医学杂志》外,临床专科杂志尚缺,故《中华儿科杂志》的创刊发行属于较早者,对团结全国儿科同仁,促进全国儿科专业杂志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勤奋好学,严谨治学  陈教授的勤奋好学是人所共知的,她的勤奋精神和治学态度,上医学生永记心头。她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学习时,由于突出的优异成绩,由该医学院授予金钥匙,成为学校荣誉团体成员,至今受到该医学院怀念。20世纪20年代,她在协和医学院工作期间书写的病历由于质量超群,到60年代仍被医学院作为医学生外语学习的范本。抗战最后几年,她在内迁重庆歌乐山的上医任教,在山城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医学课程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参考资料也十分稀少。陈教授在油灯下亲自编写英文儿科学讲稿,学生们常常看到她坐在居住的茅屋前,凭借落日余晖,勤奋地阅读书籍、文献,伏案整理资料,补充新的授课内容。


担任儿科医院院长时期,陈院长仍坚持学习,抓紧时间阅读书籍、文献或整理资料,她每天仍坚持三四个小时用来学习。全国解放时,她已年过半百。为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她坚持每天半小时听俄文广播,自学俄语,长达4年之久,成绩斐然,并能带领讲师、助教们初步翻译小儿传染病教本。她谢世后,家人从她遗留的藏书中找出她几大厚本俄文学习笔记。她对祖国医学的学习也十分认真,院内儿科中医讲座,她从未缺席,还在第八次国际儿科学术会议上作了中药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介绍。她除精通英语,自学俄语外,还精通德、法两国文字,这对她博览群书颇有帮助。在她从事医学的数十年中,经常翻阅国内外有关论著和资料。曾于1947年和1956年分别代表中华儿科学会参加在美国和丹麦召开的第五届和第八届国际儿科学会,抱着虚心诚恳、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他人经验,促进我国的儿科医学不断前进。


陈教授认为,儿科医学接班人的培养应该是一代胜过一代,这是儿科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保障中华民族人民体质强健的长远之计。因此,她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和下级医生的培养提高。她授课内容丰富精深,善于联系实际,常将具体事例作为示范,使学生获得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喜欢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先述病例简史,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诊断及处理,逐一询问学术意见,集体讨论,最后有重点总结。这样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并可及时发现不足和错误问题,然后一一加以纠正。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他们帮助很大,有利于他们活用教材,提高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她非常关心下级医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了督促他们参阅文献,自20世纪40年代起就在科里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和临床病例讨论会,各级医生轮流承担。低年资者作文献摘要报告,高年资者则作专题综述或专题报告,逐步提高大家阅读、综合表述和讲述能力。每周一次主任查房,她不仅亲自诊治疑难重危病儿,还随时检查各级医生的工作。发现问题或错误总是详加分析,以理服人,从不高声训斥。她临床经验丰富,诊治作风稳健又思路广阔,提出意见中肯而可行,使下级医生受益匪浅。如某一病儿长期发热,肝、脾大,疑为黑热病,但骨髓穿刺检查为阴性,试用各种消炎药物无效。陈教授查房时提出可作脾脏穿刺。后脾脏穿刺果然查获黑热病体,投以特效药而痊愈。遇到临床上不明原因的现象时,她不作直接回答,而要求负责医生自己去寻找原因。一次查房时发现病儿两侧上肢血压高低不一,她嘱咐下级青年医生自己去翻阅文献资料,直至得到解释,训练他们自己学习方法,增强知识基础。她对应用药物考虑周到,严格掌握治疗原则,权衡利弊,有根有据。首先从病人利益出发,也不忽略家属经济负担。经常以身作则教导下级医生,寓医德于日常工作中。在寒冬腊月,当她检查病儿之前,一定要把双手和听诊器等弄暖和了再去接触孩子,使之温暖不受惊吓。当病儿睡着时从不把他弄醒。她总是告诫医护人员“让孩子好好休息是我们的责任,绝不可打扰。”她在诊治中处处体贴爱护病家,开出的治疗处方总要核算一下费用,采用有效廉价的药物。她还多次慷慨解囊帮助困难病儿家属。这些日常医疗中的细微之处闪烁着陈院长时时处处为病儿和家属着想的高尚医德作风,这种仁心仁术的精神永久潜移默化地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后辈。


为培养全国儿科人才,她不仅重视教导医院内医护骨干,也十分关注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进修医生。当时还对各位进修医生配备讲师以上的带教老师,每人带教3位。不仅关心负责他们在医院中的学习、工作,结束后回到原地区还经常联系,使他们成长为当地的儿科医学高级领军人才,大大促进了我国儿科医学发展,更好地为全国儿童服务。


她身为国家一级教授,但在指导各级医务人员进行科研工作时,总是那样循循善诱,细致入微,发扬学术民主,经常征求大家意见,慎重考虑科研目标和采取方案,时时督促检查;审改论文时实事求是,字斟句酌,从不匆忙从事。她认为论文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有自己独特见解和经验,有利于儿科医学的发展。


1958年4月,正当陈院长胸怀壮志,欲为我国儿童医疗保健事业继续发挥更大作用之际,不幸罹患肺癌。她在病魔侵袭时仍不顾疾病折磨,努力完成国家交给她主编儿科系《小儿传染病学》教材的任务。她还惦记着初建重医儿科系的工作,并嘱咐将自己多年的儿科资料赠送给重医儿科系。当她卧床不起时还想着自己的红专规划,并鼓励青年医务人员一定要坚持又红又专。


陈翠贞教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儿科医学事业,这种崇高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文字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微信公众号 

编辑:党委宣传部


往期热点




致敬四十年 | 拿好“接力棒”,当好“接班人”!

改革开放40年——致敬历史 看重医变化

分享一下平凡的日常

别光顾着双十二,来看看我们的校史研究志愿者招募公告!

送给你一点点迟到的金色浪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