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教社生物室主任谭永平:追忆朱老师——回忆交往琐事里的先生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生物学互动平台
追忆朱老师
——回忆交往琐事里的先生
昨天(2018年5月5日),敬爱的、亲爱的朱老师离我们而去了!昨天中午接到他夫人的电话,我悲伤到不能自已。大悲之中,我无法静心书写。一夜辗转反侧,历历往事浮现脑海,汇成文字,以为纪念。
朱正威老师,1934年7月26日出生,江苏宜兴人。当代教育名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人教版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主编。2004年教师节,胡锦涛总书记登门拜访……介绍的信息,还可以写很多。
1. 十八年共事的起点——一块巧克力
作为与朱老师共事18年的晚辈,回忆那些曾经的琐事,千头万绪,我首先想到18年前第一次见朱老师的情景。
2000年春夏之交,在沙滩后街55号,原人民教育出版社办公楼3层的一间办公室,我见到了传说中的朱老师——一位很有亲和力的老先生。老先生的普通话带点宜兴口音。那天,朱老师跟我说的其他的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但是,他递给我一块巧克力所说的话,却由此成为记忆的起点。他说,小谭,这是从美国带来的巧克力。
18年的共事记忆起点,可以琐碎到一块巧克力。
2. 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那些记忆片段
2000年秋,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编写新教材的日子,没完没了的开编写会,经常一开好几天,关在宾馆里,吃饭、讨论、吃饭、讨论,一天天就过去了。
讨论的时候,编写组里的气氛很民主,大家都没大没小的,谁的意见都可以被推翻,包括朱老师的意见,也一样要经历大家的挑三拣四。有的时候,大家七嘴八舌的的发言里,不同意见似乎是针锋相对难以调和。然而,朱老师在总结的时候,竟然可以从中各取合理之处。
当然,写教材是艰苦的,有的时候,简直是很没有面子。我记得,2003年高中生物教材立项的时候,我写一个样章,内容是我不太熟悉的专业领域。写了初稿,朱老师很不满意,说:“读专业书,要认真领会,融会贯通地读,而不能带有功利心去读。”确实,我就是没有吃透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专业知识,没有融会贯通地读,所以写出来的内容就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们不能把自己不会的东西教给学生。先生的教诲,我能记住一辈子。
作者交稿之后,是朱老师在办公室和赵占良老师,以及几位责任编辑一起修改、打磨。朱老师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左手夹烟,右手执笔,冥思苦想之后的奋笔疾书。教材中的许多神来之笔,就来自这样的瞬间。
自然,关于教材的事,那些有思想的话语,那些诗句,那些动人之处,那些梗,这些年,已经给数亿学子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3. 教材培训——情满天下
教材使用之前,要进行教材培训。朱老师作为主编,也把脚步印在大江南北,留下一场场精彩的报告让我们回味。要细细去数,恐怕已经难以说清楚了。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次。
2003年,在青海湟中县,我陪着朱老师去讲课。湟中县,海拔最低处也有两千多米,上楼梯会比平地吃力。我和朱老师住在湟中县一家招待所二层还是三层的同一房间里。年近古稀的朱老师,安顿下来后,晚上依然精神饱满地备课。后来我知道,朱老师每次讲课之前,都会重新梳理一遍内容,根据情况做调整。
还有一次是2010年7月26日,朱老师76岁生日,我和他一起,在重庆为高中生物教师培训。当晚,重庆的东道主为朱老师准备了生日蛋糕,为他祝寿!朱老师谈得高兴,当即要来笔墨,挥毫作诗一首。
朱老师讲课,不用PPT,他的讲课稿也都是手写。他的课,却是难得的好课:既有鲜活的营养,又充满激情,很有感染力。即便是非常枯燥的课程标准介绍,他也可以讲得很有趣。听朱老师的课,可以学到很多。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样机会,可以多次听朱老师教诲。
4. 全国学会年会观摩课点评——高山仰止
和朱老师共事,除了教材工作,还有学会工作。2002年10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上,是我第一次见到朱老师以学会副理事长的身份做报告。之后,很多年的学术年会上,朱老师对观摩课的点评,都是大家最期待的项目。朱老师的点评,一般都是观摩课上完就评,根本没有时间去梳理、准备,其难度可想而知,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他的点评,却能把优点说足,也把缺点指明,还往往有很好的建议。上课的、听课的,很少有不服气的。这个评课的高度,目前未见有超越的。当然,全国学会的活动,他和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其他领导一样,都是义务的,不拿报酬。
5. 近几年里的考验
几年前,朱老师检查出早期膀胱癌。由于发现早,手术及时,治疗得力,膀胱癌没有复发。由于化疗药物的影响,他常常觉得腰疼。不过,他仍然思维敏捷。朱老师很要强,他不希望大家知道他“得了癌症”,因此,知道消息的人并不多。
一晃到了2016年5月,人教社生物学科的博士后开题,朱老师是评审专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大楼5层国际报告厅,朱老师坐在我的左手边。我见朱老师脸色蜡黄,不停地挠手臂上的痒痒,心里腾起不祥的预感。开题会结束,朱老师到17层办公室,那里有他的办公桌。在办公室里,大家都在说他的脸色不好,建议他去检查一下。回家之后,他去医院做检查,发现胰腺有阴影,胆管堵塞,好几项指标异常。之后,我还麻烦社里同事帮忙,陪着老先生去301医院找专家……
治疗继续,但是,朱老师的身体却始终没能再恢复。
2017年夏天,朱老师因为十二指肠出血住进了ICU,从ICU出来,人已经瘦得皮包骨头。2017年国庆节,我和赵占良老师去看他,虽然有思想准备,但是他的瘦还是让我吃惊。他不愿意让大家看到他骨瘦如柴的样子,众多朋友想去看望都被他婉拒了。
6. 这一周
2018年5月1日,劳动节,上午9:36,按照惯例,在节假日我要给他打电话问候。电话里我问:“朱老师,怎么样啊?”朱老师说:“不怎么样啊!”声音清楚,但底气不足。我安慰他,天气已经好了,可以外出活动活动,晒晒太阳,心情会好起来的。
然而,先生突然就离大家而去了。
一位长者,一位大师,一位亦师亦友的智者,共事18年,一路走来,情景历历在目,却又恍然若梦。昨天晚上,先生离去的消息公开,生物圈里被这个消息刷屏,一片悲痛。
痛定之后,先写下一些温暖的瞬间。这些瞬间里,有智者的学识,有大师的情怀。
追忆先生。
谭永平
2018年5月6日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