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遭遇下架,一本书触痛了谁的神经?
《巨婴国》突遭下架
如果说2017年第一本最火的外国书籍是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那么《巨婴国》无疑是国产书籍中最火的那本。
去年底,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思索21年、历时5年完成的书《巨婴国》一经出版,就引发广泛讨论。
作者在书中表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所谓的巨婴是指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巨婴”一词也因此红遍互联网。
然而,2月底,这本书被通知全网下架。
罗辑思维强推此书的第198期都没了。
现“某乐土”书店所有武志红的书籍全面下架。
复查网络途径购买《巨婴国》全部缺货,搜索条目大幅减少。
得到专栏的相关音频节目也全部失踪。
尽管遭遇下架,但该书出版以来所引发的讨论却越发火热。里面既有心理学权威的口诛笔伐,也有忠诚粉丝声泪俱下的拥护。“巨婴”一词也再度成为当下讨论最多的互联网词汇。
《巨婴国》到底讲了什么
在《巨婴国》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认为,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我们90%的爱与痛,都是因为大多数的成年人,心理上还是婴儿。这样的人,被称之为“巨婴”,而由这些“巨婴”组成的国家,称之为“巨婴国”。
武志红结合一些发生过的现象,归纳出“巨婴”的一些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人生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者出卖个人的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予爱或享受爱。
很多看《巨婴国》的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于是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巨婴”的心理和行为。有人评论说,“一边看一边起鸡皮疙瘩,似乎说的句句都是自己。想要从中找到解脱的方法,同时也因为看见更真实的本质的自己而感到恐惧。”所以罗振宇在自己的节目里强烈推荐这本书,因为武志红看到了躲在成人驱壳下的婴儿。
持这种观点的人,甚至把武志红的这本书看成与《丑陋的中国人》同等重要的研究国民性的作品。而它的下架,也让人想起当年柏杨将自己的演讲文集出版之后引起的轩然大波。毕竟能够看清自己的本性,并且承认这种本性的人,数量非常匮乏。
《巨婴国》深层次影射了什么
有关国民性的讨论,历来是一些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关注的热点。民国时候的作家们,很多都写过中国人的国民性,包括鲁迅、林语堂等人。在当代,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梁晓声的《郁闷的中国人》,以及龙应台的一些文章,也都与国民性有关。每一次对国民性的剖析,都能引起社会的一阵风潮。
我们身边见过大量这样的家庭: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担心孩子的教育、性格发展、丈夫是否出轨;一个缺席的丈夫,回家是一个甩手掌柜,觉得自己的家庭地位低下,从而想逃离;还有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被溺爱的严重,有的孩子甚至会认为父母生二胎自己就会走极端。在周围的大多数老年家庭里面,老太太骂老头的事情非常普遍;在家庭伦理戏里面,不论是好婆婆还是坏婆婆,都是婆婆的戏份更大。
这样的家庭其实就是“巨婴”的缩影,未成年的孩子受母亲周到的照顾,长大后依赖性强,即使在自己婚后也依然以母亲马首是瞻,失去了独立的性格,从而变得愚孝,导致在自己的家庭关系里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身份,发挥不了自己原本应该有的作用。周而复始,这个社会“巨婴”现象也就更严重了。
近期在中国热播的电视真人秀《中国式相亲》,年轻的单身男子带着父母上电视寻找结婚对象,男方父母坐在台前,对女嘉宾的年龄、学历、婚恋经历品头论足,年轻男士自己则句句声称要寻找一个“能照顾我”的合适伴侣。“这是婴儿最基本的一个反应——找妈妈。在他们眼里,对方只是一个客体,这也是婴儿的特征,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万事万物都是为自己服务的,”武志红这样评价,而父母也是巨婴,认为自己是全能的,不相信孩子的感受,试图掌控孩子的人生。
再例如,老人在马路上倒地晕厥,有人路过并好心搀扶,送至医院却被老人反指为肇事者。人们习惯将这解释为老人想要讹诈、人品败坏。“如果将老人视为巨婴,”武志红说,“巨婴是没办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巨大的无助感,他们需要将失控这件事从自己身上切割出去。”既然不能为自己的失控负责,那么就一定要找到一个人去怪罪。
《巨婴国》这本书中分析了很多社会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让我们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开始反思自己的种种心理和行为。武志红真实地说出了他看到的中国中最普遍的现象,让大众看到了问题,也有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它之所以能够处处刺痛我们的心,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有太多问题和矛盾。
缘何 “国人巨婴说”遭反驳
武志红在个体精神分析中表现得颇为在行,譬如他认为逼婚是用表面完整来逃避内在破碎,这些洞察都令人惊喜。
读者在感谢他所揭示出来的一切不正常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另外的错乱,似乎情绪发泄完了,只剩一片荒芜。说中国人都是巨婴,是一种没有建树的思考,比端碗鸡汤不给勺还要更狠。巨婴国,不是孩子连洗澡水一起泼掉,是蓄意把孩子泼掉。
武志红论证孝就是顺:“孝道,不是孝顺,孝顺是被后人给曲解了。”但接下来就铁口直断,“但孝的本义就是顺。”他把中国文化中的光亮继续挑了出来讲:“一颗独立的灵魂,比什么都重要。这样的灵魂,才可以入道,才有资格臣服。这个臣服,不是臣服于某人,如父母或君主,而是臣服于道。”但揪出来是为了上一记闷棍:“它只是一个说法,一个诱使你孝顺的诱饵而已。”这样闭环的理解令他感到宽慰:“巨婴国概念没形成时,对孝道有遏制不住的愤怒。”把孝道理解为巨婴国集体意识的设计之后,“愤怒化解了很多。”
武志红给出的一种很弱的、很简单因而操作性也不高的否弃,就是简单地说“不”,拒绝做中国式好人,这种极端否弃的行为本身就很巨婴。一个任性的巨婴,把亲近的资源都一棍子打死了。失却了含宏光大的部分,甚至试图把整个文化都拖下水。
这也是此书备受抨击的地方。
《巨婴国》为什么被下架
论调一:煽动情绪,对文化资源全盘否定
青年学者李汶芮指出,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武志红的《巨婴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巨婴作为了国民形象,制造了一个更倾向于全盘否定各种文化资源的极端否弃概念,这种所谓的“国民性批判”往往令人无法深入普遍人性研究,还容易为个人推诿攻讦而不承担责任找到借口。若想从单一极化到开放,就必须还原国民性批判的丰富性。
李汶芮指出“巨婴国”这个概念,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就像阿Q、狂人、祥林嫂这一类经典形象都给我们深刻的对照一样。然而“巨婴国”这样的极端否弃概念更倾向于全盘否定各种文化资源。其所附加的情绪煽动,也会干扰更加清醒认识、更加精细的分析和更加要紧的建设。
论调二:与传统思想背道而驰
我们的社会关系、伦理和道德还处在相对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孝道也好,传统儒学也好,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很难适应于当下的发达工业社会,甚至即将进入的未来科技和高度发达的社会阶段。近几年化统文化开始被大力宣扬,普罗大众都能强烈地感觉到民族文化复兴浪潮的热度。
传统文化的核心一词是“孝道”,提倡像舜那样的二十四孝,忽略自己的需求。武志红却公开反对孝道(反对孝道文化,而不是反对大家对父母好),同时鼓励大众活出自我,活出“黑色生命力”,而且揭露了国人许多不完美的地方,这无疑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
也许这是《巨婴国》一书被下架的原因吧--与当代主流推崇文化背道而驰,于是被当朝文化统治者强制下架也就不难理解了。
论调三:缺乏学术研究和科学论证
而单纯从心理学理论研究领域来说,也有心理学家认为,武志红只能算是一个不错的作家,但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学家。《巨婴国》这本书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现象,更多是武志红本人的经验和认识,没有科学论证,也没有学术研究,如果通过书中那些案例就称中国人是“巨婴”,未免有些夸张。
因为缺少研究样本,只依靠主观认知得出的结论,极度容易误导读者,这可能也是它为什么需要下架的原因之一。
结语:
也许在反应中国人习性上的东西,武志红的看法有失偏颇,以偏概全无法被全局接受。但那些关于个人成长历程的见解却普遍让读者感同身受。
武志红在书中剖析的“中国式”、“国民性”等东西虽然不能覆盖整体,但是却能轻易在身边周围的人找到影子对应。在那些关于个人成长,从婴幼儿开始的心理,几近现实。
再或许,如公告所言,《巨婴国》下架,真的只是“质量问题”。
- END -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