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 | 再寻经济新增长极,山东这样先行
7月8日上午,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届论坛围绕“携手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绿色发展大计。现场,“赋能区域合作,共促绿色发展”主题展览同期开展,全面展示山东近年来在高品质生态环境和绿色低碳等领域取得的成果。
优良天数比例69.3%,PM2.5浓度下降61.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0%,光伏发电装机继续稳居全国首位……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当前的山东,正向世界展示一幅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态、高水平合作的“青绿”画卷。
高质量发展,构建山东发展绿色矩阵
绿色生产加速推进,低碳节能蔚然成风,生态环保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近年来,山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正不断刷新着山东跃升的注脚。
在论坛现场,“赋能区域合作,共促绿色发展”主题展览全面展示了山东在生态环境治理与节能减排降碳所作出的努力,得到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日照港向“绿”而行,交上了一张张亮眼的绿色答卷。日照港大力实施“十大环保工程”,加快推进流程化改造、环保设施建设、新能源项目等建设,高标准推进“园林式港口”建设,统筹绿化景观布局,“见缝插绿”“路侧添绿”,形成大小公园93个,港内绿化面积达156万平方米。
日照港也相继获得国务院支持建设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矿石泊位荣获“亚太绿色港口”称号,煤炭码头、集装箱码头先后被授予“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
淄博作为山东具有代表性的老工业城市,曾遍布水泥、化肥、钢铁等高能耗工厂,很长一段时间,向绿色转型成为整座城市的发展课题。
为此,淄博市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淄博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加氢站建设运营、燃料电池车辆推广、氢气制储运、燃料电池等多个领域进行大力度扶持。聚力打造氢能产业链,大力培育氢能配套产业,建设氢能特色产业园区,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正成为淄博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
2022年11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列出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其中淄博综合指数排名第26位。绿色“氢”力量,正引领淄博高质量发展。
曾依靠煤炭、水泥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枣庄,在2009年后,开始负重转型,成功抓住了新能源时代的锂电产业发展契机。现今,枣庄的锂电产品出口市场扩大到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长为中国锂电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在泰安,推动新型储能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加快构建以抽水蓄能、盐穴储能储气、电化学储能为主,以制氢储能、储热储冷等为辅的新型多元储能体系。预计到2025年,泰安市储能规模将快速发展到400万千瓦,到2030年力争达到1000万千瓦,建成全国知名的多元储能基地。
……
为把这抹“绿色”留下,山东“敢为人先”,以“断臂之勇”注入新动能,落脚实体经济,构建新产业矩阵,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强力引擎。据了解,近年来,山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截至今年6月份,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79家、绿色工业园区28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1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培育省级绿色工厂307家、绿色工业园区29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3家。1—5月,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0%,“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9.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0%,光伏发电装机继续稳居全国首位。
高品质生态,赋能山东绿色发展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近些年,山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融为一体,用良好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蓄势赋能,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聊城地处鲁西地区,历史上,黄河在聊城先后六次改道,全市沙化土地总面积16.5万公顷。多年来,聊城积极完善各级道路水系,重点提升改造国有林场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林场。坚持不懈地开展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行动、黄河及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生态廊道提升行动,构建起带、片、网、点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生态防护林体系。
公开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聊城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累计改善约57.3%,PM2.5浓度改善约65.2%,PM10浓度改善约63%,优良天数增加2.5倍,省控以上断面历史性消除V类水体,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九曲黄河从东营奔腾入海。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相继实施,东营市出台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和互花米草防范治理工作方案,因地制宜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4年内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
湿地修复面积不断扩展、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鸟类繁衍生息有了多样栖息地。公开资料显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区域内野生动物达1648种、植物达685种,鸟类增加到38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其全球总量的1%,也是东方白鹳、黑嘴鸥全球重要繁殖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经济发展蓄势赋能。曾经因大量开采花岗岩矿石而破坏山体,污染水和空气的临沂市蒙阴县百泉峪村,如今村里树木郁郁葱葱,建起蒙山养心园休闲旅游度假村,带动全村群众发展农家乐,年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仅提供就业就为村民增收200多万元。
据了解,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7.4微克每立方米,连续第三年稳定在“30+”水平,优良天数比例69.3%。10年来,山东省GDP增长68.4%,PM2.5浓度下降61.8%。水环境方面,全省153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3.7%,Ⅴ类及以下水体动态清零。黄河干流全线稳定保持Ⅱ类水质,主要支流水质优良率达100%。国家下达山东的生态环境年度指标计划全面超额完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前列。
高水平合作,让山东品牌站在世界舞台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本次展览上,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再次让世界了解山东。山东也正用新技术、新渠道、新合作,在世界舞台上创造新价值。
山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经济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交通网络通达。其中,中欧班列统筹运营以来,不断创新班列运营模式,大力推动“班列+”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班列开行规模、运营线路和运行质量均稳居全国前列,成为国际物流的“大通道”、外贸经济的“强引擎”、国际供应链的“稳定器”。如今,山东中欧班列国际运营线路达到54条,“朋友圈”越来越广,可直达“一带一路”26个国家58个城市,逐步形成东接日韩亚太、西连中亚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大陆的国际物流通道,促进经济互通、发展战略对接等。
海尔-鲁巴经济区作为中国在境外正式挂牌的首个经济贸易合作区,也是巴基斯坦政府批准建设的巴基斯坦中国经济特区。在这里,海尔担当的角色不仅是家电生产商,也是家电产业链平台运营商,带动了产业链配套企业和装备企业入驻园区,吸引了更多中国企业来巴基斯坦投资兴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山东电建三公司积极响应号召,凭借多年丰富的海外项目执行经验和良好业绩品牌,2015年,山东电建三公司在“一带一路”最西端摩洛哥,成功中标努奥三期塔式光热电站项目,在荒漠中创造着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新纪录。展现了山东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以良好业绩和雄厚实力,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不断开枝散叶,播撒和培育着中国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
一批批国际合作项目,彰显着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底气,硬核“智造”让山东品牌走向世界,山东正紧握着未来的方向盘,向新而动、逐绿前行。
来源:新黄河APP
记者:李庆斌 赵璐 杜亚慧
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