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大先生|杨华勇院士:关注国家需求,从1到100,助力产业升级转型!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先生”二字是尊称,“大先生”更是对有德业者的尊称。浙大科创开辟“科创大先生”专栏,带您感受“大先生”魅力,传承“大先生”美德。
高铁通车里程位居全球第一,国产盾构机走向世界前列,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从曾经的“小商品”到如今的“硬核创新”, “中国制造”正被赋予全新含义。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中国制造”又该如何谋发展?本期“科创大先生”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科创原子精度制造创新工坊首席科学家杨华勇,为我们讲述“中国制造”的科创之路。
“
杨华勇,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突破了盾构压力稳定性控制、载荷顺应性设计和姿态预测性纠偏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克了掘进过程失稳、失效、失准三大国际难题,研发出土压、泥水和复合三大类盾构系列产品,使我国进入盾构技术先进国家行列;攻克液压电梯速度与位置精确控制、势能高效回收关键技术难题,形成国际领先的自主液压电梯核心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1)、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等荣誉。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在杨华勇院士看来,“中国制造”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做好未来谋划,原子精度制造就是其中之一。
杨华勇院士说,当前,各国科技前沿都在循着两条路径积极探索:极大尺度和极小尺度,大可至宇宙星体,小可至微纳世界。微米,是一米的百万分之一,而原子比微米还要小,浙大科创的原子精度制造创新工坊就是要“锱铢必较”,抢占原子精度科技创新高地,研究原子尺度下的中国制造。
图片源自创新浙江
探索无涯,创新不止。早已在国产盾构机等研究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杨华勇院士,为何选择原子精度再创新?答案只有四个字:“四个面向”。国家有需求,人民有需求,产业有需求,科技创新就得跟上。杨华勇院士说,目前中国高铁、施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已是长板,制造行业要关注短板:比如精密制造,就是被“卡脖子”的地方。在生命健康和民生领域,中国医院的很多精密仪器都要依靠进口,家庭服务机器人还不够普及。
杨华勇院士告诉我们,中国精密制造领域,从产业角度来看,在跟跑阶段;从研究角度来看,在并跑的阶段。他希望浙大科创的探索,可以在并跑的过程中做一些领跑的事情。“研究机理没搞明白,数据库不够,关键技术没有突破,所以才会被人‘卡脖子’。”
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光靠科学发现远远不够,杨华勇院士表示,中国有很多研究,已经取得了点上的突破,但是整体技术不成熟,产业大规模应用有困难。他说,如果说技术的成熟有9级,大学科研院所做的往往是1-3级,企业做的是8-9级,中间4-7级没人做,而这就是浙大科创要突破的地方。“我们不仅要做‘0到1’的创新,更要做‘1-100’的突破,技术成熟了,推广就容易了,这其中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浙大科创上接实验室,下接产业,走过中间‘死亡谷’,做好桥梁,建立机制,培养技术团队,推动企业合作,真正把技术转化为成果。”
目前,杨华勇院士领衔的原子精度制造创新工坊已经在浙大科创启动运行,生物器官3D打印、原子刀……创新工坊正汇聚更多年轻人,探索极端世界,助力未来制造发展:“浙大科创正努力打造成为解决区域问题与国家需求的一个典范,希望工坊依托中心在关键技术上有突破,把前沿基础研究变成一个产业性的探索,为萧山区杭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作出贡献。”
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曾说:“我喜欢离开人们通行的小路,而走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这也是杨华勇院士创新之路的真实写照。回顾科研生涯,他感慨,如果只局限于实验室内的工作,生活将轻松容易很多。但几十年前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时,他就下定决心,不能让研究只停在纸面,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人类的发展轨道上。
“做技术创新一定要走出去!”对有志于投身科研、投身制造业的年轻人,杨华勇院士表示,一定要打开视野走出去,不仅要对标世界一流,更要呼应国家需求,找准产业痛点:“要看看同行在干什么,看看产业在关心什么,国家在需要什么。一个人只要主动,肯下苦功夫,就一定能发挥更大作用!”
文字/图片:吴瑶瑶 李娟/陈小兵
本文编辑:陈小兵
校对:陈小兵
推荐阅读
点“在看”,送我一朵小黄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