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讯:第九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话语研究前沿”国际会议成功召开

秘书处 话语研究 2024-03-07



    2021年11月5日至7日,第九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话语研究前沿”国际会议通过腾讯会议和bilibili直播间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累计1000多名参会者通过腾讯会议进入直播间,与主旨发言专家进行互动交流,B站人气值最高达5000以上。会议特邀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大会发言和特邀专题发言,并设置(特邀)专题研讨、主编论坛和分会场论坛,为学者提供了更多的研讨与交流机会。




01




主编论坛顺利召开


    2021年11月5日下午举行了主编和读者交流活动。参加活动的有四位话语研究领域重要的SSCI期刊主编,他们是Discourse, Context & Media主编Richard Fitzgerald教授,Text & Talk主编 Srikant Sarangi教授,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主编 Michal Krzyzanowski教授,Social Semiotics联合主编 David Machin教授;六位国内期刊主编也参加了活动,他们是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刊《话语研究论丛》主编田海龙教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教授、《当代修辞学》主编祝克懿教授、《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邓耀臣教授、《现代外语》主编冉永平教授、《语言学研究》主编高一虹教授。各位主编对目前期刊的普遍性问题发表了意见,分享了期刊对话语研究相关论文的选题倾向、期刊的审稿流程,对话语分析青年学者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四位话语研究领域重要SSCI期刊主编发言

六位话语研究领域重要国内期刊主编发言


02




学会举行理事会议


    2021年11月5日晚上,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辛斌教授主持全体理事会会议。会议首先讨论了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增选事宜,其中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国凤教授、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刘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郇昌鹏副教授当选常务理事,多位国内中青年学者当选理事。理事会上,学会秘书长田海龙教授报告了学会的工作。学会接受上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领导,积极参加上一级学会的活动,在全体理事和全国话语研究学者的支持下,组织了13次话语研究的线上线下会议,出版了会刊,发布了公众号,有力地推动了话语研究在国内的深入开展。全体理事对学会的工作表示满意,并且对学会的今后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之后,郇昌鹏副教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就会议筹备情况向理事会做了汇报,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教授就下一届会议的承办事宜做了申报。

参加理事会的部分理事、常务理事



03




   开 幕 式   


    在2021年11月6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辛斌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常辉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辛斌教授对各位学者在疫情之下的辛勤工作表示了赞赏,对本次会议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形式和精彩纷呈的交流内容表示十分期待,希望各位参与者能够收获良多、满载而归,并预祝此次会议圆满成功,祝所有与会者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常辉教授对出席会议的主旨发言人和与会者表示了热烈欢迎,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话语与数字社会”,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价值,并希望各位与会者都可以享受本次学术盛宴。开幕式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田海龙教授主持。

辛斌教授作开幕式致辞


常辉教授作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致辞嘉宾、部分会议主旨发言人和主持人合影



04




大会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共有10位国内外话语研究领域的学者作为特邀嘉宾作大会主旨报告。专家发言为推进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David Machin教授

作大会主旨发言



    Social Semiotics的联合主编,浙江大学David Machin教授作了首场主旨发言。他首先介绍了现代公共机构用数字系统来管理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然后重点以瑞典幼儿园使用的一个数字系统—— Unikum为例来展现数字系统是如何塑造社会生活的。Unikum是瑞典幼儿园用来管理学校以达到国家新课程目标的系统。David Machin教授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该数字系统的的功能和使用。


Monika Bednarek教授

作大会主旨发言


    悉尼大学语言学教授、悉尼语料库实验室主任、亚太语料库语言学协会指导委员会成员Monika Bednarek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视角探讨了环境危机事件和社交媒体话语。她分析了2019-2020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危机事件中社交媒体上的气候话语,以澳大利亚Twitter上的话语动态来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该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更好地理解现有气候话语的外部影响和动态。


丁建新教授

作大会主旨发言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创院院长(双聘),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丁建新首先谈论了新媒体在此次新冠疫情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对疾病作为“他者”被流放、排斥的历史的梳理,结合桑塔格、福柯等人的隐喻和“他者”理论,以及道格拉斯、凯博文等人的污名化理论,分析疾病是如何被隐喻,患者是如何被“他者”化,疾病又是如何从单纯的医学名词被赋予道德批判意义和政治化立场的。同时,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分析患者、“武汉人”甚至“中国人”等群体被污名化背后隐藏的微观话语权力博弈,进一步指出防范疫情带来的“二次伤害”、消除疾病隐喻及患者污名的重要性。

 

张辉教授

作大会主旨发言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在报告中试图提出一种正在浮现的、新的批评认知语言学分析视角:语言理解与接受的视角。他首先提出,大多数批评话语研究,包括批评认知语言学,都是语言产出视角的,侧重探讨说写者如何建构话语及其产生的认知和修辞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话语消费者的反应,因此语言理解与接受的分析视角可以弥补批评认知语言学这一不足。然后论述了我们需要识别在语言理解和接受中的心理表征与复杂的认知过程,阐释听读者对说写者的可信度、文本的逻辑性以及听读者在话语理解中唤起的情感,并在最后指出了这一分析视角今后的研究方向。


郇昌鹏副教授

作大会主旨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郇昌鹏副教授以2015年《纽约时报》和《曼谷邮报》对曼谷爆炸案的英文报道为语料,采用评价系统中的态度系统,重点分析了危机事件中“转危为机”的话语构建和传播机制、不同新闻人物的话语和立场表征模式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原因。研究发现,“曼谷爆炸案”最终未能实现“转危为机”,反而成为泰国中央和地方互相指责和埋怨的政治游戏/闹剧,最终造成了社会分裂。同时,造成这一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超级英雄”的缺失(absence of capable heroes)。该报告从态度资源视角重新解释了“英雄是一个象征代码(symbolic code)”这一重要概念,基于《纽约时报》和《曼谷邮报》报告异同的分析,希望以此事件为反例,为危机事件之后重构社会凝聚力提供一些启示。


胡开宝教授

作大会主旨发言


    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和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考察了2000年至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所构建的中国政府形象。分析显示,中国政府的性格是进取和勤勉的,这一点可以从高频实词如“发展”、“改革”、“促进”和“加速”的使用中得到证明,这些高频实词与“我们”相关。同时,中国也被构建为一个与公众有较大权力距离的政府,这可以通过高价值情态动词(包括“must”)的论述使用得到证明。研究认为,对于机构翻译语境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工作,源文本的影响和译者的角色对中国政府形象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王国凤教授

作大会主旨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国凤教授基于发表在国际期刊和国内期刊的新闻话语研究论文情况,对新闻话语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其跨学科特征。该报告从新闻话语研究的两个基点学科——新闻传播学和语言学及符号学视角切入,简要介绍了新闻话语的跨学科分析框架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并以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基于语料库进行新闻话语的跨学科研究。


Richard Fitzgerald教授

作大会主旨发言


    澳门大学Richard Fitzgerald教授在本次报告中讨论了在中国的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调动不同平台的技术支持、语言和文化资源以及人口特征如何在一个跨平台生态中创造性地参与数字社会生活。在中国社交媒体的发展中,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结合在一起,不断重塑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已经熟练地融入到技术中介环境中,这反过来为话语分析提供了丰富的分析资源。本次报告中讨论的论文强调了特定平台作为承载技术和文化资源的空间,并强调了跨平台的创造性协调。最后,他指出技术发展的方式、多平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跨平台参与的环境提供了一个千变万化的调色板,使创造的可能性和模式与文化资源交织在一起,可以通过超越任何特定的使用或媒介的模式来传递意义。

 

Michal Krzyzanowski教授

作大会主旨发言


    SSCI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主编、瑞典乌普萨拉大学Michal Krzyzanowski教授在报告中将最近流行的“新常态”话语(在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发起并广泛使用)与(右翼)民粹主义或极右翼政治行动者在欧洲公共领域长期存在的国家和跨国想象联系起来。他在报告中指出,冠状病毒非常尖锐、真实和有形的特征迫使民粹主义政治行动者放弃了他们通常的“想象”策略,转而选择用各种类型的“事实”来描述COVID-19危机。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对危机的准事实描述被非常巧妙地重新包装和使用,作为工具,帮助极右翼“预先合法化”其政治战略和政策。


Srikant Sarangi 教授

作大会主旨发言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芬兰人文与社科院院士、SSCI期刊Text & Talk主编、丹麦奥尔堡大学Srikant Sarangi教授在报告中重新评估了方法论实用主义(methodological pragmatism)这一现象和发展趋势的优缺点,从相对关系和阐释视角分析了研究者对嵌入数字结构中的话语数据所采取的立场。同时,他批判性地反思了话语研究的数据驱动与解释驱动范式的长期困境。


05




特邀专题研讨会与分会场论坛


    会议共设置了14场特邀专题研讨会和15场分会场论坛。特邀专题研讨会的学者报告涵盖了话语研究领域内的热门话题,如新媒体传播中的文化价值观话语、教育话语研究、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与翻译传播、中国形象的话语建构、能源话语研究、死亡话语研究、外交话语研究、话语与社会发展研究,等等。分会场论坛的主题囊括了外交、生态话语研究,国家形象话语研究、新闻话语研究、网络话语研究、多模态话语研究等等。会场上学者们的报告主题新颖前沿,内容精彩纷呈,演讲各具风格。会场观众积极提问,与专家进行深度探讨交流,讨论十分热烈。总计近1000人参与了特邀专题讨论,近800人参与了分会场论坛,单场参会人数最高达200人。

辛斌教授参加分会场论坛讨论

部分特邀专题研讨会和分会场论坛合照



06




    闭 幕 式    


    2021年11月7日下午5点举行了闭幕式,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陶庆教授、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田海龙教授出席了闭幕式并做总结发言。陶庆教授向出席会议的专家表示了由衷感谢,对会议的主旨发言、专题报告和分组研讨表示赞赏,并对本次会议的组织方表示感谢。田海龙教授首先对十位主旨发言人、十四位特邀专题召集人和参加十四个专题研讨、十五个分会场研讨的200多位发言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在线参会的众多话语研究的学者和学生表示感谢,对本次大会的承办方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会议召集人郇昌鹏博士和其团队表示感谢。田海龙教授表示,在过去两天的会议上大家的发言很有见地,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当代话语研究的新起点。同时,他也强调,话语研究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研究领域,这需要话语研究的学者认真读书、深入思考,致力于提出能够解释社会中新的话语现象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闭幕式上,下一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方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教授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话语研究相关的学科建设情况,诚挚邀请大家于2023年金秋时节参加第十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

陶庆教授作大会闭幕式致辞

田海龙教授作大会闭幕式致辞

下届会议承办方浙江师范大学胡美馨教授发言




据悉“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NDCC)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活动,已连续召开九届(2006 年于南开大学、2008 年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2009 年 于南开大学、2011 年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年于南京师范大学、 2015 年于中山大学、2017 年于华东交通大学、2019年于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年于上海交通大学),第十届将于2023年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该会议的连续成功召开,有力地推动了话语研究领域在中国的深入发展。



E N D


相关链接


第八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外国语大学成功举行

第七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交通大学(南昌)成功举行

第六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成功举行

第五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行

历届“当代中国话语”国际学术会议掠影(至前7届)

历史沿革:“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至前7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会讯:第九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话语研究前沿”国际会议成功召开

秘书处 话语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