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医人物丨邓丹:党旗领航践行传道初心,好方法教授“烧脑”统计学

不忘初心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2-08


开篇语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善用网络资源,她将同学们认为枯燥的统计学变得易懂,不是照本宣科、不会平淡无奇;党旗领航、理论用于实践,她和团队走出校园,线上线下,践行社会责任。一点一滴,看似平凡,却是她的初心。


她是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钱惪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邓丹。



邓丹,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教授,卫生统计与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元,授课深受学生赞扬。


自2005年起,她担任学院教工第一支部书记,在党务工作中团结全体党员,努力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科研能力够强的教工党支部,2018年邓丹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其所在支部也先后获评“重庆医科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将课堂“翻转”、用MOOC学习

“烧脑”统计学,她有新方法




“统计,好难”“一不小心听漏开头,后面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了”“好枯燥、好烧脑”,这是不少同学对统计这门学科的印象。但在邓丹看来,学好统计并不难,也并不枯燥,只是缺少一些合适的方法。



集体智慧共创“学而即用”教学法


为了让同学们学得容易、学得进去,邓丹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开发与尝试多元化、多样化、创新化的教学手段,因课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应用与评价反馈。经过长时间的摸索,邓丹和教研室团队群策群力,创建了“学而即用”教学法。



“学而即用”教学法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实践有机结合,同学们通过上机实习、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等教学手段,以及由任务驱动而参加各种比赛,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也在不断提高。


有同学评价邓丹的课,“语言简单明了、逻辑清晰有序,再加上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统计学终于不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了”。



 2

被动“填鸭”到主动“出击”

将课堂“翻转”过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邓丹发现很多同学在课堂上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一不小心就会走神。


“统计这门课和数学联系紧密,同学们往往会觉得枯燥,老师讲了,同学们课后不用,就很容易忘记,那可不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学,变被动‘填鸭’为主动‘出击’呢?”


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邓丹开始在其所教授的部分课程章节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指教学中课上和课下的功能翻转,学生在课下学习课程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理解,增加应用频率的目的。


邓丹在课前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提前将学习资料发给同学们进行课前自学,并时刻保持网上沟通联系,在线解答同学们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同学们在课前能够充分自主学习。



当学习到该章节时,课堂前半段,同学们带着自己制作的课件上台交流讲解,而到了课堂后半段,邓丹便根据同学们讲解的情况查缺补漏,同时对反馈较多的问题和难点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解答学生问题、澄清相关概念、启发课堂讨论,引导同学们进行深度思考。


“开始担心同学们自主学习会不够透彻,但是期末考试时发现,‘翻转课堂’应用的章节,同学们普遍考得不错”,邓丹说。



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邓丹与同学们的教学互动更加积极有效,她能知道同学们是否学懂,而同学们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解答,这样的积极主动学习,给了同学们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度,真正掌握学习内容。


3

“MOOC”助力教学科研


邓丹认为,要当好老师,就要多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她一有空就会通过MOOC观看学习其他高校名师课程,吸取教学经验。MOOC成了邓丹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与提高的好办法。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分享MOOC中的优质课程给同学们,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开拓视野。


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可达上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均可进来学,不分国籍、学校、专业等,只需一个邮箱即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即可完成,不受时空限制;“C”代表Course(课程)。


邓丹说:“在课堂学习后,同学们知道用一些统计学方法解决各式各样的数据问题,但在真正的科学研究或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无从下手,经常听到很多高年级学生或毕业生说,处理数据‘就像没学统计一样’,其根源就在于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缺少互动的实践过程。”



邓丹和教研室团队将《生物统计学》相关学科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世界名校的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开放教育资源整理、精选并推荐给同学们,同时自己录制微课视频与自制教学PPT,进行课程预制,并让同学们尽量提前了解或熟悉课程内容,及时反馈个人感兴趣的知识点。



参加MOOC学习的同学,都说“相比传统教学更容易接受、也更乐于接受,老师讲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学们在课堂上有没有学懂的地方,可以通过网络继续反复学习,对于这种方式,同学们反响热烈。


由邓丹主导,在团队的一起努力下,2018年4月构建起了《生物统计理论与实践》MOOC课程(测试版)开放性平台,同学们通过这一平台能进行更加方便,也更加系统的学习。



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同学们在邓丹的课堂上不断收获知识、不断成长提高,由邓丹指导的学生也多次在国家、省级、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教研相长,邓丹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经验撰写的教学论文《<生物统计理论与实践>MOOC的建设初探》获“2018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优秀论文”二等奖。


邓丹还主持或主研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累计发表SCI、SSCI、CSCD论著数十篇;作为唯一主编负责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卫生统计学(网络课程)的录入与制作;作为副主编,撰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医学教育题库(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版)医学统计学部分;同时,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含全英文教材1部)及实验教材2部;作为第三主研,获第六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较大影响。





党旗领航、服务社会

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在新时代,只有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为党的全面发展奠定更牢固的基础、提供更强力的保障。


邓丹自2005年起担任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教工第一支部书记,还先后兼任学生支部书记、学院党总支统战委员、宣传委员。2017年被遴选为重庆市全覆盖培训高校党总支(分党委)书记及党支部书记培训的讲师团成员,在全市高校讲授“如何带头践行‘四有’教师标准,当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的主题党课。



1

深学细悟 创新笃行


“我们支部十分注重加强老师自身素质”,邓丹所在的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有完整、专门的学习制度,并且要求每名支部党员每年学满32学时。作为支部书记,邓丹积极组织支部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



除集中学习外,支部还建立了党员讲党课机制,除支部书记外,每名支部党员通过学习,都要讲一次党课。


学习不局限于办公室,邓丹所在党支部还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将党建工作开在了网络上,支部成员将各种学习材料上传党支部群内,支部党员也通过网络发表学习体悟,共同交流进步。有支部党员在“学习强国”平台看到文章《每日金句丨习近平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便将文章分享到群内,还将“枫桥经验”内含与支部委员进行交流。



2

组织身边党员践行志愿服务


除理论学习外,邓丹所在党支部还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来凝聚团队精神,他们坚持每年不定期走出单位,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


支部党员老师主要来自统计学和营养学两个专业,在院领导的支持下,邓丹组织老师们把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对接,在石油路街道等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给社区群众科普实用的营养健康知识。



由于个人党务与业务齐头并进,2018年,邓丹被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选派参加第二期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所在党支部还被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推荐,分别申报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在学校支部书记年度述职评议考核中,邓丹多次获得优秀,2018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



3

师生携手,为爱而生、让“艾”远离


早在2007年,邓丹因参与相关调研工作,对国家和地区防控艾滋病情况有所了解,也产生了为地区防“艾”事业做贡献的想法。她自发组织、招募、带领一批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同时与其科研团队一道,开展防“艾”知识科普宣传,为防“艾”事业贡献力量。



“知‘艾’,才能更好防‘艾’”。邓丹和团队一起开发管理的重庆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宣传教育网是重庆市卫计委授权建立的首个防“艾”宣教网站,同时参研教育部防“艾”项目,在相关领域已具一定影响力。



近5年来,邓丹还承担重庆市多项防""项目,2018年,她负责组织和实施了全市54所高校大学生的防艾知识竞赛;今年12月1日,她和团队一道参加了重庆市2019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活动,全民动员同防“艾”。


目前,邓丹和其团队正积极进行着重庆市艾滋病大数据平台的开发,为市教委、市卫健委提供智力支撑与决策建议,助推防“艾”工作开展。她说:“这是一种责任感,我会一直做下去。”




有制度、有温度

教研室“传帮带”共成长




作为卫生统计与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邓丹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着力打造教学团队文化。在教研室12名教师的齐心协力下,一支有制度又不失温度的教学梯队已然形成。


教研室目前探索并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教学运行制度与管理机制,以规范与约束教研室的所有教学行为。在制度管理下,教研室的教学秩序一贯井然,在承担课程门类众多、课时数量庞大的情况下,依然获得了督导专家、同行教师与学生们的一致好评。2019年,邓丹所在卫生统计与信息管理教研室获“重庆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1

开发“网考”系统,让团队运行更高效


为方便师生,学校早年引进了“考易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推广网络考试,但因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十分复杂,有很多公式和数据,网考考题录入异常繁琐、艰难。一开始学校的网考没有统计学的相关内容,依然延续了“老路子”。


邓丹最早主动承担了统计学科网考系统统计学科试题库的开发,从策划、编制、搜集、核查,到输入、测试试题,再到扩充、完善试题的每一步,她用了一个多月的下班时间,加班加点将首批近千道考题录入进系统,使得2门课程的机考得以实现。



使用过她制作的网考试题的教研室老师们发现,这确实是一个极大节省工作量、有助于了解和整合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的好方式,也逐渐开始了自身所负责专业的题库网络化工作,目前教研室已经有13门课程实现机考。


邓丹的这一次开头,极大节约了教研室团队考试阅卷时间,提高了对于学生考核情况的资料收集、分析效率,老师们也有更多时间和经历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


2

“老中青、一对一”,“青蓝工程”传帮带


邓丹所在教研室有很好的“传帮带”传统,新进老师从新进校听课、小课讲课到理论课授课,要经历严格的试讲机制;教研室老教师也会坚持定期到课堂听新教师讲课,“一对一”进行指导;同时,教研室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老教师们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向新进教师给出意见。


邓丹自己创立了名为“青蓝工程”的指导机制,取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关注并帮扶青年教师的成长。她作为《卫生统计学》与《医学统计学》的课程负责人,号召并带头开展“老中青,一对一”的教学帮扶,促使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以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延续与升华。教研室教师雷迅2013年入职,在教研室团队的帮助下不断成长,2016年获重庆医科大学青年教师英文讲课比赛一等奖,并且获首届全国MBBS项目青年教师英文讲课大赛三等奖。



2018年,由邓丹带领的《卫生统计学》教学团队,荣获“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同年,《医学统计学》课程被评为全国医药学研究生精品建设课程,西部高校仅重医入选。



而仅开设6年的应用统计学专业已形成本-硕培养体系,于2018年顺利通过专业审核性评估,学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为教研室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学科平台。


“秉承感恩之心,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我也希望继续传递给新老师们,在这样的传承中贡献我的一份力量”,邓丹说。




策划:党委宣传部  教务处

撰稿:钟志  蔡雨齐


往期热点


我校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荣膺“2019 年度第十二届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领导者卓越贡献奖”

初赛、决赛均第一!我校学子在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研究生临床能力(眼科学)大赛夺魁

期末考在即丨官微亲测“校园自习地”,谁是你心中的No.1?

我校与渝中区人民政府签订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

重医新青年丨专业比赛、学生组织、科研活动全能发展,看这位保研协和的姑娘怎么说


点一下  在看  会更好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