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版)黄祺雨等|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效应——基于三次产业的异质性分析
❖ 自2022年5月18日起,《经济与管理研究》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rem.cueb.edu.cn
或
https://jjyg.cbpt.cnki.net
► 刊期:《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1期
► 作者简介:黄祺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乃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杨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推动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特性及其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就业决策和就业流向。本文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促进了劳动力从事包括第二、三产业在内的非农工作。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而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体现在传统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2)第二产业数字化具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倾向于吸纳高技能劳动力;(3)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降门槛和稳就业的关键性作用,能够同时吸纳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进入;(4)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赋能农户增收,且有助于提升非农就业质量。因此,持续深挖数字就业红利,对于新时期促进就业增长、保障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互联网使用;非农就业;就业结构;就业质量引用格式
黄祺雨,王乃合,杨光.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效应——基于三次产业的异质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44(11):62-83.
一、研究背景
就业乃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要。长期以来,政府将就业问题视为重中之重,相继出台一系列就业举措,旨在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如何稳定就业局势、优化就业结构以及培育新的就业增长极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伴随着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已然成为新型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催生出以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业态和新兴产业,为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以数字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形态,涉及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等各个社会经济领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加速器”。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尤其在于,数字红利的持续释放给广大劳动力就业市场注入“新动力”,给予人们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就业选择。结合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 law)揭示的劳动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将逐步转向第二产业继而转向第三产业的演变规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决策和就业流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更有助于厘清中国劳动力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特别地,当前中国就业工作面临较多风险挑战,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的压力不减以及结构性矛盾凸显,发展数字经济成为保障城镇劳动力稳定就业、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首要选择。二、创新之处
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和宏观层面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深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在产业间就业的配置影响,进一步展开行业、地区以及个体的异质性分析和就业质量的拓展性分析,以期为推进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提供翔实的实证参考。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1)科学客观评价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微观个体在三次产业间就业决策的相关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补充;(2)从行业差异、地区差异以及个体差异三个方面展开异质性讨论,为推进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数字经济转向普惠共享新阶段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引;(3)进一步就农户增收以及非农就业质量提升展开讨论,更深层次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积极效应;(4)以互联网使用情况代表“数字鸿沟”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划分条件,借助广义双重差分法缓解内生性问题,有效消除共同趋势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得到更加精准的实证结果。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得到以下基本结论:在第一产业数字化的就业替代效应和第二、三产业数字化的虹吸效应的双重作用下,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数字化的就业创造效应均大于就业替代效应,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制造业的劳动力将转移至第三产业。异质性分析表明,第二产业数字化具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更倾向于吸纳高技能劳动力;而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过程起到降门槛和稳就业的关键性作用,能够同时吸纳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进入;同时,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年轻劳动力从事包括第二、三产业在内的非农工作。拓展性分析表明,一方面,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效拓展农户增收空间以及赋能农户增收;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强化各种权益保障,实现非农就业质量的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数字经济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力度,建立人业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应将数字就业发展纳入就业优先战略,强化相关发展规划、公共政策和服务支持,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就业带动作用,持续优化数字就业发展环境,稳定农业就业空间、提升制造业就业和扩大服务业就业。第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针对数字化浪潮下就业形式逐渐弹性化、多元化、灵活化等特性,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要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新型的劳动关系。
第三,缩小区域、城乡的数字经济发展差距。要加快夯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和产业需求,适度超前、有步骤和有重点地部署5G基站、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
第四,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劳动力数字技能水平。一是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高校内开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教学试点工作,鼓励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招生规模等方面向数字人才倾斜,强化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实现关键技术与人才培养的自给。二是要加强数字技能类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助力提升广大劳动群体的数字素养,弥合数字鸿沟,释放数字经济的普惠性。
(全文刊发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1期第62—83页。)
※ 阅读提示 ※
《经济与管理研究》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2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3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4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5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6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7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8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9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0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1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重点选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