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口,夏天怎能少得了?

钱塘发布 钱塘发布
2025-01-02






暑热之下,西瓜显得格外清甜诱人

它的水润、甘甜与爽脆,入口难忘

“西瓜熟透香满园”

每逢盛夏,满地西瓜滚圆似球

大家都陶醉于那多汁的甘甜

一颗瓜苗、一片瓜田

少不了诱人果香

快来一起感受这“翠玉般”的清凉















早前有个网络热词,把围观看热闹的人喻为“吃瓜群众”。在这个多产瓜果的季节,自然忆起了当年吃西瓜时的情景。
瓜熟蒂落,说的是瓜成熟的自然规律。有些瓜农为了抢在集中上市前卖个好价钱,等不及的食客为了尝口时鲜货,这就是“两相情愿”了嘛。于是,还没成熟的瓜就被摘了,市面上就有了全白瓤的生瓜、粉红瓤的白籽瓜。
不时不食,这句被老辈们挂在嘴边的话,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太早上市的瓜大多不好吃,又太贵,不如喝白开水爽快,还不用吐瓜籽。

小时候的仲夏,喜欢随母亲去街上买菜,小心思当然逃不过母亲的眼睛。到了西瓜摊前就走不动了,双脚如钉子般钉在了地上,眼睛也像长在了瓜上似的移不开。母亲不是农村人,不会挑西瓜,让摊贩帮挑一个。见那卖瓜人熟练地捧起一只最大的,屈指一叩,嘣嘣嘣,嘴里跟着高喊,好瓜!包红包甜!引得路人驻足看热闹,那卖瓜人还不忘给瓜打个广告,不经询问买瓜人,用刀尖麻利地在瓜上划三下,轻轻一挑,一块三角形状带着红瓤的西瓜,如一件瞬间变出来的艺术品,展现在围观人面前,引起啧啧赞声,而我有幸尝到了夏日第一口西瓜的滋味。
等到西瓜大量上市之际,已是盛夏,这时候的瓜成熟了,甜度最高,价格也最便宜,每年一季的时令瓜果,父母舍得花些钱让孩子们吃个痛快。

那时候,让水果行里送一担经过挑选的又大又甜的西瓜,排在客堂条桌下的泥地上。看家里有一堆碧澄澄的西瓜,孩子们会佯装天热吃不下饭,让母亲允许剖西瓜当饭吃。母亲明知是小孩子“挤由头”了,还是将西瓜洗净,一刀两半,半个摆桌上,一只勺子交到你手里,挖着吃。吃法第一口总会极具仪式感:举勺直刺瓜心,继而以圆心转一周,一大块光光圆圆的瓜肉已在勺中。吃多了,那一刺一转,瓜是脆是软、是沙是韧,全了然于心。那轻盈的手感,沙沙的脆响,没到嘴里就已快乐无比了。当勺子递进嘴里,真吃上这第一口瓜中精髓,仿佛一个夏天的红绿都浸入肚中。
多半,大人们吃西瓜不会像小孩子一样豪爽。他们会把西瓜一片片切开,再去皮取瓤,切成一小块用牙签戳着吃,显得优雅。最见不得半大小子吃西瓜,等不及大人把瓜全部切好,先拿来要紧塞嘴里刨了起来,脸鼻埋进瓜里,汁水直流地上,还有几粒瓜籽粘腮帮,那股猴相,不由得使人想起少时看过的影片《小兵张嘎》中的翻译官: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一副难看吃相叫人记忆深刻。那一嘴龅牙,倒是啃西瓜的好手!
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吃法,每一口都是由甜到淡,大多数孩子喜欢先吃好的,吃得津津有味,瓜的汁水就要从喉咙口挤出来了,也还是舍不得放手,半个尚存粉色的瓜皮刮成了青绿色大碗,硬是刨出一碗瓜汁,咕嘟咕嘟全都喝进嘴里,站起来伸伸腰拍拍鼓起的肚子,满意地离开。那瓜皮,会被母亲片去翠衣,稍加腌渍做成凉拌菜,清香脆嫩,爽口开胃。

如今,街上随便找一个老杭州人问下,以前没有冰箱,夏天怎么吃西瓜?答案几乎千篇一律:用井水窨咯。西瓜与水井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已成为久远的历史。从前的井水,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一口深井,在杭州人生活中的分量非同小可。
坐落于小营巷社区,上皮市巷大塔儿巷口,一口四眼古井,被史料记载为上四眼井,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相传是唐代大臣李泌开发。杭州古时,由于海潮倒灌,钱塘江的江水是咸的,而西湖水淤积多年也不适于直接饮用。因此,大量开凿水井成为历代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市井市井,有井才有市,有市必有井,老杭州人说起水井,说不尽,道不完,水井,在杭州人心中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资料图彼时,就生活在这口古井对面,绝大多数人家没有自来水,饮用水都靠两个肩膀一担水,生活洗涮全靠这口四眼井水。

太阳一落山,洗涮的妇人都已歇手去做晚饭,井边安静了。总有一张角板凳,一把小靠背竹椅,早早地搭在井台墙边旮旯里,过会儿,一位老者独斟独饮的晚餐便在此开始。
巷子人家门口,男人们早已用井水驱走日晒的热气,搬出饭桌,抬出竹榻,门口街沿上木盆里吊桶里,井水浸泡的西瓜,孩子们一歇不歇伸手去探探水温,不停地提醒大人换水。
入夜了,有怕热的男人轮不到睡竹榻,索性拎起地上睡过的门板,在两个井眼上一搭,井水的凉气直逼洞口,躺上面如享天然空调,极凉爽,偶尔有人来吊桶水,只能轻手轻脚的。
上四眼古井,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后,移去使用年限久远,留下很深的桶绳勒痕的“豁牙”井圈,各用一整块青石凿成、外部为微锥形的新井圈装换,稳立于原址上,井壁由青砖砌成,井内呈大圆形,深三米以上。

重修后的古井,井边的一组雕塑,栩栩如生,再现了当时的市井民生;古井的背景墙是一幅真实的照片,在拆时被摄影者定格镜头,水泥杆对着的门,墙角正在被敲去,是原皮市巷51号我娘家旧宅,图中撑伞人或是丁云川先生,一位中国遗产保护杰出人物。
四眼古井在此屹立千年,就像张开的四张嘴,向世人诉说着流逝的岁月,陈述着世事的沧桑……
曾几何时,“四眼井要填了”的消息,如隆冬的寒风,霎时裹挟着与古井相伴一生的人们。邻人愤愤,相互传告,一场古井保护战在古井的注目下展开了。
几个拿记事本的施工管理人,被街坊们愤愤不平地“判”为历史的罪人。有讲道理辩论的,有破口大骂的,有捏紧拳头作好出手准备的,当时众口纷纭,群情激愤。
至今,与还健在的老母说起对面的四眼井重修好了的事,她仍一本正经地说,幸亏有了一大批人参与,不光是周边的邻居,还有过路人的围观指责,民意如此,古井总算保护了下来。

取瓜瓤装盘时,顺手一块丢进嘴里就咬,冻得牙痛,一副咧嘴苦相。如今,反而怀念起旧日井水里窨过的滋味了。




《你好钱塘》栏目

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


钱塘江畔,潮起潮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现代的繁华。在钱塘这片充满韵味与活力的土地上,期待着您的声音。无论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还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都愿意倾听您的心声。现在,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拿起手中的笔,将您的见解与感悟化作文字,与我们分享您的故事。


征稿邮箱:qtqrmtzx@163.com


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征稿启事详细内容


推送及时收到 先关注后星标

塘塘温馨提醒: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

没有经常点“在看”的小伙伴们

会慢慢收不到推送

请大家记得将“钱塘发布”加为星标

每次看完后别忘记在文末点下“赞”“在看”

喜欢就把它分享到朋友圈吧~


往期推荐

  钱塘图书馆,今日正式开馆!

●  杭州市钱塘区消防救援局今日正式挂牌

●  不一样的钱塘 | 我们重新定义精准


文字:董萍图片:朱晟、姚新宇编辑:马瑛楠、严巍一审:吴东格二审:糜利萍终审:张慧卿
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钱塘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