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部门发文剑指诱骗大学生传销 美好青春岂能被传销所误?

2017-08-24 黔微普法

  日前,工商总局、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联合发出《关于开展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从事传销活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从8月15日到11月15日,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传销活动专项整治行动。


  专项行动之外,重点关注大学生屡屡深陷传销组织的深层次原因,帮助他们筑牢反传“防护网”。


  打击传销集中整治重拳出击


  四部门的通知要求,对打着“创业、就业”的幌子,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诱骗求职人员参加的各类传销组织,坚决铲除;重点做好大学生和求职人群的教育引导工作,增强人们对传销活动的防范意识。


  通知下发后,各地迅速响应,开展行动。湖北省启动专项整治行动,3个月“地毯式”清剿传销;天津市动员社会力量提供相关线索,全面挤压非法传销活动生存空间;四川省启动为期5个月的2017年打击传销专项行动,严打新型网络传销;山东省建立传销人员黑名单档案及“无传销城市”动态管理机制;广西建立传销人员“黑名单”数据库,严打传销大案要案。


  多位反传销人士表示,部分传销组织专门针对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下手,受害者极有可能因误入传销导致今后工作生活再难回到正常轨迹。


  传销组织为何盯上大学生?


  为何大学生容易被传销分子盯上?多位办案民警介绍,大学生更容易被招聘、社交、交友等网站吸引,被欺骗进传销组织;相对单纯,容易被洗脑,从而被发展为下线。


  不少传销组织利用互联网精准“设钩”。现在大学生等年轻群体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不少传销组织利用现有网络平台信息审核不严等漏洞,在求职、交友、征婚等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大学生很容易落入陷阱。


  据广西相关部门透露,在南宁,一些传销组织为了发展下线,专门派一批年轻女子泡在网吧,以谈恋爱等为借口约人见面,实施“洗脑”。


  “洗脑”方式也多种多样。曾被骗入传销组织的李田宝介绍,现在传销组织对新人的“洗脑”方式更加灵活,除了一对一讲解、歪曲国家政策、制作资本运作“五级三阶制”的起源视频等之外,一些传销人员还会联合外围人员,组织免费的观光游、大型宴会等,来共同编造“致富假象”,“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相对单纯,更容易被传销组织‘洗脑’。”


  大学生群体能够“榨出油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多位反传销人士表示,在传销组织眼中,大学生比普通人群更加“有利可图”,同学好友处可以借钱,亲戚家人也会给予支持,有不少家庭在得知孩子身陷传销后给传销组织打款以求“破财免灾”。


  此外,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夜暴富的心态。记者曾经接触过一些参与传销的大学生,他们明知是传销仍坚持参与甚至成为组织者。“做这一行来钱快”是重要原因。李旭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很多人无法很快获得理想工作,成为传销组织诱骗并继续去迷惑、欺骗他人的绝佳对象。


  构筑“安全网”守护美好青春


  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后,生命财产安全极易遭受侵害。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后,往往会遭受人身控制和暴力侵害,最后不得不缴纳高额“入会费”。


  一些大学生身陷传销后成为骨干成员,社会危害比其他群体更大。在近年来各地查处的不少案件中,均出现过大学生成为传销组织的骨干、组织者的情形。去年12月,江苏南京查办一个传销组织,成员平均年龄20多岁,其中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传销团伙的老板刚刚硕士毕业,其3名下线均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有一名还是在读博士。


  有打传部门负责人透露,在近年查办的一些大案要案中,执法人员发现有专业的财务、培训软件,有的传销组织还有专门开发符合“五级三阶制”特定需求软件的博士毕业生。


  专家表示,在打击传销窝点、传销变种的专项整治行动之外,可根据大学生受骗的主要特点来织密安全网,避免悲剧重复上演。


  应进一步完善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记者查询发现,近年来不少网聘平台涉入虚假招聘案件,但最终判定担责的情况较为少见。专家建议,应督促招聘平台、社交平台等网络运营者在用户信息核实方面出台更为严格的规定,进一步明确网聘平台职责,促使其采取措施围堵虚假招聘信息。


  此外,应提升反传销等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传销犯罪的形式变化,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与防范意识。


来源:新华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