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咪蒙都遭遇内容危机,新媒体人该反思什么?| 新榜观察

2017-11-08 也想过个什么节的 新榜



今天是记者节。数年前,当传统媒体编辑还看不上自媒体的时候,突然间就被“野路子”10w+冲击的七零八落。


不过,几年过去,当我们掰起指头细数内容创业的头部时,会惊讶地发现这仍然是一场传统媒体人的游戏。


那些风尘仆仆,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的内容精英们,并不像某些社论写的那样“老兵不死,只会凋零”,而是早就在内容创业的大潮里焕发生机。


他们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向人们展示了内容的价值。也有人在内容迭代的转折口,重新拿出传统媒体那套操作技巧,去完成内容升级的过渡。


比如不久前谈到遭遇到内容危机的咪蒙,说要招深度内容团队,将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那套用到公号上。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身上找回了黄金时代吗?今天新媒体人该反思什么?

 


那些优秀的内容创业者

记者生涯都为他们带来了什么?




谈及记者转型做公号,很容易想起一个人。


他曾是一名时政记者,供职于新华社,一干就是八年。不过这八年挣的钱加起来,估计还不及现在一年,这个人就是六神磊磊。


2015年从新华社离职后,六神磊磊一门心思投入内容创业,不仅把“六神磊磊读金庸”做成了标杆式公众号,还完成新书《六神磊磊读唐诗》的出版。


念及过往记者生涯,六神磊磊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巅峰”时刻,主要是“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也有些印象深刻的报道。比如2009年时参与的一篇参考报道。重庆当时的那位主要负责人很震怒,但后来事实证明我们没有错。”六神说。



和六神磊磊跑时政不同,记者时期的曾航写过很多科技产业方面的报道,比如苹果系列报道,也出过书——《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


提到曾航,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说到他创办的公众号“军武次位面”,哪怕不是军事爱好者,多多少少也有所耳闻。


2012年,曾航获得南方报业年度记者称号,这是他觉得比较自豪的一件事,“读大学的时候我们新闻系的老师说,认为这个奖项是比中国新闻奖更有分量的”。

 

曾航说,纸媒的工作使他培养了扎实的新闻功底,比如采访、写作、找选题、编辑,还有对趋势的判断能力。


回忆过去那段记者生涯,曾航也提到“开阔视野”,不过他的表述更具体:


“当时我是做财经记者,五年的财经记者生涯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认识了很多很牛的人,培养了对商业的感觉,你会对投融资、资本市场、怎么赚钱、IP生意、互联网思维这些东西有比较深的理解,很像花5年时间读了一个商学院。”

 

同样赶上内容创业红利的,还有在《文汇报》值夜班的傅踢踢。

 

去年7月,28岁的傅踢踢结束了自己传统媒体工作的生涯。通过公众号“傅踢踢”推文《我是傅踢踢,余生请多指教》,说要“在个激越的言必称梦想的年代里,安心做个码字的手艺人”。




传统媒体严格规范的训练,对他来说是宝贵的财富:“选题的意识、操作的手速,包括对内容的甄别和偏好,都像烙印一样跟着你走,想甩也很难甩掉。”


公众号“乌云装扮者”的创始人乌云也是传统媒体人出身,曾是《GQ智族》杂志资深报道编辑。


乌云回忆说,四五年前,艺人都以能够上(时尚杂志)封面为荣,当时,看到编辑和经纪人、公关协调拍摄事宜,发现大家还是很认可这种“上了封面”的感觉,每个人都当成个事儿,谁上了封面,社交网络很快就会有反应。


他感叹如今不是这样了。现在封面在社交网络上的反应,则是流量艺人们“成功收获”“再下一城”“集满各大刊封面”的一个噱头。杂志封面很难再展现媒体传达的核心信息。


不取悦读者,是乌云在传统媒体时代学到最重要的东西。




还有一位跳出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的是“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在《外滩画报》期间做过的那些国际采访,成为他回忆中最独特的体验。


比如他回忆起2012年俄罗斯总统大选,普京上台,当时李梓新在游行和庆祝的人群中间,旁边还有很多坦克,直升飞机在头顶盘旋,但处在风暴眼中心的他却感到平静。包括去采访香港廉政公署的时候,他觉得像走进了TVB片场。


李梓新说,他愿意把这些看作是记者这个职业赋予的机会,去探索普通人可能没机会去经历的场合

 

 

传统媒体VS新媒体

优质内容有什么不同?




离开国社大门,踏进读金庸的武侠世界,公号里的六神磊磊显得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质内容有什么区别呢?

 

六神磊磊认为,“新媒体”的一些东西,不大像作品,更像产品胜者为王,同行、精英的口碑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很期待以后多一些作品,特别是很多年后我们能好意思拿出来说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六神磊磊说。




“壹父母”首席内容官周洁的看法和六神磊磊类似她还认为,尽管看上去新媒体有一些唯流量论的倾向,但其实在传统媒体时代,也有纯眼球效应导向的媒体


“如果一定要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与用户(传统媒体叫读者)更贴近,互动更直接便利,本质上是传播关系发生了改变,而不是内容本身。”


在“乌云装扮者”创始人乌云看来,传统媒体向社会传递价值观,新媒体体现大众的价值观。


而傅踢踢认为,“传统媒体的用户意识相对更弱,更多体现的还是编辑部的意志,可能会更精英一点,当然呈现出来的结果可能是自以为精英。”




不过曾航觉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质内容,并无本质的区别,新媒体相比起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内容形式很灵活。


“比如我们原来报纸,每篇文章,基本都是2000-3000字左右标准形式,包括文章的标题、写法都高度地标准化,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作者的发挥。而新媒体则灵活得多,可长可短,可以用图片、视频、音频的手段和文字相结合,写法也非常灵活,更新周期也很灵活,这样可以极大解放内容创作者。”

 

虽然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已逝,但曾航认为,新媒体在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向传统媒体学习


他回忆,当时报社一般都要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入,而且有很长的实习或者见习期才能够转正,实习和见习期还有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认真培养,要变成一个优秀记者,至少需要3-5年的一线新闻实践,报社每周都有内部培训交流会。

 

 

传统媒体的内容操作技巧

如何助力新媒体内容升级?



在竞争激烈的内容创业形势下,新媒体内容的门槛也在不断提升。即便是千万级大号咪蒙,也感受到形势所迫的危机。


两个月前的一次采访中,同样是多年传统媒体出身的咪蒙,提到自己正面临巨大的危机感,朋友圈刷屏爆款的接连出现、公众号阅读量的日渐下滑,都让她意识到如果不推进战略性的内容升级,“三个月就会死掉”

 

咪蒙的危机不是个例。通过对近两年微信爆文的观察,尤其是今年,我们发现中小号出爆文的频率有所上升。如粉丝不到5万的“樱桃画报”,也能生产出1400万阅读的爆文


爆款不再是大号的专利,这些天赋异禀的小号,在粉丝寥寥的情况下,甚至能拿下比千万大号更高的传播量。




不仅如此,我们近来观察发现,一些大号的推文达到10w+的速度也有下降趋势,原本3分钟,现在可能要花费十多分钟。

 

在竞争对手越来越强大的新媒体行业,做内容确实变得越来越难了。从内容创业最初兴起,到经历了轮番迭代的今天,自媒体人对内容的敬畏感也在加深。


危机不仅在内容本身。比如新媒体招聘应聘难的问题,也是行业通病。如何招到适应内容升级需求的人才,以及如何推进内部成员能力升级,都是业内持续关注的话题。

 

稍加延伸,还涉及到小编群体如何获得长久的职场竞争力、减轻职场淘汰危机带来的焦虑等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媒体那套内容操作模式和人才培养经验,或许值得被普遍参考。我们观察发现,如今众多新媒体都在尝试转型升级。这些转型背后,就有一些传统媒体的影子。




以咪蒙举例,无论是起标题的套路(每篇文章100个备选标题,3个顾问群投票),还是矩阵号的孵化模式(每个账号至少进行3-6个月高强度的密集培训),都是比较传统的操作手法。


不久前的采访中,咪蒙还透露他们正在调整团队架构,预备招聘做深度内容的团队,将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那套用到公号上。调整战略后,咪蒙那段时间推出的多篇爆款,其实都是实地采访得来的。


虽然,纸媒的黄金时代早已在10w+的冲击下雨打风吹去,奋战在一线的新媒体人,也不太可能回去接受系统训练。但传统媒体那套长期积累的经验,似乎正在得到传承。



本文作者:夏之南,张洁,嘉莉,二维酱。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

雪球专访

微信放大招

平台财报

日更选题

小程序广告

加班焦虑

博主吉良

公众号迁移

中年危机

原创成本

改名金拱门

规避侵权

时尚牛尔

头部政务号

搜索工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