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版)陈楠、蔡跃洲|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专利数据的技术发展状况及区域影响分析
❖ 自2022年5月18日起,《经济与管理研究》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rem.cueb.edu.cn
或
https://jjyg.cbpt.cnki.net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专利数据的技术发展状况及区域影响分析
陈楠 蔡跃洲
► 刊期:《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3期
► 作者简介:陈楠,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蔡跃洲,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本文使用人工智能专利统计量构建核心解释变量,以2010—2019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分析样本,就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差距、经济关联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持续、稳健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东部、中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2)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各分支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分布呈现同构化特征,技术发展方向与区域比较优势之间存在错配,阻碍了西部地区分享技术红利;(3)人工智能缩小了中部城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差距,但扩大了西部城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4)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难以通过经济水平相近、产业结构相似、地理位置邻近等条件传导至邻近区域,技术进步尚未对区域经济关联产生显著影响。为引导中国人工智能技术长期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未来应加强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布局、重点提升西部地区技术水平和区域承接能力。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人工智能专利;高质量发展引用格式
陈楠,蔡跃洲.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专利数据的技术发展状况及区域影响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44(3):16-40.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夯实区域发展基础、理顺区域经济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时代,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数字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选择的技术进步速度和方向通常难以实现社会总福利水平最大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能带来欠发达地区资源及成本优势弱化、要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加剧发展不平衡趋势。在国内,上述不平衡问题则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省份的数字技术优势突出、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中部、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则难以分享前沿数字技术的发展红利。“数字鸿沟”持续存在,不利于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区域之间适度的经济差距有助于保证市场机制的运营效率,但持续加剧的区域不平衡趋势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面对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带来的区域经济极化风险,有必要对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链发展状况、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果和机制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检验。二、创新之处
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将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已有研究存在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对研究对象缺乏清晰界定,难以开展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且人工智能代理变量与实际技术范畴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影响回归结果的可靠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补充和创新:首先,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范围做出明确定义,并就人工智能技术对其产生的影响开展全面系统的实证检验和分析。本文提出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应包含至少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否促进区域自身经济规模的增长。二是人工智能技术是否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三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否促进区域间经济活动关联程度的持续深化。三者之间既逐层递进,又相互支撑。区域经济从自身规模扩张,到经济差距缩小,再到经济活动广泛关联,体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路径。同时,区域自身经济增长是缩小区域差距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而提升区域经济关联又是促进经济规模增长、实现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次,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分支的专利统计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客观表征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专利数据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代理变量已经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普遍使用,相较于其他代理变量,专利数据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技术进步和渗透应用水平。本文使用的专利数据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专利,可以就人工智能技术分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开展更为细致的检验分析。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分支的专利统计量构建核心解释变量,基于2010—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工具变量、动态面板、空间计量等回归模型,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差距和经济关联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持续、稳健的提升作用,技术进步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在有效控制内生性的基础上,回归结果依然稳健;
(2)人工智能技术分支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分布呈现同构化特征,技术发展方向与区域比较优势之间存在错配,阻碍了西部地区分享前沿技术红利;
(3)人工智能技术缩小了中部城市与全国平均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但扩大了西部城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未来需更加关注西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落地;
(4)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难以通过经济水平相近、产业结构相似、地理位置邻近等条件传导至邻近地区,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关联的影响尚不显著。
为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科技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推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持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相关领域研发投入,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基于专利数据分析可知,目前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链布局有待提升,第三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基础层专利、涉及重点战略方向的技术层专利占比仍然较低。尽管中国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数量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创新质量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和缺失可能制约相关科技产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未来应继续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领域的人才、资金和制度支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实现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第二,完善优化人工智能产业顶层设计和区域布局,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利分布呈现同构化特征,可能造成重复建设、资源错配等低效率投入,不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应充分考虑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中部地区的产业和技术积累、西部地区的资源和成本优势,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充分利用各地已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合理分工,优化布局,在整体发展中促进区域相对平衡,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三,重点关注西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提升区域技术承接能力。本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尚不显著。应重点关注西部地区相关科技产业发展,在实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重视互补性投入的识别和配套转移,培养和提升区域市场在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人力资本、制度监管等各个方面的技术承接能力,确保西部地区尽快实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收益。
(全文刊发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3期第16—40页。)
※ 阅读提示 ※
《经济与管理研究》电子期刊已上线,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