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城县传统手工艺系列之一】儿时的记忆,文化的传承

2016-06-27 通城广播电视台 通视网

有情怀的媒体  有角度的观察  通城广播电视台



通城传统工艺美术具有悠久的艺术传统和风格,其中木雕遍及全县,应用广泛。建筑上的雕梁画栋、木制家具以及小的香盒、烟斗、拐棍等物,到处可见;神像、神轿、香案等,都是精致的工艺品。宁波床上雕刻的《百鸟朝凤》图,凤凰和百鸟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关门滴水床上雕刻的《全家福》3字,由28雀组成,构图精巧;有的床面上雕刻《郭子仪庆寿》图,艺精工妙。亭中楼阁上绘制,雕刻的山水风物和人物鸟兽,构图严谨,形象生动。有的雕艺精致到细如发丝,线条流畅优美。

据民国通城县志记载,该县清末民初时,有马港的徐功七是闻名湘、鄂、赣边区的木雕大师。雕艺高超精细,刻品生龙活虎。

当代由木雕传承发展起来的根雕艺术异军突起,现有隽水、五里、关刀、沙堆等乡镇的多处根雕厂雕刻出大量的精美作品,真可谓巧夺天工,精妙绝伦。


通城木雕、根雕


通城石雕是仅次于通城木雕涵盖面的又一重点传统美术。旧时,寺庙、衙门、宗祠屋门前的狮象石马,民间的石拱桥、石廓;我县的东山阁、雁塔、天岳关、雁门关和60多座牌坊均为石造,都是该县历史上一些雕艺高超的石匠所建造。清末民初,九岭王家坊的张会成是闻名周边县市的石雕大师。

通城石雕


杨志成,男,1927年出生于湖南衡阳,现年89岁,中共党员,陶瓷高级技师,十三岁开始在湖南界牌私人碗厂拜师学艺,手工制作陶瓷。解放后,一直在界牌瓷厂陶瓷研究所从事产品器形设计和制作成型工艺,一九七二年受界牌瓷厂的委托,带领陶瓷生产的各工序的技术员来通城瓷厂援助,传授陶瓷制作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通城瓷厂由原生产粗瓷转变为湖北有名的日用瓷生产厂家,生产的金钟牌餐具、茶具名扬湖北,金钟牌系列产品的器形设计和制作工艺的制定,均由杨志成一人完成,被评为部优和省优产品,并在一九八六年受到原总书记胡耀邦的亲自接见。退休后,一直从事陶瓷制作,为了继承和发扬陶瓷技术,儿子杨联云是陶瓷工艺师,儿媳和女儿均是陶瓷高级绘彩工,孙女和外孙都是陶瓷传承人,杨家可谓“楚风陶瓷世家”。


杨志成陶瓷


石南镇虎岩村民间艺人杨国平,从小喜欢美术。1985年又迷上了泥塑,二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技艺流传湘、鄂、赣周边县市。1995年,《杨国平泥塑作品展》在县文化馆举行,展示作品100余件。


杨国平泥塑


花仑王家,著名的吴氏铜匠屋,是石南镇梅港村艺匠最多的一个村组。古人云:百艺好藏身。因此,这个地方的人都是子承父业,以打铜为生,世代相传,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早在清代,花仑王家打铜已遍行天下,过去都是上门做乡工为主,靠土炉炼铜、手工锻打,巧工制作出来的铜壶、铜锅、顶锅、铜罐、铜盆、酒壶、铜刨、门锁、铜唢呐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器具,更是誉满湘、鄂、赣三省。

据吴新明老人介绍:他们兄弟四人的打铜手艺都是跟父亲学的,父亲七岁跟随祖父开始学打铜,十四岁成师,行走在湖南、湖北之间。其父的手艺是出了名的好师傅,有铜匠大师之美誉,他打出来的铜壶、酒壶、唢呐等铜器,造型美观、大方,优质优品,具有收藏价值。

技艺·流程

勾兑。铜分黄铜、紫铜、白铜、响铜等多种,都是勾兑而成,在原材料的准备上是很有讲究的,如黄铜:先把废铜放进炉锅里熔化,根据比例加入锌进行勾兑,然后浇铸成一块黄铜,只有配比适当,铜在打制过程中的延展性才好,才不至于断裂。如响铜:是由铜、铅、锡勾兑炼成。

锻打。要把一块浇铸的铜块变成一件铜器,必须经过锻打打制而成,可谓是千锤百炼。在锻打过程中,要把铜块放入炉火中反复的烧、人工反复的锤打,重要的是要掌握铜的受热分寸,太热了不能打,太冷了也不能打,否则都会打坏。每件铜器的制成,都留下不了千百个锤印,都饱含了铜匠师傅的艰辛和泪水。

焊接。焊接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道工序,有经验的师傅才能做焊接,关键是控制温度恰到好处,才能焊好又不至于焊穿,当学徒的能焊接好壶身与壶嘴时,也就是他的出师之日。        


铜器工艺


一种遍布南方各省的民间工艺。我国南方地区竹种丰富多彩,有、水竹、楠竹等约二百多种。劳动人民用制作家具,编制用品,创造了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多种编织工艺。

通城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竹编工艺主要分为材料处理、编织和收尾三个阶段,材料处理就是把竹子加工成篾子,编织就是用篾子编成各种产品,收尾是不可或缺的辅助补充工序,目的是使竹编产品更加美观、精致、顺手、耐用。


通城竹编


谭国荣,现年63岁,隽水镇白沙社区李家塘村人, 18岁拜师学艺,在家跟随师傅走乡窜户做竹蔑编织手艺,1976年进入县竹木工艺厂,1977年因手艺出众,被调往县外贸部门专门负责竹制品创样及出口工作。2004年本人凭借过硬的技术,被省外贸派到几内亚比绍执行竹藤纺技术合作项目任组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竹藤技术在当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圆满完成了该项目的培训任务,受到项目组及大使馆的好评。

回国后,谭国荣也一直未放弃对竹制工艺的进一步摸索。利用原有的技术水平,进一步艺术化,将民间的传统工艺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编制竹编字画《八骏图》《沁园春雪》《七律》《熊猫戏》等作品共三十余副,深受县市文化部门关注,并多次接受省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报道。2015受邀为咸宁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非遗展制作图文竹编画《抗日英雄》及一对高达2米的竹编花瓶,由咸宁市群艺馆收藏。


谭国荣


通城刺绣




编织蓑衣


看新闻,看直播,请关注通视网!

 编辑:傅凡    资料来源:通城县文化馆

通城广播电视台出品    原创节目    转载请注明出处

洽谈合作事宜    请联系在线客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