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华版)娄小亭等|多重制度逻辑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的影响研究

JJYGLY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09-09


❖ 自2022年5月18日起,《经济与管理研究》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rem.cueb.edu.cn

https://jjyg.cbpt.cnki.net

多重制度逻辑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的影响研究
娄小亭 朱祖平 黄若谷 阮荣彬

► 刊期:《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8期

► 作者简介:娄小亭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朱祖平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若谷,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阮荣彬,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是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协同多元制度逻辑促进区域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是中小企业创新研究亟需回答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制度逻辑理论,结合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多重制度逻辑与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的关系。研究发现:(1)驱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的主导逻辑呈现出政策逻辑、市场逻辑、技术逻辑与文化逻辑混合并存的多元差异化特征。(2)政策-市场-技术多元驱动型、文化支撑乏力下技术主导型这两种组态可以产生高专精特新水平,前者侧重于普惠金融、产业集聚与创新投入的协同推动作用,后者则更关注在文化逻辑核心缺失时创新投入的主导作用。导致非高专精特新水平的两种制度组态均呈现出政策、市场与技术逻辑的核心缺失,说明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与新颖化发展要通过政府与市场的“互惠之手”强化中小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的技术经济联系,同时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设计与工艺创新,加大数字技术对制造产业的渗透与融合。(3)中国东中西部与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升级路径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各地立足优势产业链发展节点寻求产业政策支持或市场机会,特别是处于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的中小企业,跨越资源禀赋差异寻求产业内规模较大企业的资源支持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度协同;制度逻辑;中小企业创新

引用格式

娄小亭,朱祖平,黄若谷,等.多重制度逻辑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44(8):74-88.


一、问题提出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细分领域,具备成长为嵌入国际产业链的中国企业“配套专家”的潜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施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有力举措,对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产业链协作分工中把握主动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势必会使其在价值理念、运营实践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带来新的尝试,而升级成功与否又受到现有行业、产业生态或者场域中已经或即将存在的游戏规则的影响,这一规则由体现在行动者实践和思想中的制度逻辑塑造。从实践层面来看,“十四五”时期“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目标的提出对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的政策逻辑对市场和企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各个产业,科技加速促使企业追求快节奏的生产与管理方式。中小企业常常面临着追求“粗且快”和“专与慢”的冲突,在受到政策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复杂互动影响之外,技术逻辑与文化逻辑也在深刻影响中小企业的创新升级。那么,哪些制度要素显著影响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处于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的路径是否存在差异?如何协同多重制度逻辑的复杂关系以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以此为研究切入点,本文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的差异化制度路径,从而为推动各地区专精特新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提供启示与建议。

二、创新之处

本文为各区域专精特新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提供了理论借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识别特定情境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面临的制度环境,提炼出影响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的四种逻辑,即政策逻辑、市场逻辑、技术逻辑与文化逻辑,重新审视了多元制度逻辑的协同性和互补性,并通过探讨四种逻辑间的协同和互补如何影响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对已有关注制度逻辑的竞争性研究做了有益补充。

二是深入分析了多重制度逻辑影响中小企业升级为专精特新的具体路径。已有研究虽然已初步探讨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但并未阐明处于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的差异化路径。本文通过厘清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差异化升级路径,扩充了区域层面的专精特新企业研究,有助于为处于不同区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所处的制度情境构建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理论框架,借助组态视角分析了政策逻辑、市场逻辑、技术逻辑和文化逻辑与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必要性分析结果表明,一些省份处于非高专精特新升级水平是由于缺乏高的创新投入,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培育需要所处地区有一定的产业集群基础和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其次,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结果发现了驱动中小企业高专精特新水平的5条路径,依据核心条件的异同可以分为政策-市场-技术多元驱动型和文化支撑乏力下技术主导型两类组态。前者表明政府构建专精特新财税金融支撑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流程优化、战略规划帮扶等服务,加大对创新支持力度以及依托产业园项目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配套,多轮驱动能够促使更多中小企业聚焦产业链的细分环节实现专精特新升级。后者表明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孵化升级需要长期深耕于某一特定的产业链环节,过于追求快节奏的生产与管理方式会使中小企业陷入在价值链底端挣扎的恶性循环。而当长期主义的工业文化熏陶不足时,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也许能使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突破文化支撑乏力的限制。此外,高专精特新水平的5条路径都包含技术逻辑,反映出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期,技术逻辑对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的驱动路径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各省份制造基础与数字水平各不相同,但通过加大创新投入、普惠金融力度以及鼓励中小企业深耕等关键核心要素的供给,可以提高中部省份的专精特新水平。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有相同路径,说明技术逻辑与文化逻辑的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冲破其他要素缺失的限制。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和中小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而言,首先, 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是多重制度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要综合考虑政策引领、普惠金融支持、制造基础、产业集聚、创新投入、数字经济发展与文化等要素,选择与不同地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相适宜的主导制度逻辑。在具体实践中,可以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养专项规划,重视构建针对中小企业升级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撑体系与深化中小企业服务,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在人才、管理和战略规划等方面的改造提升。其次,创新投入在提升高专精特新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管理部门要强化创新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的战略引领能力,围绕地区优势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摸排,明确产业链技术断链薄弱环节,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发现机制,明确中小企业升级的发展方向与重点。同时,推动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优势创新资源,针对核心技术的薄弱环节协同攻关,探索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场景应用,共享生产要素的协作机制。因此,一方面要根据中小企业升级的技术需求特征,在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分行业批量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化技术改造,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生态,聚焦创新产品应用、知识产权保护、集聚资源供给循环等企业关注的重点,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此外,政府管理部门要注重营造精益求精、长期坚守的工业文化环境,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产业链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处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应依托政府打造的专精特新服务生态乘势而起,以精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持续优化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差异化创新能力,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实现梯度晋升。另一方面,处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要苦练内功,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升级。具体而言,首先,企业要拓宽行业视野,紧跟国家培养赛道,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充分发挥企业规模小的优势,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单一领域,从产品、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完善自我认知与战略规划,并将企业发展与政策、市场形势相结合,努力在细分市场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其次,管理者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行企业内部的“流程化管理变革”与“智能制造变革”。在数字化建设中优先覆盖研发、生产等核心流程,再逐步覆盖产品生产的全流程,逐步健全企业生产经营全链条的数字化能力。最后,企业管理者应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产业链头部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合作,定点培养人才,做好产品创新产业化和应用基础研究之间的衔接。还要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在地区优势产业集群中寻求良好的生态合作伙伴与互补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支持,协同创新实现升级。

(全文刊发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8期第74—88页。)

  ※ 阅读提示 ※  


《经济与管理研究》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经济与管理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