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 |《王小文的日记》I:初入战场
编者按: 王小文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的一名普通医生,疫情来临之时,他与众多同仁一道,毫不犹豫的选择驰援武汉。在紧张、高压、繁忙的与新冠肺炎战斗之余,他笔耕不辍,用日记记录了对自己而言,永难忘怀的时光。
让我们透过笔者琐碎而真实的视角,一窥唯有奋战在疫情一线的人们所能经历、理解和感悟的点滴故事。
《王小文的日记》将以连载形式后续不定期推出。
出发前一天
出发前一天,我值24班,因为疫情非常时期,整个科室就我一个一线医生,负责住院、门诊、急诊、会诊,病房主要剩下的几个重症病人。
白天一直间断的在忙,收了一个急诊,是一个不是特别复杂的老年性气胸,但病人一直在咳嗽,肺部还有炎症,因为特别时期,病人在老家区县发病,辗转多家大小医院,杨双强主任看过后,与吴庆琛主任商议决定急诊入院。
见到患者和家属的第一眼,是那种急迫和期待的眼神。问了病史,更多的倾向于患者目前症状是长期慢支的结果,而不是新冠肺炎,心里也踏实了一些。
“护士老师,麻烦给我帮一下忙吧,我给这个患者做个胸腔闭式引流”,护士小姐姐放下手中的泡面跑了出来,“哦不好意思,不知道你在吃饭,赶紧先吃,我去准备东西”,“好的,马上,就两口,完了”。
晚上23点,突然接到主任电话,“小文,你是不是在值班",第一反应是又要收夹层了。“现在医院抽调你去武汉,你去不去”,没想多少,赶紧说"没问题主任,什么时候出发?"“明天早上,你赶紧回去收拾东西,喊其他人来值班”。挂完电话,我想了许久才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编号36号的队服
收拾洗漱完已经快凌晨快两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我知道这是大战前的焦虑、担心和不舍。
出 征
走的太匆忙,有些物品没有准备。两个小孩陆续起床了,我陪小儿子玩了一会玩具,这时我妈哭着打了电话过来 “你从小体质就差,去了一定要小心啊!"通知10点钟医院集合打针、培训,赶紧匆忙的扒完几口早饭,跟家人简单做了个道别,拖着大行李箱出了门。
出征仪式现场
在门诊大楼拍照与道别时,各级领导都表达了关心,希望我们务必做好防护,一定要“零感染”。两位护士长与我们拥抱道别,塞给我们两袋口罩,说“行李箱里还准备了一些防护用品,过去一定注意安全……”
离别的那一刻实在没有忍住,泪流满面
飞机安全落地武汉,打开手机一看全是留言,问是不是去武汉了。同事说,你还是发个朋友圈,至少给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报个平安。
飞机上,援鄂队伍和空姐合照
由于此次医疗物资数量较大,华夏航空还额外调动了一架飞机运载。几大车的物资,大家一直辛苦到晚上十二点多。还有很多志愿者车队奋斗在抗疫一线。我们后几批物资都是志愿者护送的,也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只能在此谢谢他们。
帮忙运物资的志愿者车队
武汉是我熟悉而陌生的城市,这里有我的同学、好友还有老师,去年底来武汉开全国年会的时候还感叹这座城市的变化之快,那些气势磅礴、灯光璀璨的长江夜景如今变得黯然,矗立在江滩岸边的高楼上 “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灯光尤为显眼。
在往酒店的大巴车上,拍下窗外的灯火
准备投入战斗
不到六点醒了,窗外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
早上8点,一个馒头,一个鸡蛋,有零食还有政府送的小饼干。窗外大喇叭里响着疫情防控宣传通报,马路上偶尔见到几个拎着菜篮子的市民,还有依稀路过的出租车。
从酒店往外看,行人寥寥
9点半,在肖明朝副院长的主持下,我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肖明朝副院长任书记,周发春主任任组织委员,全体庄严宣誓并召开了一个简短的支部会议,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接上级通知以及根据对方医院要求,没有过多的休整时间,今天下午四点第一批就要上,收治病人,党员同志冲在前面。
全体队员宣誓
下午,对方医院过来对接(此处省略一千字),我们的目的一是做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管理;二是做好监测,减少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重症向危重转化;三是整栋外科楼都是临时改建的,条件有限,大家只有克服,正如周主任所说,“我们是来解决问题,不是来提问题的”。
对了,今天是情人节,我想这将是我人生最难忘的一次情人节。
上战场了
昨天第一批进去的战友们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两个病区70张床就全收满了。因为门诊楼和住院大楼相距较远,并不能使用对讲机实时沟通,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病房里的一部手机。为了病房和门诊的两班人马更加默契高效的完成工作,周主任要求今天进病房的人先要去门诊四楼学习病历和医嘱系统,为了让我们安全到达医院,还专门为我们画了路线图。
我们早早吃了饭前往门诊大楼,一直不停的雨逐渐混合了风雪,等走到医院时已是漫天飞雪。
圆形的门诊大厅里,随处可见各种颜色的队服,说着不同方言的医疗队,还有拉着物资的工作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的战友们排队进入病区。
来到四楼,又是一番景象,每一个门诊房间编码,分区给不同的医疗队,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对讲机和公用手机。一边拿着手机看着前方发来的照片,一边在电脑上敲打,像战地上滴答作响的电台,随时根据前方消息调整战略布局。
此刻的场景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听风者》,不见硝烟,但闻风声。现在何尝不是呢?
《听风者》剧照,跟抗疫的场景如出一辙
此时外面响起了加油的口号声,我从门口向外侧身看去,一群穿着橘红色队服的医疗队正在集结进病房,后来得知他们是来自天津的援鄂医疗队。
窗外的鹅毛大雪纷纷扬扬,我太久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大雪了。
来源:王小文
编辑:蔡雨齐
排版:杨海波
往期热点
战疫故事 | 一场集体的“云”生日会 一位援鄂医生的现场“云”求婚
战疫故事丨我校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开展首例ECMO治疗
战疫故事丨蔡佳:是“战场”,也是家乡!短暂相聚,他与父母隔栏相望
点一下 在看 为战士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