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华版)胡哲力、顾乃华|高新区建设与制造业技术创新——基于区域异质性视角的实证检验

JJYGLY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09-09

❖ 自2022年5月18日起,《经济与管理研究》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rem.cueb.edu.cn

https://jjyg.cbpt.cnki.net

高新区建设与制造业技术创新——基于区域异质性视角的实证检验

胡哲力 顾乃华

► 刊期:《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期

► 作者简介:胡哲力,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顾乃华,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的区域异质性,进而判断高新区是否异化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异化为工业园区。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局效应而言,高新区的设立推动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即高新区没有异化为工业园区。高新区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异质性,设立高新区的政策对东部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该政策仅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质量,但是对于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而言,该政策并没有推动区域内的制造业技术创新,即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高新区异化为了工业园区。与中小型城市相比,高新区对中国大型城市的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作用较为显著。虽然总体而言高新区促进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但是该政策仅促进了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基于调节效应的机制检验,本文认为高新区通过集聚人力资本、集聚生产性服务业等渠道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数量。

关键词

国家级高新区;工业园区;制造业;技术创新;创新驱动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18年以来,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逆全球化趋势,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劳动力要素和资源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发达国家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转移至成本更低的东南亚以及非洲国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巩固其“链主”的地位。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限制其核心技术的出口,以制约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大幅提升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度。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政策,也是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设计,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行区与示范区,为中国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发达国家纷纷“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以及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大量引入低端制造业的背景之下,从经验发现方面,理清高新区建设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同区域的高新区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影响渠道,有助于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进而可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之处

本文将高新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条件,通过构建渐进式的双重差分模型,重点研究高新区的设立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而判断高新区是否异化为了工业园区,并试图探索出高新区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渠道。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如下:(1)从一个结构性的视角研究一个较为中观的问题,使用2000—2018年制造业发明专利数据以及实用新型专利数据,验证高新区政策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现有文献大多基于宏观或微观企业的视角研究高新区产生的影响,而较少研究高新区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对该领域内中观层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2)使用更科学的模型得到更可信的结果。现有文献大多利用倍差法检验高新区是否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是否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否影响了微观企业的技术创新等。但是使用该方法的估计策略可能存在着内生性问题,即中央政府在设立高新区时,一方面会选择经济发展较强形成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选择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以降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本文利用高新区设立时间点的差异性,基于渐进式的双重差分更科学系统地检验了高新区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相较于倍差法,该方法所得结果也更为可靠。(3)手动整理了100多万条专利数据,并将该数据与城市统计年鉴等数据进行匹配和汇总。现有文献大多匹配至省域层面,且专利数据仅包含规模以上企业的专利数据数。本文则是将数据匹配至城市层面,并且数据包含所有类型企业的专利,同时不仅整理了专利数量,还整理了每个专利被引用的次数。本文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检验了高新区设置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4)在确认了高新区建设有效性的基础之上,对不同区域的城市进行异质性检验,并将制造业分为高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与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进行异质性检验,还探索了高新区建设对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作用机制。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高新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为基础,采用2000—2018年市级面板数据,基于渐进式的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高新区的设立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进而判断高新区是否异化为了工业园区。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高新区的设立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推动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且经过安慰剂效应检验、PSM-DID估计和改变政策时间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验证后,本文所得结论依然成立,即从全局效应而言,高新区没有异化为工业园区。从动态效应而言,高新区在设立的初期为吸引企业入驻园区采用相类似的政策而产生政策的规模报酬递减效应,在“二次创业”之后高新区促进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第二,高新区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异质性,该政策对东部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对中部地区而言,该政策推动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质量。但是对于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而言,该政策并没有推动区域内的制造业技术创新,即从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视角而言,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高新区异化为了工业园区;相较于中小型城市而言,高新区对中国大型城市的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作用较为显著。

第三,虽然总体而言高新区促进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但是该政策仅促进了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推动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第四,基于调节效应的机制检验,高新区通过集聚人力资本以及集聚生产性服务业等渠道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数量,但以上两个影响渠道均没有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质量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高新区与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首先,要进一步优化高新区试点的空间布局,因地制宜找出适合当地的发展方向。高新区在引入制造业企业时也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避免出现跟风发展以及重复建设,以防产业发展的趋同化。其次,应强化人才战略,为制造业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通过制定各项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为地方制造业的发展做好智力支撑。最后,地方政府应抓住高新区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改善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环境,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要注意积极引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区域技术创新打造高质量的外部环境与配套服务体系。(全文刊发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期55—72页。)

  ※ 阅读提示 ※  


《经济与管理研究》电子期刊已上线,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经济与管理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