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施秋琴!
近日,一则噩耗突然传遍围垦大地,石头地里种出毛豆的钱塘大姐施秋琴,意外离世,永久地长眠于她热爱的这片土地。
她是稻田里的坚守者
也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
施秋琴是远近闻名的农技、农机专家和种粮大户,与她熟识的人都唤她一声“施大姐”。她曾带领义蓬街道新益村及兄弟村农民从亩产800斤提升到亩产1400斤,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等荣誉。
在稻田深处,顶着烈日、头戴草帽、身着工装的义蓬新农人、新乡贤施秋琴,右手拿着稻穗放在左手掌上比画着。她满脸喜悦地说:“你知道这株稻穗上结着多少颗稻子吗?我觉得有500多颗呢,不信你来数一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估计这片稻田每亩能产1500斤到1600斤。”
多年来对农技的熟稔,让施秋琴练就了一身目测稻穗产量的“绝技”。为了观察稻子的生长情况,施秋琴会定期巡田,有时忘带量尺,便直接用手掌测量。无须借助工具,她就能轻松知晓水稻的长势并预估产量。
为何这片石头地能种出如此高产的粮食呢?干了20多年农业的施秋琴却十分谦逊。她说道:“种田,不勤快可不行,不懂科学更是万万不行。轮作休耕可以养肥土地,购置机械能够提高效率,还得买最好的种子,好种子才能长出好谷子。种子浸泡47小时,在发芽机里放15小时,统一播撒在育秧盘上,再一盘一盘码好,叠到苗场上,等上一周,然后把苗移到田里……这些‘工艺’一步都不能差,这是我研读各种农书并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来的技巧。”
“千亩农田并非一蹴而就。要以科学为引领,肯付出时间和汗水,才能种好农作物。”就这样,施秋琴将荒地整理成了一块块农田。大块的土地她种上水稻,小一点的就种包心菜。施秋琴略带羞涩地说:“一年365天,我大概有360天都在地里。如果你们找不到我,就去地里找,准能找到。有时候区里通知开会,我常常穿着工装就去了,鞋子上沾着泥,还开着我的‘工具车’。”
施秋琴的“工具车”与传统农人的工具车不同。从外观上看确是一辆汽车,但后备箱里装着铁锹、稻子、肥料、农书等。施大姐不仅是新农人,还是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常常需要在农田与会议室之间奔波。“我是一个农民,种粮食是天性也是使命,就想着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更多中国粮。”她说。
在她提出的《关于对抛荒地范围内废弃管线整治的建议》《关于要求调优钱塘区围垦范围填塘土地半成品工程建设的建议》等建议中,呼吁区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土地优化利用政策,以临时托管和调优项目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有效利用。
她的呼吁有力地推动了辖区抛荒土地的开发利用进程。在钱塘区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施秋琴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不经意间停止了转动。施秋琴,这位一心扑在土地上的新农人、新乡贤,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的身影,却仿佛依旧活跃在那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她留下的每一寸被精心耕耘过的土地,都诉说着她的执着与热爱;那曾经丰收的稻田,依然摇曳着她的梦想与期盼。她对农业的热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她的坚韧与奉献,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
虽然施秋琴已离去,但她的故事将在岁月中流传,激励更多人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为了满仓的粮食,为了美丽的乡村,继续奋斗,永不言弃。
此刻,让我们一起
向这位满心装着中国粮的施大姐
再道一声:一路走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