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ment x ArchDaily | 「建筑与美学 」特别企划
蜜蜂建造的藏身之所和建筑师建造房子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就是一个人类的建筑师,在盖房子之前,已经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选择,而蜜蜂没有这种能力,只是本能的建造。人的主体性,在于人会思考、会想象、会有所选择。
「建筑与服装是“藏身之所”
建筑与服装也是“另一个我”」
既不拘泥于尺寸、材料和光的性质,也不一定是刻板、三维和一成不变的。服装与建筑之间,有一种非此即彼的关联性,即关乎于个人主体性的外化表达,又是设计行业教程性的相通与差异的思索。
生活方式买手店Element联合全球知名的建筑媒体ArchDaily,从建筑作品的功能、结构、材质、色彩、细节中探索7位上海建筑师的性格和穿搭图鉴。
高目工作室(Atelier GOM),成立于1997年。它在大家喜闻乐见的公建设计和避之不及的居住设计之间游走,在曲高和寡的建筑原教旨主义和广泛联系的城市人文主义之间寻求着平衡点,项目涉猎类型广泛。如同高目这个名字在围棋中代表的含义一样,它宽广、理性且前瞻。
高目建筑虽然至今仍然是一个小公司,但是却是一个拥有着丰富成长历程的老公司,迄今不变的就是高目现实主义的设计哲学以及研究结合实践的工作方法。
马甲:Orslow
卫衣:GRAMICCI
裤子:Orslow
鞋履:REPRODUCTION OF FOUND
*均来自Element
夹克:Unused
衬衫:MOUNTAIN RESEARCH
裤子:Orslow
鞋履:New Balance
*均来自Element
▼
你的建筑作品是建筑师中的显眼包,但你的穿衣风格或者是建筑设计的风格却没有那么突出?
我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标王,跟什么大牌建筑事务所PK我都能赢,后来现在回想不是自己水平高,真就是无知无畏,投标这件事情就是一种游戏。25岁投标能打败华东院民用院,中年跟奇普菲尔德PK到最后也差点胜出。越到年纪大的时候就想的越多,不太适合那样的游戏了。
不是水平降低了,而是了解的更多了,发现思想的左右互搏就使得下手很难,刚好是这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才能参加竞赛的游戏,过犹不及。
好像我的价值里一直有这种反抗基因,有时候不太合群。我既不是属于建筑学术圈,也不属于商业建筑师圈,可能由于我对建筑方案的倾向,真的完全是功能性主导且朴素的。
对抗建筑学的什么?
我曾经分析过25年来高目所有项目的来源,没有一个项目是靠学术圈的专家们评审得到的,全部都是业主喜欢才来委托,我的价值取向和业主的最基础算法是吻合的。
*高目住宅研究实践史
*三鑫花苑
*龙南佳苑
*德富路中学
我对现在建筑学的评价标准是非常鄙视,到后Alphago时代就让我慢慢意识到学校教的和现实差那么远,没有人反省,大家都是时代的既得利益者,这只能自我反省,也颠覆不了这个体系。
你的设计算法逻辑是什么?
我属于形而上学的设计思维,无论什么事情我都要回到最原点,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从来不会把美先做为设计的先决条件。不是我不在乎,而是不做先决条件,我希望通过把事物解构,回到原子化的状态,去重新界定组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能会产生美,也可能不会产生别人认为的美。经过这么多年,我也发现美这个词也是个理性结果在人脑中的投影。
最近一直听康德的形而上学,包括纯粹理性批判,我一直想说他的那套回归方法就是我经常使用的设计方法,回到最原点去思考。起点和过程是我在意的,过程就像黑箱运算似的,这些综合算法基本会求出一个结果。我输入端是经过思考的,那输出端可能是意外。比如阿那亚犬舍,输入端是狗屋,考虑的变量是狗和狗在遇见如何才会不打架,楼梯是不够长就再走一个楼梯,最后变成一个坡。建筑形态完全是根据这样一个逻辑生成的,最后形成美的结构,挺意外的。
*阿那亚犬舍
所以你对「美」的理解会影响你平时选衣服的风格吗?
我对服装不是那么讲究,总体舒适为主。我是基本不买奢侈一点的衣服,我喜欢挑不怎么显眼、正式的衣服。
像前几年遛狗膝盖伤过好几次,所以我永远穿软底运动鞋,包括头巾也不是为了耍酷,是因为不用时时刻刻打理头发,比较方便。所以我基本完全是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选择服装配饰。
想起以前,没准最后一波儿穿西装的日子还是在大学时期,90年代的经典潮流穿法就是黑色单排扣西装配圆领衫和太子裤。当年在同济舞厅里和复旦南区舞厅里是最帅的造型。
我好像很刻意回避那种帅,宁愿穿得路人一点。其实有的时候我有一种潜意识,在人群中不要穿的太帅,穿太帅会招人嫉妒,有点凡尔赛了。
我们在为你选服装的时候,也是对你性格的一个理解?觉得我们理解的「你」和平时你对自己的认知有什么不同吗?
两套造型都挺合适我的。而且我想你们找我做这个专题也是经过衡量的,就和Alphago一样,在你们的讨论中大概率是经过运算的。
西涛设计工作室由刘涛和蔡春燕于 2016 年联合创立,以上海为发展基地,其设计实践涉及建筑、室内、产品等领域,多数项目为既存建筑改造方向。西涛设计工作室的作品近期也广泛发表于国内外的设计媒体与书刊,例如CASABELLA, Architectural Review等。
刘涛(男)
卫衣:SOE
裤子:White Mountaineering
*均来自Element
蔡春燕(女)
围巾:ROTOTO
毛衣:ATON
*均来自Element
刘涛(男)
夹克:White Mountaineering
卫衣:SOE
裤子:White Mountaineering
*均来自Element
蔡春燕(女)
马甲:F/CE.
*均来自Element
▼
你们很喜欢去重新定义一个建筑元素,在龙游的项目里,你们会把一个窗变成一个很大的框,有窗的功能但周边窗框延伸到很大,这算不算是一种对建筑元素的重新的定义或解构?
*龙游放语空游客中心
我们现在设计抓手在于操作基本构件,不管是建筑还是室内,会不停回到那几个空间基本元素,例如构造、场地、材料以及基本的柱子、墙等去挖掘,不太希望从这些以外的地方去找别的路径,尽量把这当成唯一的方式,不要离我们建筑专业太远,我们总是会想回到一些非常基本的设计切入点。
*龙游放语空游客中心
年轻设计师可能会从科技和新的技术发展这方面入手,我们就比较老派。
我觉得建筑设计始终还是很传统的,不管科技技术怎么迭代,会有新材料和新观点介入到这个学科里面来,但最后你都会回到建造、回到场地,回到材料。我们希望设计的特征能通过不停回到几个基本元素层面给挖掘出来,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基本元素被挤压或者被拆开再重组,但窗它还是个窗、门也是可辨识的门、院子还是院子,屋顶也还是屋顶。
*龙游放语空游客中心
你们为什么很喜欢用“框”这种元素,是想要看与被看?
开窗是我们比较刻意去操作的几个设计点之一,有时候改变几层叠加会出现空间深度上的变化,通过这些会模糊掉原有的空间深度,对空间原来的体感会有变化。工作枯燥的时候这也算是我们的一种空间游戏。
*吱音北京店
在Over面包店上对外立面以及窗洞这些材料尺度上是如何把握?
这是我们对既有建筑的一个态度表达。上海利西路Over面包店是很有代表性的8、90年代建筑,像外立面上把原来的窗变入口,原来的入口变窗,刚好反过来,我们很清晰的把几个洞先留出来,再考虑到空间本身要有一套自己的层次。
*L'ATELIER OVER BAKERY
你们每年都要做一个书店或者和书有关的空间吗?
也不一定是书店,但是跟书相关的空间。我们第一个项目就是武康大楼上的公寓。那个业主有8000册藏书要放,那是他的第二住宅,有一个可以完全打开的卧室,整个空间没有客厅,所以我们把它设计成了一个书房。
*麦琪
最后变成设计阅读行为,在每个空间里的阅读角落应该是什么样的。一开始设计可能就是书架,但之后书架只是一个道具,反而是和周围的灯光、角落、座位和阅读行为动作相关。
不管是书店或其他书的空间,必须是要和这个地方或使用者产生关系。但对我们来说更近距离的关系,它是一个读书的空间也是一个人自我相处的空间,我们更关注这个人从进来之后不经意间的一些行为的状态。可能是被处理和安排过的,但还有一定的松弛度。
*普通读者
你们觉得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之间有相似之处吗?
在操作某些方面挺像的,比如说「尺度」。 它们都要去面对材料、工艺、剪裁、细节的处理。有句话说「建筑是远距离包裹,衣服是近距离对人的包裹。」
一个是身体尺度,一个是运动尺度。除了操作材料上一个是硬的,一个是软的,其实我觉得服装也是要做构件的分层。
你如何挑选衣服,注重服装的哪些设计?
我更注重品牌本身的风格、剪裁和材料细节,按照不同场合逻辑去挑选。然后挑的基本款偏多。
我偏好宽大、没有束缚感的衣服。穿上感觉不到存在的服装,就像是把一个房子套在身上,有空间感。
这种穿衣的态度和你们个人的经历/性格有联系吗?
有联系的,我日常状态比较拘谨,所以很少穿很夸张的服装。基本还是以深色系,黑白为主。现在会喜欢去Element买,一站式买好几件搞定。
我喜欢有色彩感的,比如大块图案和几何体块的那种。但我会把这种外放限制在图案上,不会在剪裁廓形上选择特别夸张的服装。
对这次的造型搭配感觉如何?是符合自己性格还是有比较大的突破性?
我选衣服有一个来回的过程,舍弃了现在比较时髦、流行的款式,不是不好看,就觉得有点不太像自己。但这次白山的外套和裤子我就觉得很适合我,也很喜欢。
那件F.CE.的小马甲对我而言是一种突破,以前没有尝试过这种单品,这次发现它在侧面有点往后翘起来的版型还蛮俏皮的,我蛮喜欢的。
MONOARCHI度向建筑是一家活跃于设计领域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公司创始于荷兰鹿特丹,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使度向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敏锐的设计感知力,在设计实践中简单的逻辑是思考设计的方式,最终达成的丰富生活是事务所的设计理想。
开衫:meanswhile
裤子:IS-NESS
鞋履:SHOESILO
*均来自Element
马甲:CMF
卫衣:F/CE.
裤子:WHEELS and WIND
鞋履:REPRODUCTION OF FOUND
*均来自Element
▼
你觉得建筑性格化和服装个性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建筑有点类似于衣服,比如通过不同的材料,细腻的材料能营造温暖的空间,棉和抓绒的衣服可以更加舒适。私人空间里,我们也在尝试着用这种比较亲密、模糊或者比较暧昧的材料去把私密性表达出来。
建筑设计是在首先在有设计任务的前提下制造冲突,再用材料、空间和功能的三个维度把冲突解决掉,进行沟通和对话的方式。
*自然体验中心
服装和建筑都是设计学,它都是有一个发展规律的,你会觉得这两个设计发展路程之间有重叠或相似?
建筑设计的规律要远慢于服装,一方面是受众人群的基数多和少,设计师对于整个社会环境的映射是不一样的,服装设计师他所映射的是每一个人。
俗话说衣食住行,第一个就是“衣”。大家都是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情况下被引导着,去跟随潮流或者说贡献潮流。但是建筑毕竟它的设计周期、建造周期太久了。
我们在你的建筑设计中看到偏向结构和个性化的表达,你觉得和服装选择上有没有对应的点?
*树蛙VILLA O
*汤山温泉木屋
这个联系是蛮紧密的。大家的服装选择和自身表达上会更加理性和简单,甚至我觉得很多建筑师也在去黑色化,也要想从原来的建筑师的集体认同的刻板印象跳脱出来。
现在世界在一个理性准则下,每个设计师都在找自己的出口,我的出口就是各种各样的彩色,甚至有想365天每天都是不同颜色的T。
你学生时期在荷兰穿着比较张扬,到现在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并成为事务所的创始人,在人生不同阶段对于服装的选择有没有什么改变?
学生时期喜欢穿比较张扬个性的有花纹的衣服,从工作之后到如今,十几年的时间中明显能感觉到自己对衣服图案上的追求越来越少,希望衣服上除颜色之外,不会有其他任何的东西能表达出来。
但荷兰建筑师,像MVRDV、OMA,还有你之前工作过的蓝天组,建筑风格还是蛮张扬的。
蓝天组和荷兰建筑设计风格蛮冲突的,荷兰更加是理性,他会试图把自己的故事、设计逻辑体现在设计过程中。
但蓝天组、扎哈这一类建筑师,在满足建筑的功能逻辑之外,他们更加专注于探索和挑战空间与形式的多样性,淡化了设计的故事性,以设计的结果去追求设计的自由。
因为建筑师职业素养和专业属性,所以大家在前期分析的时候都是一样,但最后的结果是与众不同的,反倒是造就了每个建筑师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自己的穿着。
最直观的是法国建筑师屈米的那条红色围巾,不分春夏秋冬一直都挂在脖子上,如同他的建筑一样,红色的围巾相当于他的签名(signature)和他的设计宣言,每当看见红色围巾就证明他本人到了,他的设计灵魂到了。
你有没有想通过服装的改变让自己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我是一个深I人。我不太适合做焦点,但我也能发现自己心中的一个魔鬼,就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展现出很跳脱的角色。前一阵子去参加活动的时候,建筑师朋友们都是黑色或深色的着装,我就穿了一个白色T恤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误闯进去的路人,但我认为在我潜意识里,是想要提供不一样的表达和不一样的建筑师穿着方式。
这算不算是和一种和解?因为我最早看到你的项目非常张扬,现在就比较收敛一些。
*MONOARCHI办公室
我觉得之前的张扬是属于那种元气满满的状态,我也不在任何的条条框框之下,当时的环境可以让我随便去玩,可以容忍一名建筑师的任性。
但当度过了一段时间,现在确实是收敛了些,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更加喜欢独自的安静,安静造就的放松状态又能积极的表达在设计上,但我还是在这种规则的体系下,再找找一些年轻感。
松弛感很重要,在设计方面我希望可以像一滩烂泥,我想在烂泥里找到一个最熟悉或最习惯的形态,然后在这个形态里再涅槃。
其实我们发现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有点类似,它也是有一个潮流感,有更替的方式。当我们发现理性在回归的时候,一个建筑师群体的理性回归。实际上是几乎每一个个体都在自我反省,有可能去年隔离时间比较长,大家终于有一个时间暂停,停了下来之后才会有反省。
你觉得建筑的浪漫在哪?
浪漫在于每个建筑师所创造的感觉。每个建筑师都会在空间里设计一个小彩蛋,有一个很隐喻的东西在里面,比如我们都设计一个方方正正的房子,同一个壳体里的差异性,反倒是能反映出来建筑师的爱好、个性、审美以及他的精神世界。
*适老住宅改造
那你认为今天的服装有没有彩蛋?
彩蛋有两个部分,第一我们回归到这个衣服是穿给谁看的?大部分时间穿衣服自己其实是看不到的,更多是借助服装表达自我态度和想法给其他人看,那么我在试衣服的时候,想争取的是大家对这一套衣服以及衣服和我整个人的配合程度是怎么样。
第二,是我在这一个躯壳之下是怎样的感受。其实舒适、宽松、轻盈,就是这几点一旦达到了我的需求,我觉得这就是一套很适合我的衣服。
LLLab. 叙向建筑是一家起源于德国斯图加特,现位于上海,波尔图的设计工作室,涉及领域包含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艺术及产品设计,技术材料研究开发等。
LLLab. 针对各种环境情况运用不同的手法进行设计,以创建一个概念平台,允许设计本身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的变化与生长,并达到一个本地长出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结果,以延续文化传承并致力于对人的启发。
外套:A Kind Of Guise
衬衣:A Kind Of Guise
裤子:A Kind Of Guise
鞋履:HENDER SCHEME
*均来自Element
外套:nanamica
毛衣:ATON
裤子:nanamica
鞋履:SUNCORE
*均来自Element
▼
你的设计里不拘于形式、材料、结构等,但你总能营造出一个和场地有关系的氛围感的建筑,你觉得氛围感和场地之间关系是什么?
这可能跟我最开始没有接触专业建筑设计教育系统有关,首先我体会的是空间氛围,去一个地方感受空气湿度等人体感受,阳光的颜色、日照角度、环境的印象都印在脑子里。
我也会把场地周边脏乱的或是人杂乱的口音,和平常的动作记得,比如说北方人的身高、讲话方式和速度、人的性格、人与人之间的尺度距离,这很难描述,我觉得我会对于氛围感的创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体会。
比如说服装,我穿上感觉不对劲的衣服,我是绝对不会去看细节的,我必须舒服和感觉到我自己性格能表达之后,才会去追求它的不断变化,那就是我的下一层思考。
你觉得从你的设计里能反映出你的性格吗?这种性格体现在服装上又有什么关联?
这两个事情共通性就是,两者最后结果的呈现背后都需要很多积累和过程,好比10年的功夫呈现在那一秒的结果上,需要一直不停得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对我来说很有魔力。
服装行业,我想要的不是模特T台的光鲜亮丽,而是服装的设计过程。我曾想象如果我真的是服装设计师,我可能选择模特走完台后,我自己不登台致谢,或者就敷衍谢幕,我觉得这样是我理想状态。
建筑也是,我很喜欢过程中逼自己到崩溃的状态,过程中我一直会想着各种事情,积累到那一天事情做完了,最后的答案对自己是有交代的,这事情对我来说就结束了。
属性还是不太一样,服装行业今年夏天就能看到各品牌24ss新款,但建筑行业,你永远没办法预知明年的流行会是什么,或者说它的流行从来也不会成为你做设计的一个选择。
对,所以这件事情跟选衣服有点联系。我选衣服自己觉得穿完感觉挺不错,但对别人来说都是很不起眼。原因是我选的衣服,在三十年后依然是不过时的。这个事情就很像我做建筑设计,我感觉绞尽脑汁似乎也设计不出紧跟时代的那种流行,感觉自己不会。
就像我喜欢一直研究「定番款」。这种在某个款式内一直迭代,成为更好、更漂亮、更舒服的服装。
如果让我作为一个服装品牌的设计总监,那我过不了多久我就做不动了,在服装的节奏上,自己会厌倦,但是建筑的节奏,反而会自发性的变化。
所以你前不久在纽约展览的“竹云”,就是在你之前“竹林亭台楼阁”的基础上的迭代吗?
对,它们是同一个体系内的再研发再创造。
*竹林亭台楼阁
*竹云 纽约曼哈顿肉库区甘塞沃特广场
所以你比较喜欢在不变中求变,如果放在建筑设计里你觉得不变的是什么?变的又是什么?
前段时间有个甲方在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你知道为什么总是找他做设计吗?因为它的建筑没有「他」,在刘涵晓的建筑里你永远能把自己放进去后去感受。你也不知道这个建筑谁设计的,也猜不出来他接下来做什么。有时候看到一栋建筑就能猜到是哪位建筑师设计的,但我的建筑设计没有签名这件事情,这本身也是我的性格。
*林隐泉石头村活化,山西
*三卅,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下沉庭院及商业街区,北京
这就像我当初事务所成立的那一天,对我合伙人Luis说过一句比较肉麻的话,“做个事务所,如果以后成为谁的垫脚石,那这块石头也是挺好的。”所以我们是以这样的心态做设计的。没想特别多,这么多年了还是统一的。从以不变应万变。「坚持」对我来说很重要。
因为从小没想过干别的事情,前段时间大家都很难,你真的会想干不了这个怎么办?我可能彻底放弃,绝不会干相关的事情,离开这个圈子,把它关得彻彻底底,然后炒菜去。
就像喜欢“nanamica”品牌一样?
对,nanamica没有特别要表达太多那种视觉冲击的内容,他表达很多在品牌内在的追求,它的消费群体是懂品牌内容的。对它里面的细节,有一个互通的感觉。就感觉穿衣人穿上了nanamica,衣服就成为了这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然而衣服自身不太强调自己的存在感。
你觉得他们这次给你搭配得怎样?和你预设中的有什么差别吗?
首先我觉得这次的造型是一个突破,当时简单沟通后就做了第一版的造型搭配,整个造型中的思考、判断过程对我来说很有趣。我很好奇他们在不知道我以往经历,只是看着我现在的样子会给我什么样的造型服装,这其实就是一个怎么样传递氛围和感受的过程,就和我在场地上一样,觉得非常好玩。
由 GaoYa 和 Penn 在上海成⽴。设计项⽬覆盖办公/零售/商业空间以及多可能性的创意空间。我们⼀直致⼒于在创意性想法和现实⽅案中寻求平衡,赋予空间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空间体验。
夹克:STUDIO NICHOLSON
裤子:nanamica
鞋履:REPRODUCTION OF FOUND
*均来自Element
大衣:STUDIO NICHOLSON
毛衣:STUDIO NICHOLSON
裤子:nanamica
鞋履:REPRODUCTION OF FOUND
*均来自Element
▼
你从事设计工作也有十年,怎么保持对设计的新鲜感?
我没有刻意去保持,因为自己本身对未知的东西都蛮有兴趣的。我觉得工作和学习的差距很大,在学习的阶段做项目反而想法会更开放一些,工作除了创造以外还要更注重实践。自己成立工作室后,顺其自然地就想做一些不同的以及更有意思的事情,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我觉得要有自发性的喜欢,才会去研究它。
*Penn&GaoYa Home
如何评价自己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会对哪些方面比较敏感?
我们一直以来不想要过于强调自己,这是我们的习惯。习惯先从最基本的功能性、空间感出发,喜欢材料上或节点构造上做一些变化。做品牌空间的时候,会选择上和品牌契合一些。
*LABELHOOD深圳店
*canU HUB
我们会希望使用者能在空间里慢慢发现这种「特别」。第一眼看不会很夸张,不浮于表面,但在材料细节上是花心思,从而越来越喜欢这个空间。
*Luneurs
你认为服装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建筑跟服装是有共通性的,无论是建筑还是服装设计,都强调形式与功能的平衡。在建筑中,这可能涉及到建筑物的美学外观与其实用性的结合;在服装设计中,则体现在创造既时尚又舒适的服装。同时也是文化和社会身份的表达工具。它们反映了特定时代的风格和价值观。
*Teagan Gallery
你挑选服装时最注重哪些设计?
刚开始会选择黑白深蓝基本舒适款。做工作室后因为项目原因,开始留意不同品牌理念,会喜欢带有一点点时装感,有细节的,但又相对低调的类型。和我做设计的思路可能也是相通的,偏向于克制、整体,关注构造节点,与此同时又会带有质感、和原始感。
你刚刚提到你做设计会比较克制,那你会在空间中留下一些不容易察觉的「彩蛋」吗?
我会希望让设计变得更有趣一些,比如突破一些材料的常规使用方法。经常会有意识得改变某个材质的原有使用途,换个角度去做就会有新的东西迸发出来。也喜欢那种不经意间会出现能够让使用者共情的细节。
所以会在服装上的挑选上也更偏向「克制」的品牌?
我一直觉得nanamica就是很好的一个品牌,毕竟我挑衣服的原则是不习惯我要迁就它,因为职业原因需要到处走。有时候就见完客户马上就要去工地,我希望服装是可以多样性的,它本身可以承担各种场合的需求。既可以见客户也可以去工地。像nanamica休闲又比较正式,给我一种刚刚好的感觉。
所以你初次对Element的印象如何?
我首先是觉得建筑和位置太好了,Element愚园路店的建筑有三层,而且建筑前有一个小草坪,我觉得在老的街道有这种空间能够做绿化是很难得的。
它的特别点在于我从路边走过的时候,人在路边看到的时候就特别舒服,可以看到建筑完整的样子,也看到天空更多一点。我觉得在国内的城市规划有一个普遍现象是人行道路太窄建筑太大,没有考虑到人的感受,Element愚园路店的位置就很适合人的尺度。进去后发现衣服也太适合我了,于是就买衣服了。
*Element上海愚园路店
那么这次特辑拍摄的两套造型搭配你有什么感想?
第一套的牛仔外套对我来说是一个突破,因为它可能更年轻一点。
第二套我觉得就是我平时会穿的,STUDIO NICHOLSON设计师她本身就是建筑师出身,这个品牌的理念就很好,它的廓形、剪裁都很有结构感,又比较克制。对于面料的选择也很讲究,我就特别喜欢。
这次搭配的Reproduction of Found 鞋子,它穿起来很舒服。我本身就很喜欢白鞋,第一是它百搭,二是我很喜欢它自然穿脏了的样子,有点使用痕迹的感觉。
我觉得有使用痕迹这样子蛮有意思的,和老建筑本身我也要和他相处一样,只有时间是没办法复制的,并且给空间加分,不像是刻意的装饰。
奥室建筑实验室Ao. Archlab 成立于上海。奥室意指内室或建筑物深处最隐秘的空间。宋代曾有“入奥室者,能探於幽邃;升危岑者,始瞩於冥茫”的段落,至今日语中仍有奥の室的说法。
在奥室,我们对设计的思考与工作立足于对空间的独特见解。我们关注空间中具体的建筑元素如尺度、功能和材质对人群的行为和情绪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实验性地探讨人的身体与空间中各部分形态的相互关系,以人的体验为核心,完成空间和环境的营造。
夹克:KUON
衬衣:nanamica
裤子:SOE
鞋履:REPRODUCTION OF FOUND
*均来自Element
羽绒服:White Mountaineering x TAION
T恤:PRIMEE
裤子:is-ness
鞋履:REPRODUCTION OF FOUND
均来自Element
▼
你最喜欢做什么类型的项目?
我一直挺喜欢做改造类型的项目。像最初开吉茶馆的设计,在百年老公寓里,它有不停被改造和重建的痕迹。我会用一些我认为属于未来的东西或将来很有潜力的东西和历史感碰撞。这种历史与未来之间的矛盾性,我觉得比较符合当下年轻人思潮和生活方式的。
如果仅把这个空间呈现出来,大家会觉得老建筑的历史感跟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做改造项目,非常关注怎样把设计处于一个历史与未来之间的位置中,就像大家会创造「佛系蹦迪」之类的词汇,这类词汇就是传统和未来的概念结合在一起。
*开吉茶馆久光店
你会想要看到使用者在空间里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吗?
像跳海酒吧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绝不会以你想要的方式来使用这个空间,所有的动线,座椅的排布都是以他们社群的方式在现场重新把空间盘了一遍。但像服装店或酒店,如果考虑地够细,用户是会按照你想要的方式来使用和欣赏这个空间的。
*跳海酒吧深圳CCP店
*Element上海外滩源店
你在日本待了两年多,对日本的建筑文化怎么看?
从建筑角度来讲,很多人觉得白房子、不规则和小清新是日本建筑的主流,但日本是个岛国,有危机感,所以它会吸纳别人想法以及各个国家的理论,把各种文化碰撞在一起,让日本的文化呈现出一种丰富和复杂的样式。
日本不同的流派所产生的建筑形式和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只是现在像妹岛或者藤本这些建筑会在媒体上面更有表现力,会有很多图像性的东西让你着迷。
你回到国内后,你对国内的文化性和建筑风格怎么看?
我会觉得国内建筑的思考和实践,并没有让我觉得能够产生出属于中国当代的氛围或者体验。现在的研究其实只有那几个母题,不断在一个比较小的圈层里尝试,没有去放眼把更多的东西、不同的文化吸收进来,也没有去思考属于当下的时代精神,最后生成的建筑跟我们生活和所处的时代没有关系,我觉得有点无趣。
建筑师某种意义上需要是一位艺术家,需要去深刻感受自己所在的时代、社会,以此从建筑的形式和材料上来做出一些反馈,我觉得这是属于年轻建筑师应该去做的一件事情。
学生时代的设计风格和现在比有什么变化?
变化很大,我学生时期还是比较激进的。本科在清华的时候,每次都想突破建筑极限。毕设是一个青年旅社,在那个设计里只有一个很简单外壳,只满足最基本遮风挡雨的需求,内部全部用预制模块化。
*毕业设计——位于大理白族民宅内的游牧旅社
研究生在东京大学,其实和建筑设计的关系就更微妙了,那时我除了研究参数化建筑之外,还会研究智能辅助建造。怎么样去让一些没有建筑学素养的工人,用一种低技的方式来实现更加复杂的形体建造,在研究怎样来对接现场和设计这件事。
*研究生时期利用AR设备进行的智能辅助建造研究
听说上次跳海开业,你去摆摊换物,参加社交活动认识陌生人,你会根据穿搭来判断对方个性吗?
肯定会,但我后来发现,人都是很复杂的,会有一些反向性的东西,有些人的内心和他穿着是相反的,会强行想通过服装来改变自己的心境,就像建筑师都在拒绝黑色。
你觉得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之间,有什么联系?
建筑和服装都引入了各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甚至整个族群的意志。最后会呈现一种很丰富的状态,很多人会觉得服装和建筑是最能体现人类文明的遗产。
换而言之,建筑是一个更大的服装,服装是一个人能有的最小的建筑。他们对最本源的需求都是类似的。因为人对于风吹雨淋、野兽以及对于他人注视的恐惧,会让人穿上服装,同样也会让人建立建筑,它们是人最基础的一层需求。
你在挑选服装的时候会注重哪些方面?
我选服装相当简单和随意,以前看重功能,像所有建筑师一样买很多黑色或者素色,现在都会买一些我觉得特别的颜色,比如青紫红色等等,或者不一样的花纹,比如波西米亚花纹以及扎染类。
是从学生到职业建筑师的变化还是你心态的变化?
心态的变化更大,因为工作等原因,大多数人其实很少有机会穿能表达自己的衣服,我认为如果能在服装上有表达自己机会的话,可以尽量这么做。
你对这次服装搭配有什么感受?
Element的衣服很适合建筑师日常穿搭,是我日常就会穿的服装系列,但我也经常会穿着得更激进一些。
出品方:ArchDaily 建日筑闻、Element生活元素
内容策划:韩爽、郁颖
服装造型:Benny、CHESS
内容编辑:CHESS、sisi
人物摄影:maomaokun
照片后期:迟翔
拍摄协调:Ro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