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版)吕越等|制造业服务化的就业效应:空间关联、影响机制与异质性
❖ 自2022年5月18日起,《经济与管理研究》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rem.cueb.edu.cn
或
https://jjyg.cbpt.cnki.net
制造业服务化的就业效应:空间关联、影响机制与异质性吕越 于喆宁 陈泳昌 董康银
► 刊期:《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期
► 作者简介:吕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喆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陈泳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董康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省级层面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合并,得到2000—2013年省份-行业层面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规模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会显著提升本区域的制造业就业规模,但对于空间关联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将产生“虹吸效应”,即降低空间关联区域的就业规模。机制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主要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规模两条渠道来影响制造业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地区以及非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规模的扩大作用与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对于中部地区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只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制造业服务化带来的就业效应尚未显现。拓展性分析发现,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的不断开放,均能显著增强制造业服务化对本区域就业带来的提升效应,同时弱化对空间关联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
关键词
制造业服务化;就业;产品创新;市场规模;虹吸效应
一、问题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为有效提升制造业就业规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趋势。伴随大量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要素的应用渗透,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规模将会显著提升,这对于稳定和扩大制造业就业规模至关重要。当前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性产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9%。为此,本文重点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行业的就业效应及其内在机制,以期为中国高质量就业提供有益建议,同时也将从产业融合视角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证据。
二、创新之处
尽管已有文献已经给出了服务化影响就业规模的部分证据,但考虑到劳动力本身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一个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就业规模不仅会受到自身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还可能会受到其他地区或行业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现有研究缺乏从空间角度给出进一步分析,这为本文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研究数据上,已有研究多运用国别层面的投入产出表构建制造业服务化指标,简单将各省份同一行业的服务化程度认定为同一水平,这一处理方式严重忽视了不同省份间异质性的服务化特征。因此,本文根据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各省份的投入产出表,运用完全消耗系数法手动测算年份-省份-行业维度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以进一步捕捉省份间差异化的制造业服务化特征,提升了本文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和可信性。(2)在研究方法上,由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存在,不可忽视其空间效应,因此本文采用能够同时控制就业规模时间滞后项、空间滞后项、时空滞后项以及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的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探究制造业服务化的就业效应,为得到的研究理论提供稳健的经验证据。(3)在研究内容上,首先,本文不仅探究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还进一步剖析了其中的主要机制。其次,本文从区域以及行业要素密集度的视角开展异质性分析。最后,本文将研究视角扩展至服务业集聚与服务市场开放,逐一讨论这两方面因素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就业效应带来的交互影响。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将基于省级的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合并,得到2000—2013年省份-行业层面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
第一,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对本区域劳动力需求表现出正向的提升作用,但对空间关联区域的劳动力存在显著的“虹吸效应”。
第二,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规模这两条途径进一步作用于制造业就业。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就东部地区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对本区域就业的扩张效应与对空间关联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二者同时存在;就中部地区而言,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只存在间接效应;就西部地区而言,无论是制造业服务化对本区域的劳动力需求扩张,还是对空间关联区域的负向溢出效应,都尚未显现。从要素密集度异质性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带来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空间关联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都显著存在于非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只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第四,拓展性分析发现,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的开放,都会进一步推动本区域的就业提升效应,也弱化了对空间关联区域劳动力就业的“虹吸效应”,减缓对空间关联区域的负向冲击。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应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时代先机,积极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注入制造业以新的元素、活力,催生制造业新的生产线,进一步增加中国制造业的就业规模。同时,应鼓励包括电子商务、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服务发展,加大对相关服务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人才引进与培养,以此持续助推企业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稳住本地制造业就业,降低空间关联区域服务化水平的提升对本区域劳动力形成“虹吸效应”。
其次,应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以及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一方面,政府应尝试打造制造业服务化企业示范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增强企业的服务化转型升级意识,加快企业的转型步伐。另一方面,政府应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助力缓解制造业企业引入高级服务要素面临的融资与技术阻碍,加快实现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推动企业创新产品、扩大市场规模来释放制造业服务化对本行业带来的就业扩张效应。
最后,要进一步提升服务业集聚水平与服务业的开放水平,释放制造业服务化对本区域的就业扩张效应,同时弱化对空间关联区域的劳动力“虹吸效应”,进一步完善制造业劳动力就业市场,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全文刊发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期93—110页。)
※ 阅读提示 ※
《经济与管理研究》电子期刊已上线,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